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木兰诗》中有“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两句,其中的“强”,古籍中有的写做“纽”或“既”,有的解做“缅”或“镪”,意为钱贯。来代吕祖谦所编《古诗·梁乐府·木兰辞》注:“强通经,贯钱索也。”《辞源》释级:“绳索.特指穿钱的绳索。《汉书·食货志》‘藏线千万’,引申为穿好的钱贯,俗作颇。”《辞源》释四:“钱贯,引申为钱,通线。”又晋代左思《蜀都赋》:“货殖私庭,活用巨万。”白居易《长庆集·赎鸡》:“购尔级三百,小惠何足论外经或用均作钱贷或以征。作伪资或债解时,二字相通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北省完县(…  相似文献   

2.
(一)《后汉书·冯鲂传附冯石》:“为安帝所宠,帝尝幸其府,留饮十许日,赐驳犀具剑佩刀、紫艾绶、玉块各一。” 谢承《后汉书》“驳”作“骇”,“剑”作“绶”。 按:“驳”当作“骇”。范书本传李贤注:“以班犀饰剑也。”《后汉书·冯异传》:“赐以乘舆七尺具剑。”李贤注:“具,谓以宝玉装饰之。《东观记》作‘玉具剑’。”则知“具剑”为有装饰之剑,玉具剑即以玉为装饰之剑,骇犀具剑,即以骇鸡犀为饰之剑。李贤释“驳”为“班”,因“班”同“斑”,与“驳”同义,故成此误。又《应奉传》作“驳犀方具剑”,误同。骇犀,即骇鸡犀,犀角名。《东观汉记·陈导》:“光武赐陈导骇犀剑。”《战国策·楚策一》:“乃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壁于秦王。”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二》:“鸡骇之犀,当作骇鸡之犀。”《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壁、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晋葛洪《抱朴子·登涉》:“又通天犀角,有一赤理如綖,有自本彻末,以角盛米,置群鸡中,鸡欲啄之,未至数寸,即惊却退,故南人或名通天犀为骇鸡犀。”足见骇鸡犀为奇珍。谢承书“剑”作“绶”,误。周天游《七家后汉书》校注云:“范书本传及《御览》卷三四二所引《东观记》均作‘剑,。”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初语第一册教师用书中对《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字,注释为“指志同道合的人”。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欠妥,至少是不明确的。“朋”在这里应该指“弟子”。理由如下。 首先,就“朋”的字义讲。郑玄曾为《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曰联朋友”作注,“同师曰朋,同志为友”,同师即同出一个师门的人,也即同学。根据词义邻近引申的规律可引申为弟子。同志则是指志同道合的人。“朋”“友”复合成词是“朋友”的全部内涵,泛指同师同志一类关系好的人。《辞海》给“朋”字作注时,义项的第一个例句便是《论语》中“有  相似文献   

4.
《论语·先进》“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王力《古代汉语》教材(1990年版,第一册187页)注曰:“希,稀。这里是说瑟的声音已近尾声。”其说欠准确,臆辨如下。 《论语》皇侃《义疏》:“希,疏也……弹瑟手迟而声稀也。”希,后来写作“稀”,二者是古今字的关系。古书多作“希”宇,如《尚书·尧典》:“鸟兽希革。”孔传:“夏时鸟兽毛羽希少改易。”《文选·曹植<朔风诗>》“昔我初迁,朱华未希;今我旋止,素雪云飞。”李善注:“‘希’与‘稀’,同,古字通也。”所谓“鼓瑟希”应是指瑟声缓慢悠长,而不应如教材所注接近尾声,二者想不至那样巧合。教材的说法是受了朱喜的影  相似文献   

5.
一、其乡人《曹刿论战》(初中语文第六册)中的“乡人”,同学们喜欢把它译为“乡亲”、“老乡”,这是值得商榷的。先看“乡”。据《周礼·大司徒》:“五州为乡”(州:二千五百家为一州),可见:“乡”即古代居民的行政组再看“乡人”。一般来讲,是指同“乡”的居民,即乡亲,老乡。另“乡官”,如《礼记·乡饮酒义》:“乡人,士君子尊于房户之间。”郑注:“乡人,乡之大夫也。”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四册《井岗翠竹》一文里的“青青”一词,既没有注音,也没有释义,这样容易产生误解。在古汉语里,“青qīng”是与“菁jīng”相通的。如《集韵》注:“青,与菁同”《释文》:“青,本亦作菁”;洪兴祖《楚辞补注》:“青,茂盛也,音菁”。那么,《井岗翠竹》一文里的“青青”,是否应当作“菁菁”解呢?我以为应当作“菁菁”解。因为“青青”是作为描绘毛竹茂盛的叠音形容词出现在课文里的。如:  相似文献   

7.
“奚官”之设,始于晋代,《晋书·职官志》:“少府,统材官校尉,中左右三尚方,中黄左右藏,左校,甄官,平准,奚官等令。”其职守,《旧唐书·职官志》曰:“奚官令掌奚隶工役,宫官品命。丞为之贰。凡宫人有疾病则供其医药;死亡则供其衣服,各视其品命。”然近代辞书、注家则有奚官即养马官之说,如《辞源》,周予同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注等,并以苏轼《韩干马十四匹诗》“老鬟奚官骑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为证。细揣苏轼诗意,此“奚官”固然养马,但一定要认为即养马之官却是毫无根据的。解释为  相似文献   

8.
程少芝先生《“雨脚如麻”句别解》一文(《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0期)提出了如何正确理解“雨脚如麻”的问题。 我们先从“雨脚”说起。 高中语文第六册是这样解释的:“雨脚,指像线条似的密集的雨点。” 邓魁英、聂石樵先生《杜甫选集》注云:“雨脚:雨点从空而降,直线下垂,称‘雨脚’”。 萧涤非先生《杜甫诗选注》云:“雨脚如麻,形容密雨,不是疏疏落落的雨。” 《辞源》释“雨脚”为“雨”。 程少芝先生释“雨脚”为“残剩的小雨滴,即屋漏。” 究竟孰是孰非呢?我们暂不作出判断,且先考  相似文献   

9.
对《庖丁解牛》“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这句中的“如土委地”,各家注本有不同的解释。一是将“委”作“散落”讲。语文课本注:“委,散落”,《历代文选》注:“如土委地:就象泥土散开撒落地上一样。”一是将“委”当“堆积”讲。《古代汉语》的注释为:“委,堆积。”  相似文献   

10.
敦煌本《韩朋赋》创作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一种意见认为乃唐人所作,如汪绍楹先生《搜神记韩凭妻注》即谓“唐人《韩朋赋》”云云。另一种意见认为同其他敦煌变文一样,皆产生于唐末、五代至宋初,如向达先生《敦煌变文集》引言里说:“现在所发表的78篇文学作品(按:包括《韩朋赋》),就时间上讲,大概都是唐末至宋初的东西。”还有一种意见则认为“其来源盖远”,并从内容、音韵等方面考证,大致推定为“初唐前,或为晋至萧梁间的作品。”我倾向于后一种说法,认为似当产生于北魏晚期至初唐之间。  相似文献   

11.
高中第六册《祭妹文》有“同临其穴”句,课本解作:“同到它的穴边。临,到。”江苏文艺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解作“同到埋葬蟋蟀处凭吊。临(lìn):哭吊死者”。后者的解释令人折服。古汉语中,“临”可作“哭”解。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卜临于太宫。”杜预注:“临,哭也。”《汉  相似文献   

12.
《汉书》颜师古注和《文选》李善注相同作品注列古今字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古字(即正文用字)不同,但今字相同,如《汉书》注“鼌,古朝字”《文选》注作“晁,古朝字”;古字(正文用字)相同,但今字不同,如《汉书》注引如淳曰“甿,古文萌字”《文选》注引作“甿,古氓字”;《汉书》《文选》正文用字相同,颜师古、李善注释用字也相同,但颜注用术语“古”,李注用术语“今”,如《汉书》注“廑,古勤字”《文选》注作“廑,今勤字”;《汉书》正文用古字,颜师古注以今字释古字,用“即”沟通字际关系,《文选》正文用今字,李善注误用“古”沟通字际关系,如《汉书》注“歫即距字”《文选》注作“距,古岠字”。  相似文献   

13.
僇人与罪人     
柳子厚《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傈。”僇人,有释作罪人者。案:僇与戮同。《国语·晋语》:“魏绛戮寡人之弟。”韦昭注:“戮,辱也。”《史记·楚世家》:“初灵王会兵于申,僇越大夫常寿过。”《史记·田单列传》:“吾惧燕人据吾城外冢墓,  相似文献   

14.
一、“处处志之”的“志”并非作标记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其中“志”字,古文注译本大都解释为“作标志”之类的意思。如郭锡良等《古代汉语》注:“志:作标记。”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参》将“处处志之”译为“(一路上)处处做记  相似文献   

15.
1、《诸子集成》二、王先谦《荀子集解》《荀子·仲尼》:“愚者反是。处重擅权。则好专事而妬贤能。抑有功而挤有罪。志骄盈而轻旧怨。以吝啬而不行施。道乎上为重。招权于下。以妨害人。虽欲无害。得乎哉。” 杨倞注:“施道,施惠之道。欲重其威福,故招权使归于已。” [今按] “以吝啬”至“妨害人”断句有误,应标为:“以吝啬而不行施道乎上,为重招权於下,以妨害人。”这样句意才与杨倞注同。杨倞注“施道,施惠之道”,说明杨氏所注本“施道”二字本相属不断。又,《荀子简释》据《诸子集成》本断句,释“道乎上为重”为:“谓愚者处重擅权,他的言行都托称‘依上之旨’来自重。即俗话所谓‘狐假虎威’之意。”①实乃因断句之误而曲为之解。  相似文献   

16.
《梦游天姥吟留别》“唯觉时之枕席”一句,其中“觉”字,课文注为jué,意为“醒时”。笔者以为有必要商榷。查《汉语大字典》,“觉”有睡醒的意思。《说文解字·见部》说:“觉,寤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又进一步解释说:“谓眠后觉也。”并举例《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辞源》也作如是解,并举例《庄子·齐物论》:“觉而后知其梦也。”“觉”作此解时,其音《广韵》注为古孝切。根据反切变读规则,上字声母今读ɡ,下字今读齐口呼,新拼音节声母则变读为j,因此,这个音应读为jiào。这个读音及反切注音形式,在《…  相似文献   

17.
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有这么一首歌:“桂掉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歌中的“泝流光”,中华书局一九八○年版的《古文观止》注曰:“逆水而上日泝”(第507页);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曰:“泝:同溯,逆水而上”(下册第47页);较早的上海春明书店印行的储苏民译注的《古文观止》袖珍本,这样注:“泝,音诉,是逆水上行”(卷十一,宋文部分第142页);上海国学研究社印行的曹国锋译注的《古文观止》亦如中华书店一九八○年版所注。单从为“泝”字作注来说,应该说这些注释都是不错的,问题在于,他们都没有注出此字在本文中应如何理解,以至多年来,无论是我所知道的老师的课堂教学,还是白话译注,把“泝流光”都译作“逆流而上”。如臧克家同志译作“波影俱动  相似文献   

18.
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中的两个“疑”作何解?一般选本如清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现代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都没有替它作注,似乎“疑”很容易理解,无须作注。正因如此,不少人认为“疑”就是“怀疑”的意思。《语文学习》(94年第2期)载文说:“诗人出外奔波已久,深感时序更替之快,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汉语由,名词作定语,或者说名词居于名词短语的偏位,表示事物的性状,即用如形容词,是一种较常见的语言现象,其例甚夥,但前此似未为人们所注意和论及。又形容词和名词、动词相比,是一个较为晚出的词类。不少形容词即由名词演变而成。本文主要讨论名词用如形容词,同时兼及名词演变为形容词。《尔雅释虫》:“蝒、马蜩”。孙炎注:“马蜩、蝉最大者。”郭璞注:“蜩中最大者为马蜩”。《说文》段玉裁注:“凡言马者谓大,马蜩者,蜩之大者也”。《尔雅释虫》:“蚍蜉大暟”。舍人注:“蚍蜉即大蚁也,小者名蚁”。郭璞注:“大蚁俗呼为马蚍蜉”。段成式《酉阳杂俎》:“秦中多巨黑蚁,好斗,俗呼为马蚁。”马蚍蜉即马蚁,今字作蚂蚁,盖受类化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叔向贺贫》初中第六册) 课本注曰:“越,超过。”越,为“超越”,乃是常训;“使越于诸侯”句不作如是解。今案:《尔雅·释言》:“越,扬也。”郝懿行云:“《诗》‘对越在天’对越即对扬,犹云‘对扬王休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十八云:扬,越一声之转,故发扬之转为发越,飞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