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茂松 《军事记者》2009,(12):43-43
创刊于1979年8月1日的《长缨》杂志已经步入“而立之年”。30年来,她真实地记录了战略导弹部队飞速发展的辉煌历史,反映了二炮部队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成为二炮党委、首长和领导机关指导部队工作的重要阵地,成为反映二炮部队前进足迹、展示官兵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成为创新发展二炮军事理论、  相似文献   

2.
我采写的稿件又见报了,战友们祝贺我写作水平有所提高,领导表扬我及时反映了部队建设中的好人好事,而我心里最清楚,要不是韩副主任提供线索,我的稿件哪能一篇又一篇地见诸报端呢? 韩副主任名叫韩世明,是某边防团去年年初上任的政治处副主任。以前,他在省级以上报、刊、台发表过许多新闻稿件。上任后,在抓好其它工作的同时,狠抓了新闻报道工作。我们团地处风雪之  相似文献   

3.
从今年初开始,解放军报“国防后备军”专版调整到每周四的六版见报。作为军报反映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的主要窗口,这个专版得到了省军区系统新闻骨干和业余报道员的青睐,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稿件。遗憾的是,有些作者写来的不少稿件只是笼统的工作性报道,缺乏新意和闪光点,因而屡投不中。  相似文献   

4.
杨彧 《新闻采编》2007,(4):38-38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宣传思想战线改进和加强自身工作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要贴近就要有创新、有创新才能有贴近。从2005年4月份以来,山西日报“太原新闻”版推出了“走…问…”三组系列报道:2005年4月至5月推出了“走县区问三农”,共刊发12期,见报稿件40余篇;2005年11月至12月推出了“走社区问民情”,共刊发11期,见报稿件40余篇,2006年8月推出了“走市场问品牌”共刊发9期,见报稿件30余篇。这些报道以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为省城新闻宣传的亮点。分析这三组“走…问…”系列报道,从策划组织到具体实施,有如下特点:一、作…  相似文献   

5.
本报讯 黄云、黄保卫报道:因在科技练兵活动中成绩突出而受到上级表彰的80848部队大学生士兵徐海波、曾建红,近日喜获部队拨给的30万元专项科研经费。党委给科技练兵典型搭“高台”的举措,在部队上下产生强烈反响。徐海波和曾建红都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士兵。去年,他俩密切配合、共同研制开发了“某型导弹测试模拟训练系统”和“某型导弹引控模拟训练系统”,并在去年二炮军事工作会议上演示获得成功。为鼓励他俩继续攀登科研高峰,3月中旬,该部党委研究决定,为他两人拔出专项经费30万元,用于软件开发及购买科研设备和资料。同时作出规定:今后凡是在科技练兵活动中成绩卓著者,经党委研究,均可获得相应的专项科研经费。  相似文献   

6.
新闻窗     
武警8680部队新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本刊讯齐明宇、王军太报道 :连续两年被武警总部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的武警8680部队 ,在总结历年报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制定出《新闻报道工作若干规定》和《新闻发稿统计量化标准》 ,使报道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两个制度在该部实施以来 ,形成了良好的报道氛围 ,官兵人人参与写稿 ,个个都有稿件见报 ,截至目前 ,该部共在省以上报刊电台刊发稿件280多篇 ,其中中央级见稿88篇 ,涌现了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工作报道 ,促进了以训练、教育为中心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第二炮兵后勤…  相似文献   

7.
报社办新闻学习班,我这位编辑有幸带学员下部队进行了一次实习采访。采访回来后,社领导召集我们一起分析研究稿件,在研究几篇稿件的过程中都卡了壳。社领导提醒我们这些直接采访者:采写稿件有时就是“写好关键一句话”。这几篇稿件缺的就是那“关键一句话”。大家怎么都写不出这“关键的一句话”来,不得已,社领导亲自动手。大家采写的稿件本来都灰头土脸的,经过社领导精心编辑,一下鲜亮起来,见了报后有人反映还“有些意思”。社领导高明在何处?初稿和见报稿比较一番,发现稿件里的事还是过去那些事,稿件跨上了一个“台阶”的主要…  相似文献   

8.
记得我在部队刚搞通讯报道那阵子,连新闻的五个W都不清楚,只凭热情埋头写稿。结果写了两个月,一篇也没见报。我很苦恼的时候,一位记者帮助我分析了稿件未能见报的原因。经他指点,我才发现,我在新闻采写知识方面很欠缺。于是,我用心学习新闻采写的基本知识,一年后,我采写的稿件被几家报刊先后采用了,初步尝到了甜头。从吃苦头到尝到甜头,我的体会是:要揽瓷器活,须有金刚  相似文献   

9.
陈金松 《青年记者》2006,(20):42-44
在纪念第二炮兵组建40周年的日子里,作为二炮一名老报人,怀着诚挚而深厚的感情,回忆起二炮这支战略导弹部队新闻报道工作40年来所走过的风风雨雨的历程,所经历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纯共性报道到突出个性报道、个性报道与共性报道相互结合、双管齐下的报道新格局,以亲身经  相似文献   

10.
2007年,我全年在军报刊稿188篇,在军报记者队伍中名列前茅。说实话,刚看到这个数字,我感到有些意外。仔细数了数,去年仅采写“两会”、“和平使命——2007”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反恐军演、党的十七大三次重大活动的报道,刊稿数就过百篇,采写军委首长活动、下部队调研稿件45篇,而反映部队工作的报道仅10多篇。这  相似文献   

11.
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俗话说:“久病成医。”说的是经常生病吃药多了,积累了经验自己也会看病了。写稿投稿也是这样。两位通讯员同时起步,有一个很快成熟起来,稿件经常见报,成了优秀通讯员;有一个则一个劲地写,始终没有见报,探其“奥秘”在于:在一次成功或失败面前善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这方面,我有切身体会。刚搞报道时,我劲头特别大,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一连写了80多篇还没见报,我也不气馁,希望自己的毅力和恒心能感动“上帝”。我的宣传科长是一位“老新闻”,有一天,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搞报道单有热情还不够,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如果自已的稿子见报了,你想一想,编辑为什么百里挑一  相似文献   

12.
二炮某部副部队长董庆福对新闻报道工作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常说:“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对指导部队建设很有意义。”他常抽空询问部队报道工作情况。每年的新闻培训班和每季度的新闻研讨会,他总要过问或亲自讲课,并经常对报道人员说:“作为基层的报道骨干,一定要围绕部队中心工作,多采写指导性强的稿件。采访写作要始终树立严谨求实的好作风,千万不要一味追求上报而夸大其词。同时,也要结合报纸特点,多采写一些典型报道。”1990年“七一”前夕,他得知本部志愿兵任广海已被全军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的消息后,连夜给宣传部门的同志打电…  相似文献   

13.
日照市东港区人武部政委梁化勇自任军分区新闻干事始,就再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不管是他任人武部副政委、部长还是政委,结合工作搞报道已成了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他都有二三十篇稿件见报,且大都是要闻。其他单位的新闻干事都以为这位大名鼎鼎的梁化勇是位专职报道干事呢,而本单位的同志则都喜欢叫他“报道政委”。染政委有个好习惯,每周至少下基层一次。一来了解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二来搞调研,看能否顺手抓几条“活鱼”来。梁政委搞调研写稿子,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见报而写稿,而是通过写稿提炼出一种反映时代强音的…  相似文献   

14.
1983年10月,我高中毕业不久,从豫东平原入伍来到东海前哨的一个小岛上。两年多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写稿,先后被新闻单位采用七十八篇,连续被评为优秀报道员。1984年初春,上级把我从连队抽到团机关搞报道。一个月写了几十篇稿子,都是泥牛入海——有去无回。一次师里一位报道员到我们单位采访的稿件,不久就在报上登出来了。我想,发生在自己单位的事,我怎么没发现呢?这就是差距。“别人写的能见报,我也一定要见报!”于是,我从新华书店买来《新闻采访与写作》、  相似文献   

15.
夏瑞祥到昌乐县人武部任政委一职后不久,就组织全部人员开展了“干一流的工作,出一流的报道”活动。夏政委讲:“工作只干不写等于完成了一半,既干又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夏政委的号召下,全部迅速掀起了学习写作的热潮,短短的3个月时间,100多篇稿件寄到了报社、杂志社,见报刊的有30多篇。  夏政委非常注重培养写作人才。他利用业余时间对新闻爱好者进行写作讲座,传授写作经验。对同志们写出的稿件总是认真地修改。一次我把写好的稿件给他看。他说:“水平虽然不高,但能写出来就是进步”。随即拿起笔在稿件上勾勾画画、…  相似文献   

16.
入伍第一年,团政治处根据我在地方党政机关搞过新闻报道工作的经历,把我调到了报道组。刚到报道组那阵子,感觉自己写部队的稿件很不容易,不知从哪儿下手。后来,我逐渐改变了写作“战法”,重新理清了工作思路,写部队稿件时就顺手多了,近年来我在军内外报刊上稿近四百多篇,其中有好几篇受到了军报编辑的好评。一些同行羡慕地问我有啥好“诀窍” ?说实话,“诀窍”咱没有,体会倒有一些。其中,最重要的体会是:让“丑媳妇”多见“公婆”。   我常把初稿比作“丑媳妇”,第一读者比作“公婆”。将初稿先交给第一读者——连队官兵…  相似文献   

17.
谢顾问:我入伍不久,新兵一下连就“钻”进业余写作的天地,还参加了第七届军报新闻函授。虽然努力,可至今未见成效,一篇稿件也没见报。于是,一些战友劝我:“别瞎折腾了,在基层连队摘报道还能成什么‘气候’?”我不知道应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帮我一把。87060部队甘崇堂甘崇堂同志:一个人能否成才,主要的不在于他在何处干什么,而在于他怎么干。俗话说:“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从这个角度看,决不能把在基层搞报道说成“瞎折腾”、“成不了‘气候”’。当然,不能否认,在连队搞报道是很艰难的。一是接触范围小,一个连…  相似文献   

18.
1982年8月,我和李锐前同志合写了一篇反映咸阳城市建设的报道,登在8月22日的陕西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哪知稿件见报后,咸阳市机关内外议论纷纷,说报道失实,又莫名其妙地把报道拉入复杂的人际关系纠葛中,搞得我们十分被动。  相似文献   

19.
这两年,我因为做夜编工作,没有机会出去采访,但是也写过报道。稿件见报后,就会有同志问:“怎么,你最近出去啦?”我总是回答说:“不,没有,是碰上的!”两年之中我碰上的值得报道的事情有三件。两个报道是我自己完成的,第三个是我让别人完成的,因此就姑且称之为“碰上的两个半新闻”吧。  相似文献   

20.
算起来,从1966年4月发表的一块“豆腐干”开始,我的通讯员生涯已经整整三十年了,从事高校校报编辑工作也有十多个年头。从业余通讯员到专职新闻工作者,我始终拿着手中的笔,坚持为党报写稿,至今已在《人民日报》、《光眀日报》、《新闻出版报》、《新华日报》等中央、省市报纸发表各类作品近两千篇,其中不少作品还获了奖。有些通讯员讨教我的写作经验,我的体会是“写稿三十年,感受有八点”。 一是登上算报道,登不上算参考。作为一名通讯员,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写稿目的。我的做法是不过分追求见报率。稿件发出后,如能见报,说明稿件有新闻价值,有些稿件尽管没有见报,但对新闻单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是文章登不上不灰心,回头在质量上找原因。文章即使未发表,也应正确对待,不要埋怨编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