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孩子,不缺乏活泼和聪慧,不缺乏吃穿和玩乐,不缺乏营养和高档……最缺乏的是对生活的“感觉”:优裕的物质生活,孩子缺失了对人生酸、甜、苦、辣的品尝,使他们的“味觉”失敏;学校、家庭成一线,单调的生活,狭窄的活动空间,孩子缺失了对自然万物的直接感受,使他们的“视觉”失明;  相似文献   

2.
很多家长感叹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越来越难与家长沟通。上海最新一项调查显示:63%的学生认为,心里话只能和同学说而不能与家长沟通;36.4%的学生最讨厌父母没完没了地唠叨。孩子对同学热情、对家长冷漠,也是今天家长们主要的困惑。有专家指出,家长教育的无力化是“权威失灵”的一种表现。那么,家长权威为什么会“失灵”了呢?碰到这种情况,家长和孩子该怎么做?为此,笔者采访了一些家长、孩子和专家,希望能给广大家长们一些启示。家长:孩子越大越难管“我要走出你的世界,你不让,我想让你走进我的世界,你又不来。”这是很多家长和孩子交流时发出的…  相似文献   

3.
代兵  王惠敏 《黑河教育》2012,(11):7-7,33
当了十几年的“孩子王”,酸甜苦辣样样都品尝到了,品来品去,觉得酸也甜、苦也甜、辣也甜!不是吗,在我们的教育下,孩子们能够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这难道不是一种甜蜜吗?记得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在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的今天,我们教师对“爱”也有了新的诠释,它更多地体现了教师对孩子的支持、理解与帮助。作为教师,有义务创造幸福和快乐的环境,让学生在自信和快乐中健康地学习和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4.
克服政府失灵,实现政府与市场二者的"凸性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使政府的积极干预经济成为必要;政府失灵决定了政府的干预必须积极、适度、有效。要正确处理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凸性组合”,就必须克服政府失灵,提高政府干预经济绩效。  相似文献   

5.
《家庭与家教》2006,(10):51
首先,作为父母,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理直气壮地说一声“不”。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勇于坚持原则。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让孩子心目中形成一个正确的行为观念,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心目中有一条是非界线,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使孩子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和规则。其次,家长要牢固地树立懒妈妈养了勤孩子的观念。我们要明白:我们不可能养活孩子一辈子,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不可替代,要从小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教会他们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甚至,家长的担子也可以较早地让孩子承担一些,要知道,这对…  相似文献   

6.
今天的我们,真太幸福了,既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又有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天天吃着可口的饭菜、新鲜的水果、美味的巧克力、香甜的冰激凌……每天除了学习,就再不会有别的事让我们做。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甜蜜,充满了欢乐!人们常说:酸、甜、苦、辣乃人生滋味。可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条件的日益优越,我们日渐失去了一些磨炼意志的机会,更难以尝到“苦”的滋味。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为了让大家尝到“甜”以外的生活滋味,学会坚韧、学会独立,世界各国都有意识地给我们少年儿童提供了“吃苦”的机会,让我们从小就去经历磨难和挫折。今天…  相似文献   

7.
随着儿子的日渐长大,我和爱人愈发感到在家庭教育上的吃力。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从另一个方面又在刺激孩子养成“攀比”心理。“糖多了不甜”,在孩子眼里,家长买再多的衣物、玩具好像都是应该付出的,有一点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不高兴,真让我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8.
其实,“行走学校”的教育模式就是“吃苦”。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我们的老祖宗说得太多了,国外的例子也不少,该孩子经历的事我们不要阻挠,该孩子吃的苦,我们不必心疼。其实,只有经历过了“苦”,孩子才能吃出“甜”,也才能珍惜“甜”!让孩子吃一点苦,好!$重庆忠县拔山中学校@张绍明  相似文献   

9.
孩子身上毛病不少,却又“屡教不改”——许多家长这样感叹。其实,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少年儿童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因此,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家长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一些家长为了能使孩子做到自我约束,也尝试了各种办法,如:苦口婆心、严肃批评甚至“舞枪弄棒”,可收效甚微。孩子往往当时“态度良好”,而事后依旧“难以自控”。屡教屡不改,所以“屡教法”有时用在孩子身上真还不灵。我的一位朋友有一些成功经验,推荐给大家,仅供参考。朋友的孩子上小学五年级,这孩子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爱说脏话,有…  相似文献   

10.
托班孩子的年龄一般在2~3岁之间,它决定了我们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做个勤老师:眼快、手快、嘴快。婴儿在老师的呵护、照顾下,生活得舒适、安逸。但长此下去,易形成孩子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他们把老师的关心、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幼儿园的任务是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要完成这个任务,我想到不妨做个“懒”老师。“懒”动手,以解放孩子灵巧、能干的双手。陈鹤琴说过,帮助孩子最好只用一只手。只有放手让孩子去实践,孩子的能力才能形成和发展。如拿点心,可把食物放在合适的位置,在充分考虑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论高等学校管理的"学校失灵"及出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等学校管理中存在着三股基本的力量:行政力量、市场力量和学术力量。高等学校管理的重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实现校内资源配置的优化。与市场配置和政府干预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高等学校管理也会出现“学校失灵”。文章探讨了三种类型的学校失灵:学校行政失灵、校内市场失灵和校内学术失灵。针对学校失灵的表现和原因,文章最后提出了改革的出路之一是对高校进行社会经营。  相似文献   

12.
“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中一个独特的问题,“留守孩子”的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将来的人口素质,思考并探寻解决“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家庭、学校和社会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那么,该怎样使“留守孩子”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使他们和  相似文献   

13.
画面一:点点(系化名)对正在盛菜的老师说:“老师,我要吃瘦肉。”老师问:“那肥肉谁吃呢?”点点说:“我妈妈爱吃肥肉。”点点还告诉老师,妈妈不爱吃好东西,好东西都是他吃。画面二:80高龄的张奶奶住院了,子女们端来了她爱吃的鱼头。望着鱼头,张奶奶流下了苦涩的泪:“我吃了一辈子鱼头,还没吃过鱼肉呢。”以上两幅画面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不少孩子的父母认为这是在爱孩子,好东西让给孩子吃,让孩子生活得幸福是天经地义的事。孰不知这样溺爱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到头来这种“甜蜜的爱”只会结下像张奶奶这样“苦…  相似文献   

14.
爱心——关注孩子的心理教育家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首先得有“爱心”,即全面关爱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成长等。有这样一个孩子,平时很听话,在学校表现也很好,成绩不错,突然有一天老师告诉他父母,孩子在学校和老师顶撞并大发脾气。父母这才意识到最近一段时间孩子怪怪的。其实孩子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大多是由于心理变化引起的,作为父母首先得在生活、学习上更加体贴孩子并倾心去与孩子沟通,在聆听孩子诉说中找出孩子心理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用“爱心”感知孩子,及时了解孩子思想变化的状况,及…  相似文献   

15.
《广东教育》2003,(6):58-58
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了解“非典”的呢?他们几乎是和成人同步了解“非典”的。比如通过媒体的新闻(像电视)、家中成人之间的闲聊、大街上带口罩的人的增多、家中不断的消毒、学校的放假以及父母对孩子健康的担忧,孩子会聪明地知道事态的严重性。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内心深处会产生不确定感。因此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告诉他们有关“非典”的一些情况,对于儿童维持正常的心理是有利的。首先,掌握的信息的增多会使人增强对生活的控制感,这一点对于成人和儿童都是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向儿童讲述“非典”的发生过程。比如“非典”是由病毒引起…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害羞、胆怯的孩子。案例1 妈妈送明明去幼儿园,在门口,遇到邻居家张奶奶,妈妈说:“明明,叫奶奶!”明明声音小得像蚊子叫。明明妈妈生气地说:“人家孩子小嘴儿特甜,人见人爱。我这孩子,天天见人不打招呼,每天都得我先叫他喊叔叔、阿姨,他才喊,真急人。”  相似文献   

17.
苦自甜来     
苦自甜来沈辉俗话说:“没有苦,哪有甜。”自学,有苦,也有甜。苦时,苦得难以形容,甜时,甜得如糖似蜜。我从85年开始参加自学考试,回想过去的八年自学生活,真是又苦又甜、首先,是时间紧。时间从何而来?一天八小时紧张的工作,忙和累且不说,工作之余,看孩子做...  相似文献   

18.
康平 《四川教育》2009,(1):18-18
至今,我仍然对小时候与母亲一道掰玉米、割小麦的场景记忆犹新,依然懂得其中的酸、甜、苦、辣,这“滋味”是我成长的最好营养。再看现在的孩子,他们总被长辈们的浓浓爱意包裹着,远离了粗茶淡饭,远离了劳动,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我不时自问,如今的孩子究竟有几人知道劳动的意义,懂得劳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有许多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太切,甚至已经达到了“慌不择路,饥不择食”的地步。在本来是非常容易辨别的是非、真伪面前,辨别能力却大大地打折扣,严重缺乏识别能力。只要有人说能使孩子聪明、提高智商、把孩子培养成才,不管是真是假,先试一试再说。听说人家把一个聋哑孩子都培养成了大学生,那一定有什么“绝招”。于是,便趋之若鹜,紧紧追随。究竟该怎么看“赏识教育”,本刊特邀请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赵忠心教授,谈谈他对“赏识教育”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1.改变德育过于注重典范教育的现状,强调日常点滴教育。 通常情况下,我们教育孩子树立榜样,如分吃东西时常以“孔融让梨”的事迹加以引导,做好人好事常以“雷锋”事迹加以引导,在孩子心中,这些榜样实在是太遥远了,并且又与他们生活不相适应。记得曾组织学生观看公益电视广告节目“妈妈,洗脚”,“请节约每一滴水”等,学生看过以后,觉得这些“小事“自己也能做到,也愿意付诸行动。这让我感触颇深,生活中的榜样无处不在,简单易学、易行,让孩子从身边的简单的人和事做起,充分发挥日常点滴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