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梧桐”做为古代庭院常见植物入词,是宋词中词人们所喜引乐用的意象之一。“梧桐”意象所表达寄托的意蕴多种多样、不一而足。有的传承古义,体现其文化内涵,有的又抓住其形、其色、其性等方面的自然特征,抒发创作人的情思。根据其观察点的不同,宋词中“梧桐”意象在名、形、性、影、声五个方面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和重要审美意义的抒情性意象。  相似文献   

2.
“我们”散文诗丛对当代散文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其诗学理念和实践将散文诗的建设推到了更高的层次,在这套丛书中散文诗的意象化特征非常明显,对散文诗审美理想的追求具有建构的功能。而意象是散文诗诗性的最直接体现,其意象原型主要有自然生态、地域家园、现代情绪等三种,这三种意象原型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意象主题,在不同诗人的具体创作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诗人们运用意象表现其情感体验,充分利用了意象的审美功能,意象组合的审美合力,完成了意象表现的最高境界,即意境的审美交融,对于意象建构下的美学理想的追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对“我们”散文诗群提倡的“意义化写作”的贯彻。  相似文献   

3.
鲁迅诗歌的意象 ,既有古典的意蕴 ,也有现代的意义。“雪”和“野草”的死是涅 ,是重生 ,两者可互为诠释。意象的非美性、“类象征”趋向、私人性 ,以及密集化 ,这恰是西方现代主义在理论上提倡并付诸实践的 ,鲁迅借此反传统的表现方法 ,表现了最个人化的体验 ,其诗歌意象在现代诗坛上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诗歌话语具有极大的"独白"性,它的晦涩难解很大程度上起因于诗歌意象的任意所指与其所指的变换游移。诗歌意象摆出一副敞开的姿态,但其无限性却常常被误读为拒绝阐释的自我封闭。文章借助索绪尔语言学意义上的能指与所指概念、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原理,以美国近代女诗人玛丽.奥利弗的《八月》与西尔维亚.普拉斯的《采黑莓》中的"黑莓"意象,解析了诗歌意象的必要性与充分性及其"喻指的能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意象的三个问题。“意象序列”把新诗中的意象分成主意象、辅意象、意象单元、意象群体、整体意象五种。“意象分类”根据意象的表现方法,把意象分成描述性意象、抒情性意象、隐喻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四大类。“意象密度”涉及到整首诗中意象的排列和表情,意象密度的安排应遵循的规律是:所有意象应该在总的“语境”中统一起来,意象密度应该同诗的内在情绪节奏统一,应该同情感密度有机统一形成疏密。意象本身的含情性和所指性,比意象密度更值得诗人去经营。  相似文献   

6.
孟浩然山水诗中“幽”与“雄”的意象,比起“清”与“淡”的意象来,虽然在数量上不占多数,但其艺术造诣却堪称上流,艺术创造方法亦多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7.
“雪”相比于花、玉、水等意象来说,虽占《红楼梦》书中篇幅不多,但却非常重要。“雪”意象既作为实景,为情节发展作铺垫,又作为虚境中的一种意象符号,暗示人物命运。此外,它还承载着作者对宇宙人生形而上的思考,传达出佛教中“空”的观念。作者对“雪”意象的使用,既有对古代文化中“雪”意象涵义的继承,又有自己的独创。“雪”成为解读作家与作品思想的重要意象。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诗歌与中国新诗都注重意象的运用,中国新诗也常常借用古典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思。新诗中古典意象的运用遵循古诗的审美原则,然而在意象的内涵、作用以及用法上却又与古诗的意象有所不同。新诗中的古典意象与古诗中的意象相比,不重视固定意义而重视彼此间的联系,不追求“立象以尽意”而追求“具体化的感觉”,不从“兴象”中显现“隐”的含义而用词语对意象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9.
“镜”之原型具有丰富且深厚的文化意味。从古代文学、哲学文本的角度透析“镜”这一意象的原型意义及其逻辑结构———人生、社会之“镜”,哲思、艺术之“镜”,其实质是内省意识。这一原型意义———“清、明、静”的意象源自质感极强的“止水”的性状。传统文化之“镜”是当代自我意识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审美意象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美学范畴,已被人们广泛使用。然而关于审美意象的诸多问题,理论界至今理解不一,为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审美意象的本质及其思维特征等问题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究。1、审美意象的来源。审美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论及诗论中统称为意象,《周易》首次把“意”和“象”联系在一起。“象”在《周易》中有“自然之象”、“道之象”和“易象”等不同层面。易象就是意象,但意象却不限于易象。艺术形象也是一种意象,但意象却不一定就是艺术形象。严格地说,专指艺术形象的意象,是一种具有审美品格的特殊意象,即审美意象。2、审美意象的特点:审美意象作为意象的一种,它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但审美意象和非审美意象之间是有着质的区别的,以情感为特质,是审美意象区别于其它意象的基本特征。3、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审美意象和其它意象的思维方式主要都是直观思维,但就其思维的心理机制及其功能来说,却有着质的区别,审美意象的直观思维实质上就是情感思维。  相似文献   

11.
周萍 《现代语文》2006,(5):33-33
中国古代诗词讲究意境,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所谓“意象”,即蕴涵作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如“日”、“月”、“花”、“草”都可以作为诗词的意象。以“流水”作为意象的诗词也不下几千首。但“流水”意象所传达的意义却有很多种情况。现一一列举与大家共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沙鸥诗论的意象观念形成于1985年创作“新体”诗以后,主要体现在诗的意象与诗的形象内涵认定的区别辨析上:意象本质不是其“外观之象”及其变形幅度,而是在于它的内心观照的审美创造功能,对诗歌形象审美内涵的丰富。其意象的“规定性界说”主要不在于可感性、美感性等与诗的形象共同的创作规则方面,而是意象的可塑性、多义性与体验性,这些功能最能显示作为创伤方法的意象的创造本质,沙说丰富了当代诗歌的意象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意象论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的基本范畴。意象的发生过程呈现出三个阶段: “意”与“象”分述的孕育期; 刘勰“意象”论的萌发期; 历代文论家阐发“意象”并使其理论化的发展期。“意象”一方面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另一方面其理论在“意”与“象”、“形”与“神”、“意”与“境”等二元互动关系中构成, 赋予其文论内涵及其审美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书法中的“功”和“性”与“意象”,从书法创作的整体意义上说,是局部与大局的关系,它们是一个融合贯通的整体。就里论述的“功”是特指书法中的用笔功力;“性”则指作者在书法创作中所流露的学识修养。书法“意象”,是作者创作中主观之“意”和作者情感所依托的客观形象即艺术之“象”的和谐统一。功”和“性”蕴涵在“意象”中并贯穿于书法创作的全过程,它的强弱影响到书法作品最终的艺术品质。如果说“意象”是书法创作前行为的思想动力和艺术形态的显现,那“功”和“性”则是书法“意象”之美在艺术表现上的强化和升华:是技巧和情感在作品中的再现和流露。  相似文献   

15.
"赋比兴"是诗歌意象的结构方式,表示的是诗歌意象各组成部分的构成关系;象征是象征意义的表现方式,表示的是诗歌意象与象征意义的显示关系。就总体结构而言,"赋比兴"沿水平方向结构意象,意象呈现为横向结构特征;象征以暗示的方式显示意义,既具有意象的横向结构,又具有象意的纵向结构,二者为不同层面的问题。"赋比兴"本身并不存在是或不是象征的问题,象征与是否用"比兴"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关系;但就"赋比兴"意象构成而言,却存在着是否便于表现象征意义的区别。"比兴"的意象构成方式决定了其喻本和应句的中心地位,这种侧重使得"比兴"在表现开放性的象征意义时受到较多的制约,从而增加了象征意义附加的难度;"赋"体意象相对平衡,直接以其整体性意象表现意义,象征意义的附加相对容易,更易于被重述而获得象征性。  相似文献   

16.
李贺诗歌风格特征论——以意象研究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意象在诗歌创作中的特点,从意象的选择、性状与意蕴出发,研究李贺诗歌的意象特征,作一次从微观分析到宏观研究的尝试。通过对意象的系统分析,得出“冷艳’是李贺诗歌基本风格的结论。“冷艳”诗风的形成,源于李贺对传统“女性化”象喻的改造与丰富,展示了他对诗歌艺术与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7.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即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本在于遵循“模仿原则”,即形式模仿意义.文章通过研究诗歌、文字与绘画三者的关系,揭示三者间的“模仿”本质.可以利用象似性原则帮助译者从词汇象似性、句法象似性及篇章象似性三个层面分解并阐释原诗:通过词汇象似性帮助阐释并翻译诗歌的“意象”,通过句法象似性揭示诗歌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重要关系,通过篇章象似性分析诗歌翻译的完整性——歌意象的完整、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完整.象似性理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探讨诗歌意象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18.
作为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词牌名的翻译固然很难,但却有其必要性,尤其是对于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带有文化意象词语的词牌名,它们不仅对于世界了解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非常有意义,同时准确传神的翻译也有利于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但是目前词牌英译名称未能一致,若能将词牌名翻译的标准统一下来,达成共识,那么将更加有利于“词”这一中国古典文学形式在国外的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诗词意象的强烈模糊性使其翻译困难重重。接受美学中所提到的概念对于意象的理解和鉴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接受美学的意义空白理论和期待视野理论与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契合,为诗词意象的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当今学术界,“意象”一语极为流行,但表意却极不一致,给后学带来许多理解上的困惑。根据意象范畴的使用情况和理论价值,从诗学、艺心理学与美学、化学与艺学三大学科领域的角度,对“意象”的表义和理论范畴定位进行分析可知,“意象”具有多元化的内涵系统和外延领域,在不同学科语域下有不同的意义指向,在同一学科中的表义也是多样化的,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