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I三段论     
本文讨论了EI三段论,将传统三段论的前提及结论均加以扩充,并给出了传统三段论新的法规。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戏曲美育目的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和心悦性陶情说,一是劝善惩恶风教说。两的实质可归结为情与理的审美差异,片面强调一端都有失偏颇,要追求实现情理交合、寓教于乐的理想目标。戏曲在进一步继承“以载道”学传统的同时又有其自身特殊性,表现为戏曲美育目的实现方式的特殊性和戏曲美育目的生存的特殊性。中国古典戏曲美育目的整体而观,陶情说是主流。  相似文献   

3.
作为“剧诗”的古典戏曲文学,它追求的是意境化的戏曲效果,戏曲之意境较之诗之意境有其个性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戏曲意境的写实化、自然化和抒情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之一的中国古典戏曲,体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丰富独特的表现形式吸引着国内外的观众.文章旨在对中国古典戏曲的翻译难点及意义入手探讨戏曲翻译的原则,并指出戏曲翻译应将观众的接受度作为基本原则,尽量顺应原戏曲的行文风格及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5.
悲剧和喜剧是一对孪生姊妹。当伟大的古希腊时代孕育出不朽的悲剧的同时,也缔造了不朽的喜剧。悲与喜,是人类情感的两个最主要元素。人们不仅需要在痛苦里寻求快感,而且也需要在娱悦中获得美感。只有眼泪没有笑语或只有欢乐没有哀吟的世界是不存在的。“有烦恼,有死亡,有离别的痛苦;然而有安宁,有喜悦,而且神是醒着的。”诗人泰戈尔说这是一种“补偿”。看来,“上帝”造物就是这样不偏不倚,相反相成。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古典戏曲的宫调理论,历来为曲家、学者所关注,也是古今论者最多、见解最多、论著最多的课题之一。但是,宫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至今仍在云里雾里,正如清代吴梅所说:“宫调究竟是何物件,举世且莫名其妙,岂非一绝大难解之事。”笔者不揣冒昧,试作如下探讨。 我国周代就有了十二律理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五声、七声音阶,旋宫转调之法;春秋战国运用了“三分损益法”;西汉又提出六十律的律制;隋唐有“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戏曲悲剧理论探微徐安琪悲剧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是西方美学的重要范畴。自古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著《诗学》创立“悲剧说”以来,美学领域出现了大量有关悲剧的论著,并形成各种不同的流派。在东方中国,虽然有悲剧,但很久以来无人提出和使用“悲剧”这一概念,更...  相似文献   

8.
宋代名臣范仲淹,多次出现于元明时期的戏曲作品中,集中表现为三类典型形象:贤明官员、仁德典范和风流文士。早期戏曲中的范仲淹形象和正史记载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而入明以后又有了新的变化。导致范仲淹形象在戏曲作品中最终消失的原因在于明清时期的文化政策、士人阶层所主导的社会舆论和下层民众审美需求的导向作用。戏曲中范仲淹形象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杂剧阶段的古典戏曲,无论在题材还是趣味上都迥异于后世作品。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戏曲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的产生由其特殊的审美机制决定,与其特定的形式要素有密切关系,并与整个审美传统、文化系统血脉相连。认识其中内在关系对理解古典戏曲的审美特征及思考其在现代化语境中的发展路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戏曲语言美理论研究开始于元周德清 ,发展于明王骥德 ,大体完成于清人李渔 ;近人王国维“自然”、“意境”说出 ,理论研究开始向近代形态转化。戏曲作品语言美主要表现在 :南北异制 ,各呈范型 ;曲白兼美 ,交相辉映 ;本色文采 ,合则双美 ;风格异趣 ,尽展才情  相似文献   

11.
关汉卿《单刀会》有“大夫心别”一语,有学者以为“心别”为“心烈”,根据原意,此句以“大丈夫心别”为佳。关汉卿为山西解州人,关汉卿究竟是“太医院户”还是“太医院尹”。此因有两种不同系统的本子所致。在北宋时期,蔡伯喈的故事已被搬入戏剧。《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与王结没有父子关系。昆腔创始人魏良辅生平资料有待于进一步甄别。  相似文献   

12.
"中和美"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核心。几千年来,它对于中华民族审美观念、道德情操乃至民族性格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华传统的"中和"美学观念的文脉历程,乃是由《尚书》发轫,经孔子删诗活动的再阐释和荀子的发挥,在《礼记》《乐记》中臻于成熟,最后由汉代《毛诗序》定鼎。由先秦至汉,儒家诗学"中和"观念在中国古代文艺思想领域内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一事件对中国文化文艺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特指在13世纪前半叶,即蒙古灭金(1234)前后,以宋、金杂剧为基础,融合说唱、音乐、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一种戏曲艺术样式。它是元代文学艺术的翘楚,也堪称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4.
早在元代后期,罗宗信就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周德清《中原音韵》卷首)。当时的著名文人虞集(1272-1348)便把“国朝之今乐府”称为“一代之绝艺”(孔齐《至正直记》卷三)。他们所说的“大元乐府”或“今乐府”,就是明清以后人们常说的“元曲”,包括元代流行的小令、散套、北曲杂剧、南曲戏文,前两种属于散曲,后两种属于剧曲。而代表元代文学艺术最高成就的无疑是北曲杂剧。“杂剧”之名并非元代独有,它始见于晚唐,宋、金时期一直沿用,涵义略有变化。元代的杂剧,特指在1…  相似文献   

15.
高校古典戏曲及相关专业教学中,呈现出学生对古典戏曲缺乏学习兴趣的局面,大力倡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戏曲教学走出当前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拙著《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已经四年过去了。四年来得见民族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由麻赫默德·喀什噶黑编纂的《突厥语大词典》汉文本,其中收录了很多跟中国古典戏曲中有关的突厥语,可补拙著前书的不足;又年来个人钻研也偶有一、二所得,而《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修订本一时尚难实现,因草成《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补正》,权当前书的续篇,以就教于有道及读者。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对中国古典戏曲审美价值观是矛盾的,一方面,认为元曲的理想、结构、情节以及人物形象,是幼稚拙劣的;另一方面,肯定、赞赏元曲的章之美,这恰恰表现了中国古典戏曲的诗性特征,其音乐性和诗化语言是审美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通观樊粹庭现存49部戏曲作品,其结构规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构整体的有机统一,首先结构完整统一,其次情节段落间过渡自然,如剧情体制以"一人一事"为中心,行当布局以生旦贯穿;二是情节编排上正反搭配,在结构全局和局部之间、情节段落之间都遵循相反相成的原则;三是场面选择上主次分明,对戏剧效果突出的场面重点表现,在与主题、主线、戏剧性相关的情节中,选择最能准确表现事件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场面做重点开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这种直观的交流形式使得剧作必须关注大众品位,只有符合大众品位,才得以认可,大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价值取向是大团圆,剧作家就应该乐于描写大团圆,戏剧这样才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这种艺术结构也是文学样式多样化原则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古典戏曲的舞台装扮有着相对独立的视觉感受及美术意义。色彩以其生理上所造成的错觉与幻觉、美术上所具备的变形与疏离,具有极其强烈的舞台饰美功能,不仅能够辅助人物角色剥离原始体貌特征进行变形重塑,而且能够幻化出高于现实生活的审美意象,是古典戏曲人物造型及舞台装扮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