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林荣珍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0):257-258
客家民间舞蹈是客家民系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民间艺术形式,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神韵,又融合了闽西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呈现出形式多样、内涵丰富、风格质朴的特点。基于此,主要从地域文化角度阐述了闽西客家民间舞蹈的艺术特点,并对其传承困境进行了分析,旨在使更多的人了解闽西客家舞蹈文化。 相似文献
3.
郭启熹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1):57-60
闽西是中国客家民系形成和主要聚居地之一。文章从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上探讨客家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从社会调查的大量史实论证客畲的融合过程,阐述了由此而形成客家民系的安土而不重迁,以农为主多方发展,讲道德重节义,重血缘讲亲情,敢于斗争勇于开拓,重教兴学承继文化传统等六大特质。 相似文献
4.
“客家”概念的新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林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客家”概念的诠释不宜生搬硬套斯大林有关“民族”定义的模式。民系只是民族的地域性分支,是民族内部在民族共性覆盖下的具有相对差异的方言以及生产、生活习俗的人类群团。客家民系的形成,有一个自赣北至赣中再至赣南的“民系锻造”过程,没有江西特定的历史“温控”及“冶铸”过程,就不会有后来的客家。“客家”是与“土著”对称的名词,但在民系的称呼里却不是两个对称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杨海中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17(2):73-80
宁化石壁地处赣南闽西交界之要冲,由于特殊的区位优势,成为了历史上客家先民最重要的聚居地与再迁出发地,见证了客家形成的全过程,因而是客家发展史上最有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地域性标志。客家文化应由"前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和"后客家文化"三部分组成。作为"客家祖地",石壁集中体现了"前客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漂泊中的宗法文化、家族文化、血缘文化和农耕文化等。"文化客家"论者否认血缘文化在客家形成过程中之重要作用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6.
雕版印刷是青藏高原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视角下,对于其传承、保护和发展研究是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基于藏族雕版印刷技艺的深入研究在整个藏族历史、文化等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藏族雕版印刷技艺为研究对象,力求从历史的角度探究其发展与传承的特征,并从技艺发展角度分析其传承形式及其传承状态。 相似文献
7.
郭一丹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69-7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纵深推进,城镇化、城市化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应将\"城镇化\"的宏大叙事具体到客家研究上来,充分重视\"都市客家\"变迁的重大意义,加强对\"都市客家\"时代变迁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更多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8.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5-7
热贡"六月会"是青藏高原古老苯教文化的遗存,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下,逐渐演变成大型血祭娱神祭祀活动。热贡藏族以活态、丰富的祭祀仪式,向当地的自然神灵——龙神诉说心愿、祈求风调雨顺、村落安康。延续至今的"六月会",集中反映了藏族古老的龙神信仰,积极地推动了藏族龙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9.
10.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5):48-53
受明清修志之风的影响,明清时期的闽粤赣客家聚居地亦遵行统一体例,大修方志。在现存各州府志的门目中,均设有"仙释",其内容记载的是汉代以来闽粤赣客家地区的神仙、异人、名僧、高道、方术之流的奇能显迹,描述的是客家地区的人情风土,既反映了当地的道佛信仰情况,又体现了客家先民在闽粤赣地区战胜恶劣条件,谋求生存的内心渴望与梦想,具有客家气质。"仙释"采用以人系事的撰写方法,将奇异情节贯穿传主的一生。传主不仅拥有奇能异术,还为当时以诗文闻名的文士赏识,与之交游,诗文唱和;在炼丹修行、学法参悟之时,兼通诗文,留著传世,以高德高才的奇士形象传世。综合而言,闽粤赣客家府志中的"仙释"是充满奇幻色彩的客家文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