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农村是20世纪中国变过的主流,在20世纪前半期它是中国社会革命的主导力量,20世纪后半期农村变革构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中国现实改造的巨大动力。本文以闽西作为20世纪农村变化的“典型”对象,加以研究剖析,从空间的横断结构与时间的纵线分析,去揭示闽西农村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的基本推力,即传统/现代化,国家/社会,理性小农/遵义小农等。  相似文献   

2.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农村社会学》一书,是吕世辰教授研究农村社会三部曲中的第三部。第一部《准市民论纲》对转向二、三产业,走上城市化道路的农村劳动力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第二部《农民流动与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对由农民流动引起的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农村社会学》是作者在这一领域的又一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温锐教授的《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20世纪赣闽粤三边地区实证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通读全书,我们觉得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1.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可贵探索温锐教授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采取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赣闽粤三边地区作为研究20世纪中国传统农村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为了整合、控制乡村社会,解决农村经济问题,实现民生主义而兴起了农村合作运动,虽然最终归于失败,但合作组织在农村的建立,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变革和乡村金融关系的变迁,在与家族等传统社会组织的博弈中也给我国乡村注入了现代化的因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江浙沪农村婚姻状况与社会经济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与经济变迁是江浙沪农村婚姻消费的制约因素 ,也是婚姻习俗与婚姻观念嬗变的重要原因。通过对传统婚姻习俗与新旧婚姻观念变迁的考察 ,既能感觉到 2 0世纪农村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代气息 ,还可以发现社会文化自身演变的脉络与机理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文化几经变迁,对中国农村社会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时期,中国农村社会中的家族文化、乡规民约、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迁,这对农村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促使农村社会逐渐从封闭性向开放性、单一性向多元化、人情社会向理性社会转变。因此,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治理要重视重塑农村文化秩序,加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不断推进农村新旧文化转型,从而通过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外在表现之一。它的变化与发展的轨迹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一面镜子。近20年来,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浓厚兴趣,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本对7-9世纪拜占廷帝国乡村和小农勃兴的原因进行探讨。拜占廷农业经济在7-9世纪期间发生了重要变化,对拜占廷国家而言,乡村和小农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因素。这与中期拜占廷帝国发展变化的形势紧密相关,首先,城市的衰落突出了拜占廷农村和农民的地位;其次,以斯拉夫人为主的外族迁入一方面破坏了原来的城乡社会经济,另一方面也补充了农业人口;第三,军区制的推行使小农与农兵并肩兴起。  相似文献   

9.
《济南大学学报》2006,16(1):90-90
唐斌尧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社会公正问题研究述评》一文中认为,近年来,社会公正(正义)问题已逐渐成为国内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焦点议题,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1)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分层研究中的公正问题;(2)中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对社会公正的影响;(3)中国现阶段的贫困问题对社会公正的影响;(4)关于社会公正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国内社会学学者对社会公正问题的研究至少有两方面的理论贡献:第一,基于对中国现阶段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变迁的现实把握和敏锐观察,社会公正作为社会学的核心学科理念的地位得以确立,社会公正已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话语。第二,在整理和研究西方正义理论以及论证马克思主义公正思想的同时,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陷入空前危机。华洋义赈会从改良民生目的出发.在河北进行试验。他们从信用合作社入手,通过与银行联合提供贷款,部分满足了小农对资金的渴求,抑制了高利贷盘剥。华洋义赈会在试点中所创造的经验和引发的教训,予国民政府和民国关注农村的民间团体以借鉴。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中国便正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阶段。农村大批劳动力进城务工、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传统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变迁等社会现实,使得传统家庭养老受到极大的挑战。同时,我国农村公共福利产品供给不公、农村养老机制发育不全等问题使农村养老问题更为严峻。本文通过对农村老年人口现状的描述和分析,探讨了缓解农村老年人福利“危机”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的生活保障功能日益弱化。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对农村老人的社会关怀。加快户籍制度变迁,加大农业税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创新以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养老化,是构建我刚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从"五四"时期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大批反映农村乡土生活的小说,以鲁迅为首的现代作家群对当时中国农村宗法制社会进行了审视,对由此造成的人性悲剧和社会悲剧进行了剖析。他们的作品在揭示20世纪初农民精神麻木的同时,对当时的宗法制农村社会进行了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乡村社会结构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逐渐进入重大转型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工的出现、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城镇建设等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为乡村社会从封闭到开放、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到异质多样性社会的过渡和转变带来了动力和契机,乡村社会结构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西藏地方的社会文化变迁-南木林县牛溪卡的今昔、西藏农村城镇化之路-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乡个案研究”(苏发祥)、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当代西北穆斯林社会中的妇女问题研究”(丁宏)、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人类学理论视野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潘守永)、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当代西藏农村的社会文化变迁-拉萨市蔡公堂个案研究”(苏发祥)、  相似文献   

16.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伴随着中央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为了更好地得到赣闽粤边区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就需要很好地了解当地社会和文化.为此,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做了大量的农村调查,特别是对赣南、闽西的集中调查.从空间区域上来看中央苏区与赣闽粤边区这个客家大本营地区大致吻合,换句话说就是,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做的农村调查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客家社会的调查,因而这些调查对研究20世纪初期赣闽粤边区的客家社会与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杨曦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98-102
纵观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自鲁迅以来,一直到世纪末的新写实主义作家,在其浩浩荡荡的作家队伍中,有相当多的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生活,他们的创作活动大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文坛半数以上的作家都可以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行列,而他们的作品又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因此“乡土文学”可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条主干。从“五.四”时期的为人生和反帝反封建到八、九十年代的回到生存本身,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主题发生了多重变迁,对整个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主题变迁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全方位的巨大变迁,农村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其传统观念也受到巨大冲击。以甘肃省为例,农村婚姻观念在新时代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婚姻观由长辈包办到婚姻自由的变迁、择偶观由门当户对到为爱而婚的变迁、性观念由保守到逐步开放的变迁、生育观由多孩生育到少孩生育的变迁、男女平等观由男尊女卑到男女平等的变迁。分析农村婚姻观念变迁的主要原因有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以及政策法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7世纪,艾儒略、刘迪我、聂仲迁等耶稣会士,先后在客家原乡闽西(汀州)、赣南(赣州)开堂布教,使之发展成为西方耶稣会在中国内地传布天主教的重要基地之一,从而为今日客家原乡社会和文化变迁研究提供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20.
经济法的产生最集中、最本质地体现了20世纪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达条件下,整个社会结构“社会本位”性的整合与变迁。混合经济体制、强社会-强国家的社会结构模式及社会本位的法哲学思潮,为经济法的产生提供了依据,该诸条件的客观存在,注定了经济法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