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黑面包"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进原因 ]对高一化学第三章第四节硫酸、硫酸盐的教学 ,教参补充了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该实验现象明显直观 ,历来为老师们采用。但此实验产物中的SO2很不利于师生的身体健康 ,也不符合化学教育中环境保护的初衷 ,并且本实验只让学生观察到产生的气体使炭化 ,并且膨松成“黑面包” ,而未让学生明白气体的成分。为了验证产物成分及处理有毒气体 ,现将该实验改进如下 :[实验装置 ]a .分析纯硫酸 b .蔗糖 c .品红溶液 d .高锰酸钾溶液 (酸性 )e .澄清石灰水 f.氢氧化钠溶液[实验步骤 ]①将装置连接好 ,检查气密性。②在锥形瓶中…  相似文献   

2.
高二课本(试验修订本·选修加必修)第六章第三节中有"通过实验确定乙醇的结构式"的内容.课本上给出的实验装置图如下:  相似文献   

3.
乙烯性质系列实验的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烯性质系列实验按教材的方法进行操作,存在以下不足:  相似文献   

4.
在蔗糖与浓硫酸脱水碳化反应的演示实验中 ,往往只能得到黑褐色稠状物 ,难以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碳。对此实验 ,笔者作了一些探讨 ,并作了改进 ,演示效果很好。现简单介绍如下 :1 实验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不能产生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碳的主要原因是 :蔗糖在脱水碳化反应中产生的热量不够 ,不足以使游离出来的碳中有部分进一步迅速被浓硫酸氧化成二氧化碳。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蔗糖与浓硫酸脱水碳化的反应温度。2 实验方法的改进选用 18× 180规格的试管作反应容器 ,往试管内加入约 5克的蔗糖固体 ,再用胶头滴管往蔗…  相似文献   

5.
朱心奇 《化学教学》2003,(6):11-11,10
乙醇在铜催化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乙醛的实验,是学习乙醇重要性质的传统实验.中学、幼师等化学教材安排实验操作是:"在试管里加1mL乙醇.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使铜丝表面生成一薄层黑色的氧化铜,立即把它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里,这样反复操作几次,注意闻生成的乙醛的气味,并注意观察铜丝表面的变化".该实验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点,即证明乙醇生成乙醛的现象不具有可观察性.观察是思维的触角.由于学生生理的个体差异以及乙醇气味的干扰和乙醛浓度较低,仅靠闻乙醛的气味来判断乙醛的生成,影响结果的可信度.为了增加该实验的可观察性,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通过制备Na2[Cu(OH)4]试纸,使乙醇氧化和乙醛与新制Cu(OH)2溶液反应合二为一,克服了上述缺点,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拜读了贵刊2003年第5期施锦军老师的《对‘确定乙醇结构式’实验的改进》一文后很受启发,施老师将课本实验进行了改进,用酸式滴定管代替了分液漏斗可以较为准确地测出加入无水乙醇的体积,但要用该装置准确测出无水乙醇与钠反应放出氢气的体积,我们觉得还应该注意如下两点:(1)实验前在广口瓶与量筒之间的导管内应充满水。(2)在读量筒示数前应先调节量筒的位置,使其中液面与广口瓶中的液面相平。然而这两点操作起来还是不太方便,经过分析研究我们给出了如下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7.
8.
吴敏  马宏佳 《化学教学》2004,(1):16-16,18
高一化学<硫酸>这一节中,"黑面包"实验是为了验证浓硫酸的脱水性,反应现象明显,形成了碳的黑色柱状物.但是,这个实验产生大量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除了无害的水蒸气和CO2之外,还包括CO、SO2等气体,这些气体是有毒的.  相似文献   

9.
何凌 《化学教学》2002,(8):26-26
初中化学九年义务教材第 1 8页〔实验 1 -1 0〕 ,是研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如果按教材上的方法操作 ,用 90℃以上的开水 ,铜片上的白磷可在 3— 5分钟内燃烧。该实验虽然效果明显 ,但时间不易把握 ,且水温和水量不易控制 ,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改进后 ,大大节约了时间 ,且容易控制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用 2 5 0mL的烧杯代替 5 0 0mL的烧杯 ,用 5 0℃—60℃的热水代替开水 ,并注入其中 ;用 1 0 0mL的烧杯代替铜片 ,并在烧杯底部一侧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 ,另一侧放一粒比绿豆略小且已用滤纸吸去表面水…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实验设计的不足 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最美丽的实验,其目的是为了验证氨气极易溶于水.其原理是:挤入烧瓶内的少量水将烧瓶内的氨气大量溶解,使烧瓶内气压骤然降低,作用在烧杯水面上的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瓶内,从而形成喷泉.水中加入酚酞后,喷泉溶液由于溶入了氨气而呈碱性,因而变为红色,使现象更加明显、生动、美观.但是由于玻璃硬质烧瓶形变细微,我们并不能观察到烧瓶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这一本质现象.观察是获取知识的最基本手段,是思维过程的基础之一.故实验现象不完善的实验设计,留给同学们的思维空间会受到限制,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中,经多次实践,我发现用烧坏的电烙铁的烙铁芯做氢气燃烧时的导管效果比较好,可以看到氢气燃烧时火焰的真正颜色。具体方法是:  相似文献   

12.
对溴苯制取的改进实验有很多,但总是达不到污染小、实验现象明显的最佳效果。笔作了如下改进,能很好地达到上述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一、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按照课本要求去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其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图 1 实验装置图其操作顺序为 :(1 )在空气中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 (2 )将燃烧的红磷伸入钟罩并塞紧橡皮塞。 (3 )待装置冷却后 ,测量水进入钟罩内的体积。 (4 )大约占钟罩内气体体积的 1 /5。实验时 ,发现如下不足 :(1 )由于所用钟罩体积大 ,携带不便 ,反应消耗药品多 ,实验所需时间也较长 ;(2 )钟罩上部粗细不均匀 ,不易分成五等份 ;(3 )将红磷在空气中点燃后伸进钟罩 ,伸入过程中易增大实验误差。为了简化实验操作 ,提高准确率 ,我进行了多次…  相似文献   

14.
《高级中学课本化学 (必修 )》第一册中氯气的制取采用浓盐酸与MnO2 在烧瓶中制取 ,性质检验多在集气瓶中进行。我对此实验进行了大胆的改进 ,改进后的实验过程如下 :1 氯气的制备(1)在大针筒中放入固体氯酸钾 ,将活塞推到针筒底部 ,尽量将针筒内的空气排尽。(2 )在针筒内吸入大约 5mL浓盐酸 ,迅速用胶塞堵住针头 ,此时反应开始 ,生成的氯气将活塞慢慢顶起。(3)当生成的氯气的量达到所需时 ,拔去胶塞 ,将针筒内的液体推入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 ,反应停止。2 氯气的性质检验(1)按下图组装仪器   (2 )取下①处的胶塞 ,在硬质玻璃…  相似文献   

15.
我们都知道 ,钢铁生锈现象比较普遍。但发生锈蚀的原因和条件 ,学生往往不易理解 ,为此可引导学生做关于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但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中 ,关于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速度太慢 ,要用很长时间去观察 ;并且对铁生锈是水与空气对铁的共同作用表现得不直观。为此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一番改进。1 实验装置 (见右图 ) :2 实验用品钢棉 (车床上新车下来的 ,象清洁球样的东西 ,要无油无锈的。注意 :不要用清洁球替代 ,因它很难生锈。)、烧杯 (其中装有彩色水 )、广口瓶 (其中也装少量水 )。   3 实验步骤(1)课前一天将…  相似文献   

16.
高一化学课本第一章第三节中讲到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化学上把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例如 ,铝片与盐酸的反应就是放热反应”。演示实验就是做该实验 ,但这个实验 10分钟后才会出现现象 ,我们认为不适于课堂演示 ,故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新的课堂演示实验 ,效果要好得多。现介绍如下。1 原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几小块铝片 ,再加入 5mL稀盐酸 ,当反应进行到有大量气泡产生时 ,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并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变化。 (此演示实验反应过程需 10分钟 )2 改进后的实验在试管底部…  相似文献   

17.
18.
铝热反应实验是高级中学化学课本中的一个重要演示实验,实验操作简单,反应在瞬间发生,速度快.按课本演示实验操作方法,有时现象不够明显,成功率不高.为此,我们通过多年反复试验,采用如下实验操作方法,较为简便,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王会 《化学教学》2000,(12):35-35
现行人教版初中化学全一册实验 5 -5采用向纸筒内倾倒二氧化碳的方法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由于该装置的灵敏度有限 ,实验中的视觉效果不甚显著。为了克服此问题 ,我设计了如下方案 :1 实验用品氢气球 (2升左右 )一只、细线一根、一次性塑料杯一只、米粒少量、二氧化碳气体 (1 2 5毫升 )一瓶。2 实验装置 如右图所示。3 实验过程(1 )课前充一只约 2升的氢气球 ,用细线将塑料杯系在气球下面。向塑料杯内添加米粒 ,调节到气球基本能静置在空气中为止 ,估计米粒的用量。(2 )演示实验时 ,先取出装置 ,轻轻松手 ,可以看到氢气球能上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