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螺旋形理论”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教育在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中的作用,教育社会学界有两种检视方式:其一,研究学生的社会出身与他们迭到的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其二,研究学生迭到的教育程度与他们获得的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本文关注的是在第二种审视中针对教育程度呈现螺旋形上升态势所提出的“螺旋形理论”,并从三个方面,亦即“螺旋形理论”的涵义、推进和贡献加以评析。这一理论值得关注的原因。与其说是由于它的新颖以及极具科学性和可移植性,倒不如说是由于它提出的问题颇有启迪,例如。就业难的是哪些阶层的大学毕业生?教育面前机会平等原则真的仅包括“起点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吗?  相似文献   

2.
论卢梭的平等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等理论是卢梭自然法理论体系的核心,它指出了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和症结所在,揭露了封建法律制度的不合理性,卢梭平等理论对人类不平等本质的透视,旨在加深对不平等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陈望道比较全面地无情地揭露和分析了在政治、经济、道德、风俗和法律上强加给妇女的不平等待遇;明确提出了男女权利平等主张;将男女权利平等分为有产的第三阶级的和无产的第四阶级的,并把男女权利平等纳入全社会“人类平等”中去思考;指出要实现男女权利平等和“人类平等”,经济是基础,法律是保障,革命是根本。  相似文献   

4.
教育平等是社会平等的一个子系统,它包括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我国的“教育平等”有了自己的困难和问题。现实社会中社会不平等的存在,使得教育平等只能成为一个悖命题,教育的不平等才是永恒的主题。人们对教育平等的渴求,更多地反映的是对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渴求,其实是在追求“教育公平”而不是“教育平等”。  相似文献   

5.
刘国栋 《政治思想史》2013,(1):82-97,199
在《论不平等》中,卢梭设定了一个自然状态。原本相互隔绝的自然人因为外界环境所设置的种种障碍不得不互相合作。然后经历了两次革命,最终进入了社会状态。在整个人类自身条件的转变中,平等和不平等得以逐步显现。然而,卢梭的平等和不平等思想并没有因此结束。在《社会契约论》中,他重点论述了“公共”的概念,因此卢梭的平等和不平等思想才得以完整阐述。首先,卢梭从来就没有认为人类的自然状态是平等的,而是小心区分了生理不平等和协议不平等。其次,卢梭自然状态平等以及不平等的思想其实是一个铺垫,他据此可以评价社会状态下的一切不平等现象。最后,卢梭是一个共和主义者,这个基本立场决定了他平等和不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理论上辨析社会“平等”、“公正”和“公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平等、公正和公平。认为社会不平等是绝对的;社会公正是一种形式上的、相对的社会平等;社会公平是对社会公正的过程和结果与期望的社会平等之间差距的体验。高等教育不平等的两个关键是个体在高等教育前不平等和获取高等教育资源不平等,高等教育公正试图修饰高等教育不平等,但在实施过程中偏离了公正的初衷,最后呈现出高等教育不公平的社会集体感觉。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是追求公平与正义的社会,但公平、正义与平等并不能同日而语。平等概念的出发点在于大家都是具有自然生命的同质的“人”,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其精神性、应然性;不平等只能存在于个体层面、个别事物之间,作为不平等概念的出发点在于大家都是不同的“人”。在人人生而不同的前提下,实现人人平等以及公平与正义的手段只能是通过法律中的不平等手段。这种手段的应用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权宜原则、尊重规律的原则、向弱者倾斜的原则、比例原则、机会与结果并重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平等观的逻辑起点、平等要求和实现平等的途径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法国唯物主义者以“自然平等”为逻辑起点,通过对自然平等——自然不平等——社会不平等的论证。试图揭示人类社会不平等产生的原因。这种平等观既保留了古代平等思想的痕迹,又具有时代的鲜明特征。它的平等要求在于反对世袭特权和等级制,限制财富极端不平等,保留由自然差别造成的一般社会不平等。它的历史作用表现出三重性:反封建的进步性、资产阶级的虚伪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教育》2007,(2S):60-61
巴西一直被看作是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拉美国家的代表。这个国家长期存在收入分配不均衡和机会不平等,使得大部分人口并没有从经济发展中受益。上世纪80年代,巴西出现了大范围的债务危机,加剧了经济衰退,因此而不得不实施了结构调整和公共支出的削减,给社会公共服务带来深刻的不利影响。巴西学校的高留级率和高辍学率是贫困和社会不平等在教育系统的真实反映。目前,巴西正在努力摆脱这一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措施是实施“助学补助金计划”。  相似文献   

10.
机会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平等历来是哲学和政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当今时代的焦点问题。对于平等可从多个维度进行研究,从人的发展维度看,平等可分为起点平等、结果平等与机会平等三个层次。起点平等不可能,结果平等不可取,唯有机会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创造发展机会平等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尽管法国向来标榜自由、平等、博爱。但其贫富悬殊的现象和社会地位的差异仍然普遍存在。这种社会的不平等渗透到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各个层面,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及不同经济和文化背景的特点。同时,社会不平等还影响着学校内部不同主体的心理、人生观念及生活历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不平等的形式也相应发生着变化。但从调查和媒体的报道来看.法国的主流观念认为,法国的教育平等比许多发达国家都做得好。这对消除社会不平等和创造机会均等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回顾西方有关舒适物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析社会不平等的新视角,即:从社会学角度来探讨城市内部舒适物的配置和摄取的公平与平等问题.澄清了舒适物的概念,对舒适物进行了分类,并指出住房连带是摄取集体舒适物的一种独特的竞争方式.并从住房连带的视角出发,以广州大学城为例解释了集体舒适物的配置和摄取上的社会不公平现象.  相似文献   

13.
实现社会公正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性课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但是人类实践已经证明那种“绝对平均主义”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我们应当构筑以机会平等为基础的社会公正体系。机会平等就其内涵来讲,应该包括机会起点平等、机会实现过程的程序公正以及舍理的差别原则。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常以“食色性也”证明古人承认性爱之本能,却没有意识到这种价值判断仅施惠于男性,恰恰是对女性实行压制的权威性话语,助成中国几千年宗法伦理制下男女的不平等。文章以古籍中的“色”指女人着手,分析两性所受之不同对待,说明女性无权“好色”及在两性关系上的被动甚至被占有的地位,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特点。  相似文献   

15.
昔平等是人类的终极追求之一,是各种文化都推崇的核心价值观。男女平权至少关涉到人类的一半,至多则关涉到人类全体的身心健全———因为母亲是人类的“第一任老师”,显而易见,如果人类的“第一任老师”不能理解并享有平等,无论是从逻辑层面还是从事实层面来看,其子女理解并享受平等就是小概率事件;而缺乏平等,无论社会,还是民族、国家,也将大概率无法形成良风美俗、美政善治。从这个意义上说,女性获得平等的权利,意味着人类全体获得解放和尊严。  相似文献   

16.
城乡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其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麟 《吉林教育》2006,(1):18-19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础价值之一。追求教育平等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从我国古代的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教育的平等性”乃至1948年“受教育权”,被纳入联合国以世界人权宣言,无不说明人类社会把平等教育视为理想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17.
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汉民族的显著特点,有长幼尊卑和男女伦理两种。旧时女性处于依附衬托的地位,男女不平等关系在汉语称谓上也有所反映,其根本原因是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封建时代虽已结束,但语言的反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分析汉语称谓中体现的男尊女卑现象,有助于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不平等与就业不平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许多学者曾经认为,20世纪60—70年代教育系统异常迅速的发展,似乎应该有助于社会流动及社会民主化。然而,多数国家的实践并没有支持这一观点。尽管学生人数的增加是前所未有的,教育不平等却仍然经常地大量存在,且有所加剧。教育不平等还因为劳动力市场上的不平等而得以伸展,从而再制并强化收入、生活水准与权力方面的不平等。1981年,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就此举行专题研讨会。在被收入该研讨会文集的《教育不平等与就业不平等》一文中,路易斯&;#183;埃默里奇分析了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复杂关系,阐述了他关于如何使教育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的构想,还重申了他的“螺旋形理论”。他的分析与阐述不无独到之处,而“螺旋形理论”直到20世纪末在国际教育论坛上仍不断地得到引用与开发。我们译出该文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9.
前人曾以幻想、哲思和实证等方式,表达了人类史前社会的"平等"状态,那么,人类社会的文明时代是伴随着人际关系的不平等而产生的,"不平等"与人类文明互为因果。阶级和阶级剥削的产生使得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成为可能,进而为创造更多的物质文明成果打下了基础,即物质文明产生于物质财富占有关系的不平等。政治文明的法理基础是在法律上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而其现实基础则是人与人之间的政治权利、政治地位的不平等,从而才使得人们有政治文明的诉求。精神文明是为解决人们道德、自由等领域的问题而出现的,具体到现实社会仍然关涉到人与人的不平等关系。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文明,都是基于人们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物质文明为其他形式文明的产生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政治和精神领域的文明具有某种理想性和抽象性,也正因为如此,才引导人们为争取相互之间的平等和自由而做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教育不平等现象及原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阐述了教育不平等的内涵,并对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从起点、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造成我国当前的教育不平等的经济、制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