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先秦诸子选读》中,《韩非子》选读的第一课《郑人有且买履者》的第二个语段,对“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中的“学者”注释是:读书人。对“今世学者多粪此”中的“学者”注释为“学者”。这两处注释错误,并且相互矛唇。  相似文献   

2.
李荣军 《现代语文》2006,(1):125-12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雨霖铃》中有这样一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教材将“经年”注释为“一年”,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原因有二:一、林申请的《宋词三百首词典》将“经年”注释为“年复一年”,  相似文献   

3.
由教育部命题中心命制的2020新高考首次模考的试题(2019年11月),题型变化挺大,特别是语言运用知识题,其主观题增加,客观题减少。语病题、成语题不见了。说明在2020年的考试中,语言基础题将具有继续强化在具体语段联系上下文.  相似文献   

4.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是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天姥天奇丽景观的大笔勾勒。对这个"暝"字,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所作的注是:"暝,天黑,夜晚。"据此,"迷花倚石忽已暝"便被解释为"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这其实是注者的误解。从诗的上下文来看,"暝"作"天黑,夜晚"解不恰当。先看上文,这两句诗的前面是"半壁见海日.  相似文献   

5.
刘鑫 《教学随笔》2014,(8):20179
笔者在多次教学《先秦诸子选读》的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思考、试验和调整,摸索出两个在完成读懂文意、领悟哲理两大教学任务的同时又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语文课堂生动性、趣味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后,高二下学期的语文课要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这本书的学习,对于高中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但是已经上过这门课的老师反映,学生对这本书的兴趣并不大,甚至还有一些抵触或排斥心理。面对这种情况,我一直在思考,一是怎么能提高学生课上思考的兴趣,二是怎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思想依然活在现实生活中,是生活中仍然需要遵守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7.
《鸿门宴》中有一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人教版教材注释为:“做大事不必注意一些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固然有的语言环境中“让”可以当“谦让”讲,但在本中,“让”应当作“责备”讲,因为樊哙是在刘邦讲了“今出,未辞也,为之奈何”以后说这句话的。刘邦赴鸿门,就是为了向项王谢罪,现在他“起如厕”,既想离开对自己不利的宴会.还想向项王告辞,如果不向项王说一声,[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古今异义”是高考古文阅读中的重要的知识点,常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在翻译试题中。然而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中关于“所以”一词的解释有不足处,需教材编写者重视并审定。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把课文《剃光头发微》的“……而且似乎是和罚做苦役结合起来的,那就是“髡钳为城旦舂”里的“城旦舂”当成了“城旦”和“舂”两个词,并以为“舂”容易理解,便只对“城旦”作了注释。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
文非 《学语文》2004,(5):48-48,47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高中试验本第一册)最后一段有“果行,国人皆劝”一句,课本注云:“[果行]果决地这样做。指伐吴。”将“果”理解为果决,实属望文生义。  相似文献   

11.
《论语》选读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先秦诸子选读》的第一单元,本文主要从现代性解读《论语》选读中部分不合逻辑、观点偏颇、带有陈旧时代烙印等节选,并探讨其成因。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选用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此文的末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此处"闲人"二字的注释是"清闲的人"(第198页)。"清闲"意为"清静闲暇"。苏轼自称"闲人"是说自己和张怀民都很清闲吗?联系全文及写作背景,即可知此处"闲人"绝非"清闲"之意。"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第76页“思考与练习”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本节文选谈到了哪些为人处事的道理?”笔者一看,觉得“处事”一词在此用得不妥,“处事”实为“处世”之误用。那么这两个词语有何不同呢?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药》最后一节:“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对其中的“一挫身”,新版人教社教材注为“一转身子”(见人教社高中语文课本四册2004年版),而以前的人教社  相似文献   

15.
《先秦诸子选读》作为选修教材进入高中语文课.对语文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著作该怎样教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作者就《先秦诸予选读》的教学作了一些思考与探索,以更好地指导选修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新课标《语》九年级上册第23课《隆中对》里.有一句:“将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课本对“岩阻”作了注释:“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但未注释“保”。其他的古选本也未见有注释。也许编以为它就是“保住”的意思.与今天的意义无别.所以无须注释。其实.这种理解是以今律古.并不贴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张怡春 《语文知识》2006,(10):41-4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的“瞻”注为“远望”。“瞻”有“远望”的意思吗?  相似文献   

18.
《先秦诸子选读》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文第三则材料选自《论语·颜渊》,其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子夏曰:‘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教材给"伊尹"作的注释如下:"伊尹,商初大臣,尹是官名,伊是名字(也有人说他的名字是挚)。据说他是家奴出身,做有莘女的陪嫁到了汤那里。汤先是让他做了‘小臣’,后来又让他管理国政,并在他的帮助下消灭了夏桀。"这个注释看似清楚明白,实则有两处让人摸不着头脑:依据中国人人名结构形式,"伊"应该是姓,怎么会是名字呢?  相似文献   

19.
陶任重 《学语文》2002,(1):15-15
初中《语文》第六册《捕蛇者说》一文,对“向吾不为斯役”一句做如下注解:“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向,从前。”我认为对句子的翻译无可非议,而释“向”为“从前”颇为不妥。其原因有二: 其一,“向”字在古汉语中的义项有:①朝北的窗户;②窗户;③朝着、向着;④趋向、奔向;⑤从前、往昔;⑥假使、假如等项。孤立地看,将“向吾不为斯役”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时释“向”为⑤、⑥两个义项均可。但课本注释对全句的翻译是“假使我不当这个差”,而单释“向”为“从前”,这样一来,“向”的释义到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第四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有“奉十斋”的说法.编释为“尊奉佛教的十条戒律,其中包括不说谎。这里指信佛吃素”(见课本第104页注解④)。将“十斋”释为“十条戒律”,我们以为不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