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学少年》2014,(3):55
<正>"阿堵",是六朝时的口语,同现代汉语中"这个"意。《晋书·王衍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王衍标榜清高,从来不说"钱"字,讨厌妻子的"贪浊"。有一天晚上,妻子趁王衍睡熟时,叫婢女悄悄把一串串铜钱绕床堆放,让王衍醒来无法下床行走。她以为这样一定能逼王衍说出"钱"字来。不料第二天早晨,王衍见此情景,口中仍不说"钱"字,而唤来婢女,命她"举却阿堵物"。随着这  相似文献   

2.
《甘肃教育》2008,(17):33-33
自古文人多清高,不屑谈金钱,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似乎不如此就没有了文人之风,就会入庸庸俗流。六朝王夷甫(王衍)为人清高,从不说及“钱”字。他夫人气恼他的这种清高,便趁他睡觉时命人把铜钱串起来绕床一周,想看看他怎么能不说出这个“钱”字。  相似文献   

3.
《海外英语》2011,(9):16-16
有人认为钱是万恶之源,也有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有人视钱如粪土。也有人一切向“钱”看。其实钱本身并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和使用它。下面不妨来看看这些有关“钱”的短语该怎么用吧!  相似文献   

4.
《家教世界》2011,(11):48-48
一个吝啬鬼路过一个西瓜摊,卖瓜人想捉弄他一下,于是高喊:“卖瓜喽,大西瓜,甜得舍不得卖!”吝啬鬼一听,急忙挤到摊前挑来拣去:“多少钱一斤?”卖瓜人笑着说:“人家都卖五毛钱一斤,  相似文献   

5.
答谢宴     
我最近打算买套房子,许多同事都劝我说:“小何,你手上又不宽裕,现在楼市很冷清,还是观望为好。”我无奈地说:“没办法啊!老婆像是中了邪,钱不够也要买,这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相似文献   

6.
心语园园主: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最近我上学,总是有读初中的大哥哥问我“借”钱,可我哪来那么多钱呢?因此,上学之前我总要悄悄地从妈妈的手袋中拿钱。我知道偷偷拿钱不对,但是大哥哥说不给他们钱就要“修理”我,还警告我不准告诉爸爸妈妈和老师。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7.
“ ”在古今众多字书中少有收录,在古今字书对其注解的基础上结合书证,对“ ”及与其相关的字词进行释义梳理,得出结论:“ ”是古代江东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对粗芦席的称谓,是一个在现代方言中还有残留的古方言词。在此基础上从古音通假和古代税收制度的角度分别对《文献通考》中“米”和“钱”的含义作初步考证得出结论:二者实为一物,是五代及宋时官府通过“折变(折纳)”的制度把征收的“ ”(粗芦席)转为征收谷物之税目的名称。最后从训诂学及制度的严密性来考察.认为采取折变说(制度说)较为恰当.  相似文献   

8.
有一天,一个吝啬鬼路过一个西瓜摊,卖瓜人想捉弄他一下,于是高喊:“卖瓜喽,大西瓜:甜得舍不得卖!”吝啬鬼一听,急忙挤到摊位前挑来拣去:“多少钱一斤?”卖瓜人笑着说:“人家都卖五毛钱一斤,我这是自家地里种的,便宜你,就两毛钱一斤吧!”吝啬鬼听了,乐得合不拢嘴,连忙挑了两个大西瓜,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相似文献   

9.
“晶”对“品”说:“你们家难道没有装修?” “夫”对“天”说:“我总算盼到了出头之日!” “熊”对“能”说:“怎么穷成这样啦?四个熊掌全卖了!” “丙”对“两”说:“你家什么时候多了一个人,结婚了?”  相似文献   

10.
1.指导学生“认识”钱。现在的小学生没有不认识钱的,但他们认识的只是钱的表面,认识面值,至于钱是怎么挣的,很少有人去思考。为此,我组织学生现场观察父母是怎样赚钱的:随后召开主题班会,孩子一一动情地说着,从他们微微发红的眼圈中我知道他们体谅到了父母的辛苦!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的农民,  相似文献   

11.
古人特别是清高名士说到“钱”时,常常用代称,以示“君子不言利”。《晋书·王衍传》记载:“衍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却阿睹物!’”“阿睹”,系六朝口语,意为“这个”。后来,“阿睹”、“阿睹物”便成为钱的别称。钱,还被称为“孔方兄”,此说最早见于晋代鲁褒的著名文论《钱神论》,文中讽刺当时人贪财,有“亲之如兄,字曰孔方”、“见我家兄,莫不惊视”之语。因古代钱币多用方孔,所以称之为“孔方”。魏晋南北朝时习惯称钱为“孔方兄”,后人因此以“孔方兄”、“家兄”、“孔方”、“孔兄”、…  相似文献   

12.
小女孩低眉垂首,细声哭泣。何事?原来,她被饶舌的小伙伴说成是另外一个小男孩的“老婆”。哈,这些花粉样娇嫩的小小孩!  相似文献   

13.
汉代更赋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学界对汉代更赋的认识颇多分歧,影响较大的有“月为更卒”代役钱说,“三日戍边”代役钱说,“月为更卒”和“三日戍边”代没钱统称说。本文根据大量文献资料认为更赋的性质是固定征收的赋税,而不是代役钱。“月为更卒”的代役钱是当直者直接把钱交给受雇者,而不交给政府,不可能成为更赋。更赋实为封建政府以“三日戍边”的名义征收的一项赋税。征收更赋是汉代戍边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其征收时间当是从汉文帝十三年以后开始的。  相似文献   

14.
某员工是校长的恩师,一次因天下雾,迟到了,办公室主任请示校长是否扣除当月“满勤奖”。校长说:“按制度办。”这让主任很为难,不扣,制度在那儿;扣,是校长恩师,虽然有“按制度办”的“指示”,但校长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只有天知道。主任到底“功力”深厚,找来这位老教师,说,当月满勤奖要扣了,校长有“指示”。这位老教师很愤懑,说,我教了三十多年书就迟到了这么一回,扣几个钱是小事,丢不起这个人。主任明白了,到校长那儿“说情”,  相似文献   

15.
钱·命·绿色     
市场经济化了,我就先从“钱”说起吧。民间早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个人、家庭、社会、国家,都得有钱,而且应如韩信点兵一样—多多益善。过去那种谁贫穷谁光荣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现在我们讲的就是一个“富强”。富强富强,“富”了才“强”。今之国人,抬头挺胸走路,  相似文献   

16.
郜莹 《小读者》2013,(5):76-77
家里少了钱,确定是孩子拿的。这时,你会怎么办? 总是一回家就把皮夹随手扔在玄关柜上的丈夫,有一天发现皮夹里少了1000元,便问我:“是你拿了我皮夹里的钱吗?”见我摇头说“没有”,他便又依次问了家中其他的“嫌疑犯”——11岁的儿子与8岁的女儿,每个人的回答都是:“没有!”  相似文献   

17.
下班回来后,女儿扑过来高兴地嚷嚷:“妈妈,看我的新玩具。”我一瞧,是只小兔子玩偶,可看那毛色并不像新的,便问她是哪儿来的。她嘻嘻一笑,说:“我和果果换的.用小乌龟和她换的。”一听她这么说,我简直要气坏了。那小乌龟刚买来没几天,又会唱歌,又会发光,可花了我不少钱呢。  相似文献   

18.
路仁宏  李红 《初中生》2007,(6):26-27
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非常幽默,常常妙语连珠。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读了钱钟书的《围城》后慕名求见,钱钟书说:“假如吃了鸡蛋已觉得不错,何必还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又一次,在谢绝了一笔高额酬金后,钱老莞尔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钱吗?”  相似文献   

19.
杜永道 《现代语文》2006,(9):111-111
问:有时候听别人说“不尽人意”,有时候又听人说“不尽如人意”,究竟应当怎样说呢? 答:应当说“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尽”是“都,完全”的意思,“如”是“符合”的意思。“尽如人意’’就是“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在前面加一个“不”,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也就是“仍有让人不满意之处”的意思。其中的“如(符合)’’不能省略,说成“不尽人意”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20.
咏钱诗话     
钱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作用不容小觑。正如清人袁枚《咏钱》诗所说的那样:“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然。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那些羞于谈钱的人.并不一定就品行高洁。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不谈钱的人是西晋时的王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