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家芸 《师道》2002,(10):20-21
一则故事:小外孙女在悉尼写“书”2001年,我到悉尼探亲,观察外孙女的学习,不时的有意无意询问一些她们学习的情况,引起我的思索,得到一些启发。一天,上小学六年级的外孙女放学回家,一脸正经地对我说:“姥姥,今天您给我一点时间,我要采访您。”“采访我?”这难道是她们的作业?三周以后,外孙女给我看了她的作业———《我的家》。哟,这哪是一篇作文,俨然是一本制作精美的图书。在“前言”里她简述了她们一家什么时候到悉尼居住的,她何时到悉尼小学就读,她的家庭成员等。书的第一章写我———《我的姥姥》。写我出生的艰…  相似文献   

2.
逃离火星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一个人在家里写着作业。丁冬,丁冬,一阵清脆的门铃打断了我的思路。“谁呀?”我打开防盗门上的小窗。外面,一个女孩低着头,羞涩地问:“请问你是雁南吗?”说着,她抬起了头。顿时,我惊呆了,这个女孩跟我长得非常神似,就连身高、说话的语气,甚至连脸上的痣都一模一样!“你是谁?我不认识你呀。”“让我进去好吗?我很冷。”她脸上露出一种疲倦而可怜的神色。我犹豫了一下,还是让她进来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心里觉得她很可信,就像我的姐妹一样。我给她倒了一杯热茶,问到:“你到底是谁?为什么和我长…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读写》2009,(6):12-13
Q1:什么时候写的《最后的白乌鸦》?当时写长篇小说的初衷是什么? 答:2004年,当时上大三。初衷嘛,其实是受了拜金主义的恶劣影响,当时整个80后作家团体闹得如火如荼,我不能免俗,也想趁着青春文学的乱世分一杯羹。但后来写着写着,就成了一部更适合让自己缅怀往事的“长日记”了。  相似文献   

4.
你读过《樱桃之远》吗?这部畅销作品的作是年仅22岁的山东女孩张悦然,她被誉为“最有才情的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作家”。谈及成功经验,张悦然的回答是:“我只写自己喜欢写的。”朴素的语言是她从心底流淌出来的产音,是不是也能引起你心灵的共鸣?  相似文献   

5.
夜晚,我静静地躺着,心中涨满了悔恨。白日的情景涌上脑际。“老师,”一个叫刘、双的女生拿出一本崭新的作业本,“请您写上字,好吗?”“写什么?”我问。她不好意思地红了验,指指墙上破旧不堪的《好人好事登记本》:“那本子太旧了,换个新的吧。”女孩学习很差,且有同学说她爱出风头,果真如此。我于是瞥她一眼,冷冷地说:“留着自己用吧,最好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她一下子愣住了,随即脸涨得通红。四周分明有嗤嗤的笑声。我知道我错了。但当即道歉,我不能。我静静地躺着,有几缕月光落在枕边。在这美好的春夜,那被我伤害的女孩…  相似文献   

6.
小说简介《往南方岁月去》是“布老虎青春文学”的主打书,讲述了一个青春期的故事,主人公是“我”与“忡忡”,两个到南方念书又离开南方的女孩,她们的友情和爱情经历了很大的起伏与变化。周嘉宁说,对于她此前的小说,她总是有一种羞愧之情。言下之意,她很满意自己的这部作品,“我自己都能感觉到其中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想,我从此真的开始写作了”。周嘉宁,1982年出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当代专业研究生在读。她是从“新概念作文大赛”里走出来的“80后”写手,2001年出版小说集《流浪歌手的情人》,2003年出版长篇小说《陶城里的武士四四》,2…  相似文献   

7.
1957至1964年间,外界一般只知道张爱玲写了些电影剧本和一篇英文散文“Return To The Frontier”(中文版即《重访边城》10就文学创作来说,这时期似乎不算硕果丰盛。但根据张爱玲与宋淇夫妇的通信,在1957至1964年间,她原来正写一部两卷本的长篇英文小说,主要取材自她本人的半生经历。下面是相关的书信节录,全由张爱玲写给宋淇夫妇:  相似文献   

8.
当初我买《张爱玲散文》实属一时冲动,原因很简单:我在一本作文指导书看到了一篇对一位初中生写的《张爱玲散文》的读后感的评语,说初中生就能读懂它,是很难能可贵的,有的成人都难读懂……我很不服气。我看了几篇散文后,觉得张爱玲的散文很合我的口味。像《天才梦》,写得很像我小时候的事。渐渐地读下去,我还是觉察不到那篇评语里写的“是那样忧郁”。因此只读了三分之一就不想再读下去了。我觉得读张爱玲的散文很闷,闷得透不过气来。不过在今年暑假,还是把它读完,总算读懂了一点点,也只能算一点点。我终于看到了她的忧郁,体会…  相似文献   

9.
张琦 《课外阅读》2013,(5):16-17
<正>民国二十八年,张爱玲第一次参加征文。那时的张爱玲不过是个十八九岁的女孩子,满腹才情呼之欲出。因为看到了《西风》杂志的征稿启事,她便跃跃欲试地写了一篇《我的天才梦》去应征。虽然迫于字数所限,文章被删删减减压缩到了五百字,可是依然字字珠玑,词句之间游走着璀璨烟霞。后来《西风》杂志通知张爱玲说她获了首奖,这让张爱玲无比欣喜,"就好像买彩票中了头奖一样"。可是等到正式的获奖名单公布时,第一名却另有其人,而张爱玲的名字,被排在了名单的末尾。获  相似文献   

10.
2004年绍兴市中考作文题要求学生根据提示,以“?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且“文体不限”。这道作文题旨在唤醒应试教育下学生那颗逐渐泯灭的好奇的童心,鼓励学生去关注周围精彩的世界,去质疑、去思考、去创造。当时,有好多考生写了《?我成长的伙伴》、《?的启示》、《?,让我懂得了更多》等作文,体裁大多为记叙文。但其中有一首诗《?之歌》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小说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张研热,然而她的散成熟作品却早于小说。且不说早在1938年她就在《大美晚报》上发表了一篇英散《what a life,what a girl’s life》,仅以大家所熟知的《天才梦》(1939)而论,就比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1943)早发表四年。从事张爱玲研究多年的台湾东海大学中系副教授周芬伶说:“张爱玲的小说是旧时代的总结,她的散却是新时代的开启。”此言充分肯定了张爱玲散精神的现代性。张爱玲的散成就,不仅体现在那遍布于作品中让读惊羡不已的散珠碎玉般的字和奇语,也不仅仅是让人们捉摸不定、总是充满新鲜感的“解甲归田式自由散漫”的章结构;张爱玲的散,继承了五四时期的学传统,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追求,毫无避讳的书写着对凡俗而真切的市井生活的好感,在对卑微生活中挣扎的小人物寄予同情的同时,也对人性的缺失、传统化的负面影响予以深刻地批判。张爱玲的散,与五四学倡导个性主义、人道主义、富于批判精神的特征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2.
在某些读者眼里,饶雪漫是位新人,其实在此之前,她已经出版作品20多部,是国内第一个青春文学组合“花衣裳”的主创之一。从14岁发表第一篇文学作品到今天,饶雪漫已经在青春文学领域经营了近18年,难怪有人称她为“青春文学的领跑人”。她的小说风格多变,文笔优美,故事行云流水,直抵青春的最深处。在北京的《儿童文学》杂志举办的首届中青年作家小说擂台赛中,饶雪漫凭其实力夺得金奖。她的新作《我是女巫我怕谁》突如其来地杀入了网游和幻想的世界,并在其中神通广大地来去自如,《小妖的金色城堡》中温情也挽救不了的残酷青春,让人无法不唏嘘惆…  相似文献   

13.
与诚信共舞     
经常看见路边有一个长得很清秀却衣衫褴褛的女孩,时常变换位置,日复一日地跪在地上向路人伸手要钱。她的面前放着一张纸,上面写着“家庭遭遇不测,父母病亡无钱读书”等话语。看着这个才十来岁的孩子,我顿生怜悯之心,便与她聊了几句,得知她已经读初一了,但没钱交学费。我给了她几元零钱。有一天,我在巷口遇到一个妇女和一个小女孩,她们正背对着我在说话。只听女孩对那个沿街乞讨的妇女说:“妈,今天真不错,有五六十块呢。”走近一看,这不正是那个“父母病亡无钱读书”的女孩吗?原来她以前所说的一切都是假的!倘若这女孩家里真…  相似文献   

14.
来来往往     
我是个快乐女孩阿林,看了第309、310期上的“来来往往”,我想跟写《我的嘴很笨》的那位同学交个朋友,请你告诉我他的地址好吗?他是个孤独的17岁男孩,我却是个快乐活泼的16岁女孩,我希望用我的快乐去弥补他的欠缺,让他开开心心地生活,不再自卑了。浙江嘉兴市王店镇佳群我找不到那封来自温州永嘉的信了,但真的很喜欢你这般快乐活泼的心情。我把你的信登在这里,如果这位同学或其他有同样心事的男孩女孩读到了,这一天他们一定会过得非常开心。谢谢你,快乐女孩!琼瑶奶奶vs舒尔茨爷爷昨天我在家看琼瑶奶奶写的《匆匆,太匆匆》,开始…  相似文献   

15.
周末,我照例把《班级日记》收上来查阅。忽然,里面掉下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王老师,我能和您谈谈吗?署名为“慧”。慧?我心里不由一惊:她找我会有什么事呢?我的脑海中飞快地将往事扫描了一遍。搜索不到关于她的任何记忆。说来也是,入学快两年了,这个成绩一般、长相一般、表现一般的女孩.既没有给我增添什么光彩,也没有给我带来任何麻烦。  相似文献   

16.
我读张爱玲     
张爱玲是40年代名震沪上的一位女作家,自1943年在“鸳鸯蝴蝶派”杂志《紫罗兰》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后,直至1952年去香港前的近10年间,她共发表了19篇小说,后来还有结集的散文《流言》。张爱玲几乎是一夜成名的,她的年轻、她的才华、她那别具一格而又颇值玩味的文风,都使得她在同时代作家中名声鹊起。张爱玲作品的题材与同时代的主流文学有大的差别。当时的中国正值抗日战争,帝国主义侵略的魔爪无处不在,抗日与革命的题材几乎是大势所趋,而张爱玲却独独“避重就轻”,专写香港、上海市民情欲的自  相似文献   

17.
早叫的鸡     
“莫道楚乡风物陋,章屈宋到如今。”这是元代大诗人(光山籍)马祖常的两句诗。写大别山风俗民情的章似乎该写的都写了。我想从大别山风情中虽然是“陋习”但又有意义的民俗来做点章。其实,这个灵感最早还该从读唐代赵蕤的《反经》谈起。中国历史上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甚至懂生意经的商人,有两本书是必读的,一本是从正面讲谋略的《资治通鉴》,一本是从反面讲谋略的《反经》。如果我从“反”字上做点章,比我写传统的正面的风俗民情更能给人带来一些深思。何乐而不为呢?  相似文献   

18.
在写了几篇批评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论文并屡次以其过誉张爱玲作为例证之后,由我写张爱玲作品论评,也许是不太合适的;唯其如此,也许我又是写这类文章最合适的人选.因为这可以说明:我们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实事求是;好就说好,坏就说坏,这也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根本立场.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前期称赞不迭,誉为马克思主义者,这并不妨碍他对变成机会主义者后的那段表现嗤之以鼻,我当然不敢比附列宁,张爱玲当然也不同于普列汉诺夫,但是当她一九五二年离开社会主义中国跑到香港、美国去写反共小说《秧歌》、《赤地之恋》以歪曲土改、丑化抗美援朝时,她的反共立场和粗疏的文风理应遭到否定;但这不能掩盖其早期的创作成就;我们也不应抹煞她在现代文学史及“孤岛文学”方面应占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自觉地从中国传统小说中汲取营养的小说家。她非常推崇传统世情小说,自述《金瓶梅》与《红楼梦》“这两部书在我是一切的泉源,尤其《红楼梦》”;还说“《醒世姻缘》和《海上花》一个写得浓,一个写得淡,但是同样是最好的写实的作品”。同时,  相似文献   

20.
一个女孩毫无道理地被老板炒了鱿鱼。中午,她坐在单位喷泉旁的一条长椅上黯然神伤,她感到她的生活失去了颜色,变得暗淡无光。这时她发现不远处一个小男孩站在她的身后咯咯地笑,而且他一直不愿走开。她就好奇地问小男孩,你为什么要站在这里?你笑什么呢?“这条长椅的椅背是早晨刚刚漆过的,我想看看你站起来时背是什么样子。”小男孩说话时一脸得意的神情。女孩一怔,猛地想到:昔日那些刻薄的同事不正和这小家伙一样躲在我的身后想窥探我的失败和落魄吗?我决不能让他们的用心得逞,我决不能丢掉我的志气和尊严。女孩想了想,指着前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