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鲁迅也要胡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与胡适,代表了中国当时知识分子的两种气质和立场。他们在不同路径上对中国形成重要影响。理解鲁迅的方法之一就是。将他与胡适放在历史的坐标系里,互为参照。同时,还原他们各自影响力的形成原因。[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汽车     
高兴 《兰台世界》2012,(7):17-18
鲁迅的作品里充满着细小物象,他三言两语的戏谑、讽喻又往往道破事物的本质。本文从鲁迅作品中选取一物——汽车,探讨鲁迅与"汽车"的精神联系,揭示一些常常被人忽略的问题。一、中国文人的"汽车"情结——从梁实秋的创伤记忆谈起梁实秋曾在《关于〈胡适的汽车〉》中回忆《萌芽月刊》对他的批判之辞[1]198,大意是攻击他"每天坐着一辆汽车到学校去授课,那部汽  相似文献   

3.
赵晓 《中国新闻周刊》2006,(41):30-30,32
生于6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经历了80年代的文化热,体验了世纪末的精神危机以后,重新了解了世界,也重新认识了鲁迅。他们开始思考鲁迅对自己及现代:社会的精神影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沧桑,也可以表达出一代人的情怀。鲁迅和高尔基两大文学巨匠,生在不同的年代却经历着相似的人生。同样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同样见证了百姓的苦难生活,他们的思想自然不约而同的走到了一起,即开始了对国民劣根性实践与理论的探讨。鲁迅在其作品中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异常激烈,他认为中国社会没有给百姓一个公平、自由的平台,导致一大批中国国民的麻木和无知。而高尔基在其作品《俄罗斯的童话》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表达,不过高尔基对待民众的态度不像鲁迅那般消极,他是充满了各种期待,他认为大地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由民众创造出来的,民众才是一切的主宰和奇迹的创造者。他们的观点虽有不同,但都是以人为本位来展开自己的论世观点,他们深入到贫苦大众中,亲身体验了苦难带给民众的迂腐和呆板,也真正懂得一个时代的塑造需要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去敲响警示之钟,以警醒世人是时候站起来,堂堂正正为自己活一次。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块丰碑。他以求实的精神为中国的文学增添了不朽的色彩,以至于他的名字曾一度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伟大”的代名词。毛泽东评价鲁迅为“现代的孔夫子”,可见鲁迅对于现代中国的影响。然而,究其一生,我们却不难发现,鲁迅有鲁迅的悲哀。他的一生有许多的挚友,也有许多的“怨敌”。因为要唤醒沉睡的中国国民,  相似文献   

6.
胡适与书评     
胡适(1891—1962)是中国的著名学者。他博览群书,学通古今,在治学中对各种图书不断研究评说,是一位十分出色的书评家。 胡适从清末开始,到1962年去世止,几十年间都连续不断评书。他最早的书评是16岁(1907年)时写的《胡近仁(奈何天居士吟草)序》。胡近仁是他的同乡,当时处境比较艰难,却比较达观。他写了一部抒怀的诗词集请胡适作序,胡适欣然命笔,对他的诗词集和为人做了很高的评价。胡适在清末(1908年)连续写了三篇颇有价值的书评。一  相似文献   

7.
钱锁桥教授的新作《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是一部关于林语堂跨文化人生的智性传记,通过把林语堂立为与鲁迅、胡适并列的中国现代思想的坐标,重估了林语堂留给现代中国的知识思想遗产。林语堂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中国众多优秀的人文知识分子中独树一帜,与他长期游走于中美两国之间的跨文化经历密切相关。林语堂留学和在海外定居的经历是中美两国“共有的历史”(shared history)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一座巨大而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山峰.文章通过鲁迅与杭州抱经堂书局的多年交往,旨在说明鲁迅不仅是一位坚定的文化战士,而且还是一位传统意味十分浓厚的文人,他身上常常折射出许多旧式文人的影子,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全面了解鲁迅的精神世界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鲁迅早年学医,后来弃医从文,意在从思想上唤起国民。正如他在《呐喊·自序》中所说:"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指近代中国社会的国民——引者)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①正因为这样,鲁迅杂文创作的全部目的就在于为现实斗争服务,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因而"有着时代的眉目"。②从而使得鲁迅的杂文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新闻性,具体表现为选题的时新性,立论的针对性,选材的信息性。  相似文献   

10.
薛波 《兰台世界》2013,(22):136-137
<正>在19、20世纪之交,面对积弱积贫的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寻求救国之路,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为国内著名大学的教授,因此对大学生的民主思想影响举足轻重。胡适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以实用主义思想为指导,大胆在中国进行教育改革,对中国近代大学生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熏染深远。他的实用主义思想对近代大学生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11.
多年以前,陈凯歌以精英姿态和知识分子气质杀入影坛,在经过向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尝试失败之后,兜兜转转再度回归现实语境"当时给我们的感觉就好像是被老虎咬了一口。"陈红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无极》公映之后她与陈凯歌的感受。2006年,  相似文献   

12.
张爱红 《兰台世界》2007,(6S):63-64
马君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也是名的革命家、教育家。他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为救国民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为拯国难,从事教育。在不断的探索和奋斗中,他认为欲救国,需改造国民之思想,而国家今日之衰落诚与国民道德密切相关。因而他提出改造国民性,造就明国民的思想,国民道德衰落的原因与改变的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顷读韩石山先生的大作《也谈鲁迅的买书》(《出版广角》1998年第6期),颇受启发。他的结论是鲁迅买书出手并不很大方,其前期平均一年买书只花了一个月工资(300元),后期也只有数百元,1930年1931年两年较多,千把两千元。这比起钱穆、胡适等人来,数目就小得多了。我很佩服韩先生仔细的统计和出色的对比。他还拿当下正高职称知识分子与鲁迅比,以为按鲁迅的开支比例来买书,是可以做得到的。  相似文献   

14.
马君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也是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他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为救国民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为拯国难,从事教育.在不断的探索和奋斗中,他认为欲救国,需改造国民之思想,而国家今日之衰落诚与国民道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报刊     
一报刊须有一定的“圈子"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一向重视报刊工作。一九○七年,当鲁迅从学医转而提倡新文艺,期望用进步的舆论来改变国民精神的时候,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筹办杂志《新生》。虽然这个刊物没有办成,但鲁迅后来为适应斗争需要而先看主编和编辑的报刊就有二十种之多,在当时中国的思想界和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五四运动以来,鲁迅充分利用了报刊、丛书这些舆论工具,激越呐喊,传播革命真理,启发人民群众的觉悟,并对形形色色的阶级敌人,以及反动腐朽的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这方面,鲁迅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在他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以后,他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所阐述的关于报刊的性质和任务,更是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战斗光芒。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中国,鲁迅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受到当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尊崇。书籍在鲁迅一生的思想发展和思想文化深刻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书籍造就了这位世纪的文化伟人,伴随了他的一生,“书与生命相伴”,这一概括鲁迅而言是再适合不过了。广泛涉猎,无所不读是鲁迅读书生涯的鲜明特点。有人形容鲁迅的全部著作,是中国近代的百科全书,斯言甚是。他从幼年开始,一面从正统的教育中,获得中国古代经典的训练,打下了关于中国文化知识的基础,一面还不拘于正统经典的学习范围,从古代文人的杂览、野史、笔记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与思想素材,为自己开拓了吸取知识和思想文化营养的博翰书籍空间。青年时代的他,有机会东渡日本,在异国感受到西方近代思想,并投身在西方近代学海中,吸收了有用的知识和思想,哲学、文学、历史、政治书籍他无所不窥;广博充盈的知识,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汇,使他的知识意蕴深广与丰富,无所不包,这一切是鲁迅一生博览群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读孙郁的《鲁迅与胡适》,确是让人兴奋不已。一篇《阿Q正传》,一篇《文学改良刍议》,竟颠覆了旧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秩序。鲁迅与胡适那一群人掀起的启蒙大潮,为“关在铁屋子里”的青年人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明,打开了两扇窗户。“五四”运动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她的精神仍然滋养着后来的学人。鲁迅他们留下的遗产是这样的丰富、别致而又沉重,在这份遗产面前,后来的继承者们或是局促不安,或是虔诚皈依,还有些人竟至一筹莫展了。确确实实地说,只有少数人才能认识到这份遗产的价值。孙郁大概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如他所说,“描写鲁迅与胡…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中国早期文人报纸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它们开展舆论监督的特点及其与知识分子精神之间的内在关联。笔者认为,早期文人报纸舆论监督具有自主性强、监督对象广泛、批评力度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与其“文人论政”的传统及其背后所充盈的知识分子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1 概说出版业与学者文人的关系出版是精神产品的传播工作 ,它一开始便注定了要与知识分子发生密切的联系。如果说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人生选择着力于仕途的追求 ,希图通过政治活动将其拥有的知识价值转化为社会财富 ,出版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的话 ,那么 ,到了近现代 ,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 ,帝制的结束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赖以生存的学统失去了效用 ,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随之发生了转移 ,思想文化运动成为失去了仕途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主要活动方式。而举凡革命主张的鼓吹、世界思潮的介绍、现代文学的提倡、新兴艺术的引进、科学精神的展开、哲学…  相似文献   

20.
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通诗文、工书画,是一位极具文人气质的艺术家,这与他长期结交文人雅士不无关系。与梅兰芳声气相求的,既有旧派文人,也有新式知识分子。作家包天笑(1876-1973)就是一位与梅兰芳保持长期交往的新式知识分子。缘起《留芳记》说到包天笑和梅兰芳的关系,必得先从包天笑的长篇历史小说《留芳记》说起。包天笑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人和小说家,一生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