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课程领域所出现的开发范式的转型,使我们开始以理解范式的课程理念来思考教师的课程角色。本文在阐释教师作为创生课程的实践者这一角色涵义的基础上,阐述了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课程创生层面以及所应具有的课程创生能力素养,以期推动教师课程创生这一理念的真正落实,从而促进学生真正、真实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道德的课程改革与民主的课程领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是儿童的课程。世界百年课程改革的经验证明,道德的课程改革不仅为儿童所欢迎,而且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工具化的课程改革则最终为儿童及其老师所抵制。我国57年来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工具化的。当前正在进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第一次确立了"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课程哲学,因而是道德的。道德的课程改革呼唤民主的课程领导。我国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克服种种被工具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前,课程学术界把校本课程开发二分为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实际来看,西语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没有所谓“校本课程的开发”一说,在中文的语境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一说存在概念不清、自相矛盾、循环论证等逻辑问题,同时也容易引发诸多实际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教师创生课程"这一命题意在阐释教师与课程的内在关系。它主张教师在整个课程运作过程中都应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并自觉主动地变革课程的各要素,以达到促进课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这一命题具有重要的课程论意义,它将带来课程领域的三大转向:课程观念由单一、封闭、静止转向多元、开放和动态建构;教师的课程角色由忠实执行者转向反思性建构者;课程运作的价值取向由追求技术理性转向追求实践理性和解放理性。  相似文献   

5.
6.
论人的课程     
教育是人自己的教育,学校提供教育的课程,也应当是人的课程。人的课程具有将人从自然人引向更高大、更高尚的人过渡的崇高使命。因此,课程改革并不只是文本本身的变革,更需要普遍看重的是思想的变革,若没有最能显示人性的思辨工作,其生命力是很有限的。  相似文献   

7.
由于课程在目标上具有强烈的育人性、在内容上具有深远的文化性、在实施上具有鲜活的主体性,课程研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论研究,课程研究具有文化学与哲学的特质。课程研究的深化可以从深刻性与根本性、修养性与学术性、综合性与分科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性与世界性以及实用性与超越性等六个维度展开,这六个维度具有统一性与体用不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期待的课程源于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具体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对学科内容的期待、对环境的期待以及对自我的期待。由于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往往被忽略不计,学生期待的课程也容易得不到有效实施,进而导致课程学习与学生实际相脱离,故深入探讨学生期待的课程是学生作为课程参与主体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第十一届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在西南大学召开。与会学者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扎实求真的研究风格,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变革中的教学创新两个问题上做出了积极的研究与探讨,提出了富有启发意义的观点,启示我们关注课程研究的学理问题和未来走向问题,不断推动课程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督导的运作方式包括探析其组织架构和构建其流程。课程督导组织架构现已发展完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形式混乱、人员缺乏专业性、职权不清等问题。现有的课程督导组织架构可划分为官方组织架构和非官方组织架构,这两种组织架构的人员和权利不同,它们分工合作,更好地发挥着监督、评估和问责的职能。课程督导的流程包括课程督导的目标确定、范畴界定、形式选择以及反馈调节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是螺旋上升的、不断循环的,并且围绕着同一个方向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11.
论辩证的课程观——译《未来的课程》有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麦克·F·D·扬的《未来的课程》的基本原则,提出一种辩证的课程观,并通过课程的社会建构过程中,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传递,以及评价活动中所体现的辩证关系,说明这种辩证的课程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方面,进而从主体际和反思性这两个方面分析了这种辩证的课程观的重要特点,由此力求为研究和分析课程提供一种新的角度和视野。  相似文献   

12.
期待的课程源于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具体表现为学生对优秀教师、有趣学科内容、良好环境以及对自我实现的期待。由于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往往被教育者忽略,学生期待的课程随之得不到有效实施,进而导致课程学习与学生实际相脱离。还原学生期待的课程是学生作为课程参与主体的应有之义,唯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程的内生性来源",成为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3.
课程评价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课程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也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活动。课程评价的特性、课程评价的主体与客体、课程评价的过程与方法等是课程评价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由于课程评价的社会性、包容性、多主体性、整合性、发展性以及具有的较强感情色彩,在评价的主体、客体及其过程与方法等方面都表现出多元而复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展开的由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校本课程开发须坚持规范性,注意灵活性,强调创新性。为了解决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矛盾,可采取必要的对策,即:有组织地开展课题研究式的校本课程试验;制定并执行相关的政策、法规;成立一种支持和监督课程开发的中介机构。  相似文献   

15.
高校网络课程的功能与结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网络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功能,提出了高校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并由此提出了网络课程的一般结构和在web页面中结构的设计。  相似文献   

16.
课程问题的多重属性,客观要求课程理解和课程观应超越"单一要素论"。同时,应超越"作为事实"课程观的局限,倡导基于课程理解和课程研究中的价值思维和过程思维,主张"作为实践"的课程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引用哈贝马斯"系统"与"生活世界"的理论,讨论我国目前新课程改革中技术纷繁现象的因素,并主张课改应朝向朴素课程的方向:以少为多;不是不断引用更多的新方法,而是回到"师生互动经验"的课程本质,以寻回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课程总是以一种“作为事实的课程”出现.对于数学教育来说,“作为事实的课程”显示出明显的局限性:追求知识的逻辑性、注重知识的传递性、强调知识的抽象性.而“作为实践的课程”可以让学生体验思维的历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促进学生运用数学联系实际等优势.在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课程问题需要从实践的观点来处理,倡导“作为实践的课程”.  相似文献   

19.
张楚廷教授立足于"人本主义哲学"或"人哲学"思考教育与课程,提出了人的教育、人的课程、五I课程构想、结构改造主义课程观、人文引领的和谐课程走势等基本概念或命题。为防止人的异化、使人更像人、让人更高大,张教授主张加强人文课程、警惕和改造社会课程、科学课程。张楚廷课程理论具有内涵理解的深刻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特质的人本性、语言风格的诗话性、自我实践的广泛性、使用价值的普适性等鲜明特色。深沉的民族情怀、深切的教育情感、深厚的哲学情结、深长的生命情致是张楚廷能创立特色鲜明课程理论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20.
物理课程资源是物理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应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部分,实现其应有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