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个顺口溜大国。而这些顺口溜并不只创造幽默,也散布情绪。每一时期有每一时期的情绪,而每一时期情绪的标志之一就是那些极端情绪化了的顺口溜。没有想到,1993年最火的顺口溜竟落到我们这些记者头上:“一流记者办公司、二流记者炒股票、三流记者拉广告、四流记者拿红包、五流记者写外稿、六流记者写本报。”这段顺口溜尽管有几个不同版本,但大概意思一样,一流记者挣钱,末流记者写稿。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个顺口溜大国。而这些顺口溜并不只创造幽默,也散布情绪。每一时期有每一时期的情绪,而每一时期情绪的标志之一就是那些极端情绪化了的顺口溜。没有想到,1993年最火的顺口溜竟落到我们这些记者头上:“一流记者办公司、二流记者炒股票、三流记者拉广告、四流记者拿红包、五流记者写外稿、六流记者写本报。”这段顺口溜尽管有几个不同版本,但大概意思一样,一流记者挣钱,末流记者写稿。  相似文献   

3.
时政记者,简而言之,就是报道与时事政治紧密相关新闻的记者.长期以来,时政活动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时政记者责任重大,工作标准高,时效性强,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  相似文献   

4.
采访是新闻记者获取新闻的手段和必要过程,是新闻由相对静态走向动态、由发生地走向传媒、由传闻变为新闻必不可少的途径。采访还是新闻保持真实性的必要手段,就是所谓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采访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硬功之一,新闻就像是长在深山里的灵芝,只有勤奋的记者通过翻山越岭的艰苦努力才能采到它。  相似文献   

5.
贺绍俊 《传媒》2001,(3):18-20
《文艺报》创刊于新中国成立前夕,是由中国文联创办的,若要从报纸的角度说,它一开始就有些不伦不类,虽然名称上是一份报纸,但它并不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视新闻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逐渐多起来。他们中有的直接面对镜头作报道,有的与采访对象面对面交谈提问,有的作为新闻事件的调查者正在深入现场……可以说,电视新闻的成功与否,同出镜记者的新闻品格、外在表现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新闻报道的成败。因此,研究如何做好出镜记者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7.
现场报道已成为电视新闻栏目中最重要的报道方式之一,做好现场报道也是电视记者或主持人必备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如何培养出优秀的现场报道记者是媒体人才培养急需面对的课题。本文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谈谈现场报道记者容易进入的几个误区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军事记者》2010,(10):42-42
关键词一:正义 翻开中外新闻史。“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者代有人出。一名有职业抱负的优秀记者.不仅要忠实见证和记录社会变迁的轨迹.还要积极参与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10.
许多报业纷纷往全媒体转型,并强调培育"全媒体记者"。其实,不论记者个体还是一个媒体单位,打造"全媒体记者"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全媒体记者"是个相对的概念,不能取代专业型记者,更应强化"全媒体记者"的群体观念。  相似文献   

11.
一个记者办一份传统媒体太困难,做一个主页却很容易。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一位年轻女记者问我:如何成为一个好记者? 我回答说:做一个专家型记者. 我说:记者--尤其我们这种体制下的记者,就是在吃青春饭.假如到四十多岁,仍然提拔不上去,仍在做一个大头记者,青春早已消失,热情也已不在,还一直比着领导的讲话、材料,完全应声虫似地"解读",我不信有几个记者还有采访、写稿的兴趣--尤其你自己内心还认为有时是在说假话.所以,做一专家型记者,经常写"专家型报道",像大学教授那样,像在做学术一样地研究手中的报道,一直钻研到七八十岁,也会兴致盎然.  相似文献   

13.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10,(16):120-120
做专家型记者,就是要习惯研究,研究政策,研究政策预期。研究“中国特色”,研究“两难”,研究不同的利益群体的不同立场,研究一些“信号”。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呆的时间长了的出版人,踏入21世纪门槛的时候,该如何问候带着许多未知和神秘的新时代呢?大家似乎都共识于“新机遇、新挑战”,共同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而努力谋求生存、发展和壮大。然而,强存弱毙再不仅仅是一种警示,而是现实。这对于从传统出版理念、传统出版方式中走过来而又背负着重托的出版人来说,无疑是从未有过的困惑。一道门槛,拦出一串问题,带出无穷忧思,但同时也激扬起新的生命浪花,对新天地的探索何等刺激。忧思是一种责任,刺激代表一种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电视节目栏目化,主持人节目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走上了主持人这个神圣、令人羡慕的工作岗位,不管是播音员,还是编辑、记者都坐在话筒前或手持话筒主持各类节目。那么,编辑、记者如何当好电视节目主持人呢? 一、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角色转换电视新闻主持人应具有“记者的眼光”、“编辑的智慧”和“播音员的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记者出镜对于新闻作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就要求新闻现场报道记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力,能够及时的把控自身情绪与情感的投入,能够树立平等意识能够争取处理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并能够认真的倾听及时引导,从而掌握更全面的新闻信息,增强新闻现场报道的可视性,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我觉得要成为一个好记者:他需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必须具有深入一线采访的踏实作风。 1991年我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毕业,到北京电视台“北京你早”栏目工作。这是全国第一个早间节目。我被直接分配跑公安。那时北京的公安民警特别不愿意带着记者采访作战,特别是女记者,太不方便了。一次朝阳区公安分局查抄一个淫秽光盘窝点的时候,有十几位民警从一米多高的墙上一跃而过,进屋开始抓捕。抓捕工作完成的差不  相似文献   

18.
节日存在的意义无非有二,一是提供休整放松的机会,二是让人有一个思想上的停顿,或纪念,或思考。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在这个暖融融的深秋,我们试图把一些关怀和思考传递给奔波在路上的同行。这是对记者故事的聆听,是与新同行的坦诚交流,是对新闻从业状况的关注,也是媒体人对专业自律、实践社会责任的思考。有喜悦,有忧虑,有痛苦,更有信心和勇气。记者节快乐!因为我们同行在新闻的路上!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初,当我作为迟到的大学生进入新闻队伍之后,我的乡亲们说我是“进了报馆”,我的朋友说我成了“无冕之王”,其实情况是在我重新获得一份社会职业之后,我满脑子装的是斯诺是邵飘萍是杜鹏程是从新闻队伍里走出的一大批事业上的巨人。我们那一代人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人生企盼,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十年过去再回头来看初衷,我只能说是做了我能做的和应该做的,我只是有幸成为一个荣誉的获得者。中国古人所讲的名实关系时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不能够将自己划作规律的化外之民。因此,我只能用加倍的读书、写作和努力工作来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而且用成功和失败的人生经验反复告诫自己,千万不敢受世俗名利的牵累,而应该心甘情愿地自觉地“沐浴远行者一片永恒的星光”,并力争不虚此生。  相似文献   

20.
偷懒留下的遗憾对于学新闻的学生来说,实习是一个难关,但又非过不可。即使是日后大家都已经走向社会成为传媒人,回忆起实习的日子来,仍然别有一番滋味。当时我在广州日报社实习,分到社会部。这个部门是专门负责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群众呼声的,包括处理读者热线电话、来信来访等。到报社研究了一星期报纸后,主任就递给我一封读者来信,让我自己一个人去采访。我粗略看了一眼,不由得吃了一惊。这是一封几个民工写来的信,投诉说他们共有67个人应聘进了一家自称生产打火机的工厂,厂方要求来者必须缴纳押金,从100元到1000元不等。但这家工厂的老板却是个骗子,在收了钱后以进货为名一去无踪。我又看了看地址,是“石溪村”。我把广州地图找出来看,找了半天才发现“石溪村”已经到了地图的边角上了。让我这样一个年轻女孩单枪匹马去一个偏僻的村里采访一帮民工?我的脑子里顿时“嗡”的一声。我有点结巴地问主任:“请问有记者跟我一起去吗?”主任微笑着说:“现在人手很紧张,恐怕只有你一个人去。”我没说什么,但心里还有点不大情愿。当时正好有一些别的事要处理,部门的版面又马上要截稿了,我看那封读者来信上有电话,心想电话采访也一样的,就打了个电话过去,向那位民工了解有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