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在学校例行的“推门听课日”中,笔者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有关“立体图形的体积”的复习课。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前一天梳理的关于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大约2分钟后,教师请一位学生到黑板前展示,再结合这名学生对知识点的梳理框架, 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又一次带领全班同学逐条回顾了本单元的各个知识点,还特别提示了需注意的事项,且作了相应的板书。当以上过程结束时,一节课的时间已过  相似文献   

2.
余颖 《江苏教育》2006,(2A):25-27
近日在学校例行的“推门听课日”中,笔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有关“立体图形的体积”的复习课。上课开始,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前一天梳理的关于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大约2分钟后,教师请一位学生到黑板前展示,再结合这名学生对知识点的梳理框架,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又一次带领全班同学逐条回顾了本单元的各个知识点。还特别提示了需注意的事项,且作了相应的板书。当以上过程结束时,一节课的时间已过大半。  相似文献   

3.
谈“候课”     
前几年,在与一位退休教师闲谈中,他语重心长地说:“教书三十多年来,上课时只有我等学生,而绝不允许学生等我。”这就是“候课”。“候课”,故名思义就是教师提前到教室等候上课。候课并非小事,绝不能认为早一分钟晚一分钟无关紧要。教师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候课...  相似文献   

4.
夏登高 《江苏教育》2000,(12):34-34
前,笔听一位教师上《虎门销烟》一课。课上完成课后作业题一:“朗读课,复述课”。教一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去复述课,甚至提出“完全用自己的话复述”的要求。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不得要领,显得茫然而无所适从,发言质量不高。  相似文献   

5.
说起这个话题,应从我校三年级组开展的“同上一课”教研活动谈起。三年级有六位语文教师,他们推出3人同上《掌声》。听课中,三种“课观”给我留下了不尽的思考。应该说几位教师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多媒体课件都做得比较好。一位教师正式上课前,为了学生课上能有精彩的表现,私下里还给几个学生做了特别交代。可想而知,他的《掌声》留给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是什么印象——假。另一位教师课前让学生“好好自学”了一下,结果,一开始,学生的朗读就比较流利,感情也丰富,发言又积极,兴致也高涨。课堂结构组织得更是严密,一环扣一环,似乎无可挑剔,偶…  相似文献   

6.
一、课前设想以往的复习课,往往是教师整理,学生听;教师归纳,学生记。怎样由传统复习课过多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技能提高走向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力提高和学习需求,努力实现“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发展”呢?我认为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力求凸现学生主体,通过竞争达到创新。具体做法如下:1.课前预习,自制系统整理卡和问题卡。通过制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运用各自不同的方法对其知识点进行梳理,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回忆并记录相应的问题与疑点,做到使复习内容心中有数。对教师来说,课前认真阅读每一位学生的两卡,…  相似文献   

7.
案例描述 最近,我区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两位教师同上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一课。为了实现“让学生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以及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这一教学目标,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8.
说起这个话题,应从我校“同上一课”教研活动谈起。三年级有6位语文教师,推出3人同上《掌声》。听课中,三种“上课观”给我留下不尽的思考。一位教师正式上课前,为了学生在课堂上能有精彩的表现,私下里给几个学生做了特别交代。可想而知,他的《掌声》留给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印象是——假!另一位教师课前让学生“好好自学”了一下,结果,学生的朗读比较流利,感情丰富,发言又积极,兴致也高涨。课堂结构组织得更是严密,一环扣一环,似乎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9.
案例描述 最近,我区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两位教师同上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一课。为了实现“让学生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以及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这一教学目标,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0.
一次课上教师甲请一位学生朗读《燕子》的第二小节。其中“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一句话,学生读错了两处。教师甲有些不悦,说:“怎么读的?一句话错了这么多地方!坐下,听别人读。”学生涨红了脸,惶恐不安地坐下。在课前复习的时候,教师乙请了一位学生上黑板默写“千钧一发”这个词语。学生把“钧”写成了“钓”,下面学生立即发出一阵哄笑,教师乙马上做了一个安静的手势。对写字的学生说:“写错了不要紧,可以想一想,改过来嘛。”学生认真地想了想后,轻轻地在黑板上写出了“钧”字。教师乙点点头,说:“对,就是这个字。你…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课堂中经常会见到这样一些现象:面对教师的提问。当一位学生不会回答时,教师会说“你再坐下想想”:当一位学生回答不全时,教师会说“谁来帮帮他”: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教师的课前预设中或者一下子不知道对还是错时,教师会说“他的想法对不对呢?有没有道理呢?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去研究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有感于口语交际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十分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一、课前五分钟活动所谓“课前五分钟活动”,就是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按学号顺序让一位学生上讲台,依照教师指定的话题在规定的三分钟时间内完成口头表述,其他学生给予评议记分,  相似文献   

13.
在梳理椭圆的定义和方程的数学史背景下,选择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采取问题化,将数学的“史学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实现了“核心素养导航、整体设计定位、数学史料引路”三位一体的教学设计策略.采取“教师提前一周发放‘研究性学习学案’,课前学生查阅资料自学、小组汇总学习成果;课中各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拓展探究;课后继续课上未完成的探究”这样一种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4.
王元文 《山东教育》2021,(10):42-42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在践行与落实“语文素养”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潜力。一、课前自学,帮助自主预习教师制作预习类微课,可辅助学生课前科学自学。通过观看微课,学生将所思所想记录到书本上,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基础知识并筛选学习难点,课堂上就能顺利进行问题梳理、解惑答难、讨论交流。  相似文献   

15.
案例:“认识大约几时”在一次数学新教材课改专题研讨课活动中,三位教师执教的课题都是一年级第一册“钟表的认识”。在这一节课中认识“大约几时”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又能让学生主动地、自主地获取知识呢?三位老师就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实施了不同的教法。第一位教师课前教学设想:认识大约几时是本节课的难点,借助课件直观地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发现,总结认读方法。紧接着用抢答的方式来巩固深化。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在玩中巩固新知。课堂情景描述:认识7时整后,教师用课件同时出示“大约7时”的两个钟面。…  相似文献   

16.
我听过三位教师执教同一内容的课,课题都是“钟表的认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这一节课中认识“大约几时”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呢?三位老师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采用了不同的教法。第一位教师课前教学设想:“认识大约几  相似文献   

17.
[案例]前几天听一位教师讲《剪枝的学问》一课 ,学生初读课文后 ,教师检查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再读课文 ,让学生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尔后 ,他分别请5位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课文共5个自然段) ,在学生读到相应的自然段时 ,教师把“满怀好奇”一词板书在黑板上 ,并告诉学生这是文章中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又提醒学生下文还有一些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在听其他同学读课文时注意把它们找出来。课文读完 ,学生也分别找到了其他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教师也一一把它们板书在黑…  相似文献   

18.
对于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一词,下列两位教师有不同的教法: 教法一: (请学生课前查字典,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笔者有幸听了李敏老师在全国第七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的一节课“统计”,这节课给许多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有关教学情节进行摘录,并作简要评析,以期与各位同行共赏。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统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前热身)师:小朋友们,你们会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吗?老师想请一位小朋友和老师来做这个游戏,再请一位小朋友做记分员在黑板上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分,谁赢一次就在谁后面画上一笔。(教师和一位学生比赛,另一名学生记分,其余学生齐喊“石头、剪子、布”)(课…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一课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学层面来说,课前、课中、课后是课堂教学的三个主要环节,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单元”的三个组成要素;从思维层面上说,课堂教学既要包含教师自身对教学所作的思考,更要去激活学生学习的思维;从操作层面来说,教师除了需要梳理教材、选择突破、确定思路等,更要想方设法带领学生走进学习。因此,运思于课前、激思于课中、反思于课后,就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