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伯明翰学派始终关注大众文化,所以对流行音乐和服装等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也倾注了大量心力。安吉拉·默克罗比极为重视对日常生活美学的研究,她结合青年亚文化、女性主义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理论,探讨了流行音乐、服装设计和二手服装中蕴含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级关系等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视角,从而对流行音乐和服装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森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为观察对象,讨论了青年亚文化传播的路径和趋势,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为基础,结合符号学、时尚传播理论为依据,对"森女"这一青年时尚亚文化的发生、传播、接受、发展过程进行研究,部分证实了伯明翰学派对于亚文化被主流文化所接纳、改造、收编的观点。以"森女"为代表的亚文化并非以直接对抗主流文化的形式出现和发展的,她内生于主流文化并丰富提升了主流文化。作为一种风格符号的象征,"森女"传播的是一种女性的形象和生活方式,"森女"文化所引领的时尚潮流实际上是人们对回归生活本质的理想呈现。  相似文献   

3.
亚文化,尤其是青年亚文化,一直是赫伯迪格和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和讨论的重点。在迪克·赫伯迪格看来,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对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特殊文化形态,其具有抵抗性和风格化的两大特征,而风格则是青年群体为了抵抗而发展出来的具有集合性特征的特殊文化符号,其要通过拼贴、同构、表意实践等三种方式构成。  相似文献   

4.
在文化生成和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亚文化是值得重视的社会现象。亚文化源于一定社会背景下人的个性化生存方式和多样化文化选择,它包括积极亚文化和消极亚文化。在人类文化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亚文化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消极亚文化是文化选择中不可多得的反面教员,它从反面促使人们得到反省和启迪;积极亚文化预示社会进步的方向,体现人的思想解放、追求自由的价值取向,它既是对既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挑战与超越,又是孕育新文化的土壤和驱动因素,值得高度重视、包容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5.
“内卷”、“佛系”、“躺平”等语词变迁表征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呈现样态和心路历程。文本通过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和文化心理学视角论析近年来青年亚文化概念的流变、内质嬗变及边界变迁,由此可知,亚文化游弋与社会心理结构审视中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构境和新媒介技术赋能的“游牧特质”。新媒介形塑力和传播导向改变了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链接和话语叙事方式。在新媒介技术赋权、赋能背景下,实体“内卷”行为塑造中平台资本的现实逻辑蕴含精准的数字“脚印”,在数字化“凝视”中拥有大数据算法的“上帝视角”,使“内卷”无所遁形。“佛系主义”、“躺平主义”诠释的网络青年亚文化泛娱乐化、语言非合作运动、虚拟现实等消极因素,给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带来冲击和挑战,元宇宙为现实世界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在技术构境和寻求心理安全感上提供一种文化预设或“配置”。“内卷”是动因机制,“佛系”、“躺平”是引发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构建网络青年亚文化生态的“绿水青山”及引导当代青年亚文化群体打破文化隔阂、促进跨圈融合或“破圈”,使其向主流文化归拢,需要文化主流意识的深度参与及社会机制正向引领和全面引导。  相似文献   

6.
默克卢比作为英国伯明翰学派中女性亚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格外关注边缘女性群体的真实生命体验,不断突出多元女性群体在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其中,在对英国战后"二手服装市场"的亚文化研究中,默克卢比在结合了嬉皮士文化、朋克文化、消费文化、视觉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的基础上,以"二手服装"所呈现出的风格化样貌为核心,展现了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二手服装"所承载的时代意义,进一步挖掘出其背后所具有的时尚风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青年亚文化的生成过程中,隔离机制提供了独特的精神环境场域,它通过宣示亚文化对主导文化的疏离及区隔的立场而获得一种自我确证和相对独立性,但同时也引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堵点与难点。跨越二者之间的文化沟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任务。要推动青年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从“隔离”到“对话”的转化,通过勇于“破壁”、主动“入圈”、积极“出圈”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亚文化的高质量精神引领力。  相似文献   

8.
大学校园腐败亚文化对校园廉洁文化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校园腐败亚文化是与校园廉洁文化相对立的校园不良亚文化,其危害有现实与长远、显性与隐性之分。大学校园腐败亚文化的预防与校园廉洁文化的构建是一致的,步骤是:社会努力与中小学教育的“四个到位”;高校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做到“三个结合”,使廉洁教育“进书本、进课堂、进头脑”;高校做好对不良腐败亚文化群体的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9.
自媒体因其平民化、参与门槛低等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网络交流的平台,从而产生大学生群体特有的网络亚文化。而大学生网络亚文化有良性、中性、不良之分,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借助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分析当前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内核、特征以及构建范式,并提倡对其理性收编。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语境下,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激活了青年亚文化话语,打破了空间的封闭性,同时也促使各种文化关系进行重组,推动了青年亚文化的转向,将青年亚文化景观推向了新的高度,引起学界对其与主流文化话语权争夺的思考.后现代理论话语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的表征方式和风格已经转向.德勒兹的"根茎说"描绘的任意连接性、异质性、多元性、反意指断裂性、制图与贴花等特质与新媒体语境下网络空间"虚拟社区"中青年后亚文化的表征与传播契合,为青年亚文化话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在院校文化的培育过程中,高等院校亚文化占据极为的重要地位。现代高等院校文化建设应坚持"人本"、"包容"、"自由"等理念,积极传承中国传统儒家管理文化中的积极因子,大力推进领导层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管理层文化等院校亚文化之培育,以推崇教师文化和营造学生文化为依托涵养院校主体文化,以"人本"、"包容"为理念和以"儒"、"道"为内核,革新院校领导层文化与管理层文化。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当代文化研究思潮的契机,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备受关注。然而,学界却很少注意到这一文化研究形式本身的理论起点。这一理论起点就在于伯明翰学派的文学研究。作为文化研究的理论起点,伯明翰学派的文学研究为它设置了理论的出发点,提供了研究的基本方法,设定了理论的基本框架,还体现了它的主要特点。相对于探索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来说,探索这一学派的文学研究具有追本溯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是20世纪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分支。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 这两个学派有着完全不同的学术路径和理论指向。本文通过分析两者文化研究的不同路径,最终说明:无论是法兰克 福学派还是伯明翰学派,其文化研究的路径、方法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坚持某些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却是共 同的,而这恰恰是值得我们当下借鉴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亚文化的产生,除了政治文化主体复杂多样的原因,还包括政治文化的历史悠久多变、政治文化的地域宽广多彩等时空因素.由此产生的政治亚文化有不同政治集团、阶级、民族的政治亚文化,各个封建王朝的政治亚文化,各个地域的政治亚文化.各种政治亚文化之间的对立与统一的矛盾运动,不断促进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调整与提高.  相似文献   

15.
英国伯明翰学派领军人物斯图尔特.霍尔把原本属于哲学认识论的再现(representation)概念转换为结构主义符号学与"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相结合的"表征"(representation)概念,从而实现了再现概念的"文化转向"。霍尔在其文化研究和批评实践中,以表征概念为基石,形成了一种系统的文化表征理论。在再现论、能动反映论思维占垄断地位的中国学术界,表征理论不失为一种思维和研究范式的替代性选择,它将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论视野,开启一系列全新的论题。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诗歌"已成为当下诗歌批判界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术语.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90年代诗歌"的命名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的命名中,诗人、批评者都赋予了它不同的含义,但总体上讲是三种认识:一是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定的中性的时间命名;一是以"知识分子写作"为主体的诗人、诗评家的文学史意义上的命名;三是对"90年代诗歌"命名的否定性命名.分析比较而言,以中性的时间意义命名更具有可行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凌叔华是新文学初期活跃于文坛的少数女作家之一,其小说创作成就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30年代。关注女性生存、审视女性弱点,揭露军阀罪恶、谴责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老少皆宜的儿童小说是其三大主题。细腻的女性观察,柔美、幽深的诗的意境和精巧的现代小说结构布局形成了凌叔华小说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凌叔华20世纪20、30年代的小说创作以不容忽视的成就垂名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18.
辛笛是20世纪40年代九叶诗派的主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根据主题、艺术取向等可以分为大学时代、留学时代等几个时期,本文主要就他在40年代的九叶时期的创作进行了探讨.辛笛这时期的创作在延续过去艺术追求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他的艺术视野得到了很大拓展,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时代变化结合得更为密切,对自己和时代给予了更多的艺术解剖.这也就导致了艺术上的转型,主要是把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和手法与中国现实融为一体采用了讽刺、反讽等手段建构自已的艺术世界,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文化地形的坎坷与复杂是众所周知的,它其中纠葛着同时也呈现着那个时代里人们的文化心理、政治选择、性别指向等多重关系,是可以而且也值得我们从很多方面和很多作家及其作品中去探究的.笔者以草明的工业小说为介入点,从主人翁角色的转换、脱俗性与功利性、城市的特征与性别三个方面,来对50-70年代的文化地形予以初步的勘探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Education With Understand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eryl Smith, research fellow, Centre for Child Study, Birmingham University, Yvonne Moore, teacher, Calthorpe School, Birmingham and C. J. Phillips, former director, Centre for Child Study, Birmingham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