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傅燕晖 《成都师专学报》2006,25(6):56-58,66
霍尔顿是美国中产阶级子弟,他孤寂、彷徨、痛苦,对这个世界有着种种困惑,在成长的呼唤面前踌躇不前,甚至逃避。霍尔顿所生活的社会对其精神失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关爱的缺失也使霍尔顿对社会无法具备成熟的视角。但是,在经历了生与死的洗礼后,霍尔顿逐步走上理性、成熟之路,以爱来宽容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最终回到社会的怀抱。  相似文献   

2.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塑造了三位"守望者"形象:霍尔顿、安多里尼与菲苾。霍尔顿是正在成长中的"守望者",安多里尼和菲苾则分别代表了过去和未来的"守望者"形象。三者一起揭示了"守望者"们的运动轨迹,即从对抗到妥协,再从新的对抗到新的妥协的不断循环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遁世作家"J.D.塞林格在其杰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独具匠心地塑造了霍尔顿这一叛逆的青少年形象,用富有特色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霍尔顿在步入成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危机和成长痛苦。本文对霍尔顿的成长历程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4.
对纯真的找寻——试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反映论的观点对美国作家J.D.赛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进行了分析.从找寻纯真的角度剖析内心充满矛盾的霍尔顿从学校逃离到社会而最后又不得不向社会妥协的心路历程.霍尔顿试图在学校,在纽约找寻真善美,结果他只有在儿童的世界中才找到了纯真.以美国当时的经济和意识形态正由生产导向转变为消费导向的这一过程为背景,从而揭示了霍尔顿所'代表的战后美国青年一代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公认的具有自传性质的成长小说。小说截取主人公霍尔顿成长过程中关键阶段具有特殊意义的几天,着力描述、刻画其经历、感受、回顾和期盼,折射其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及其挫折、烦恼、彷徨、感悟、选择,进而反映一代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成长过程中的动荡、变迁,等等。霍尔顿的成长经历在众多青少年读者中引起了共鸣,  相似文献   

6.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杰罗姆·戴维·塞林格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始终以主人公霍尔顿自我叙述的语气讲述自己经学校开除后,独自游荡在纽约的个人经历以及真实的心灵感受,然而在此过程中却感受到强烈的失望感与孤独感。作为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作品,通过使用真实细腻的手法来描绘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在人生成长的十字路口中所产生的青少年的迷惘感与彷徨感。  相似文献   

7.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视为美国成长小说的经典.作者J.D.塞林格遵循了美国成长小说“诱惑—出走流浪—迷茫困惑—顿悟”这一基本写作模式,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霍尔顿不愿随波运流过平庸生活,渴望儿童般的纯洁,在试图逃避虚伪成人世界的流浪过程中明白童年的天真无邪短暂易逝,最终接受现实走向社会的心路历程.该文主要基于美国成长小说的这一特殊写作模式对主人公霍尔顿从青春期过渡到成人的成长过程进行细节分析,主要探讨成长小说中“流浪”和“困惑”在青年性格与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罗歆灵 《海外英语》2012,(20):198-200,203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视为美国成长小说的经典。作者J.D.塞林格遵循了美国成长小说"诱惑—出走流浪—迷茫困惑—顿悟"这一基本写作模式,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霍尔顿不愿随波逐流过平庸生活,渴望儿童般的纯洁,在试图逃避虚伪成人世界的流浪过程中明白童年的天真无邪短暂易逝,最终接受现实走向社会的心路历程。该文主要基于美国成长小说的这一特殊写作模式对主人公霍尔顿从青春期过渡到成人的成长过程进行细节分析,主要探讨成长小说中"流浪"和"困惑"在青年性格与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成长小说的经典之作。从主人公霍尔顿所呈现的本色化叙述语言:粗俗语和俚语入手,借用心理学、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这一叙述语言所折射的心理,以揭示文本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时期是成长的关键阶段。本文从父辈成长引路人缺失、同辈引路人缺失和霍尔顿自身理想破灭三个角度,分析了《麦田的守望者》中因为精神引路人角色的缺失导致主人公成长受挫的根源,并指出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孩子的成长问题和孩子成长中引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成长一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命题.从维特和霍尔顿的人物性格、成长迷惘、精神追求着手,运用对比手法来探讨两位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成因.透过两部作品对主人公形象的刻画,我们看到了成长过程中青少年的完整世界和丰富的内在.  相似文献   

12.
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他在该书对语言独树一帜的运用,非常成功地传达出了自己的写作意图。本文首先分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要内容,进而从多方面透过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特点分析了他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孤独的、桀骜不群的、具有鲜明反抗性格的当代美国青年的典型代表.霍尔顿以其圣洁天真的本能和敏感,对成人世界的虚伪、堕落和欺骗表现出了极大的反感与反抗,同时对美好理想表现出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J.D.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的守望者》为文本,结合战后美国的状况,特别是道德方面的主流思潮"反文化"及欧洲"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对主人翁霍尔顿的典型的"垮掉派"的意识行为进行剖析,将霍尔顿终身志愿做一名守望者的纯真及崇高理想再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在夹杂着颓废与反叛的双重精神氛围里进一步凸现了时代对于一代人成长的重要性,这也是《麦田的守望者》总是令人记忆犹新,经久不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在论及《麦田里的守望者》时,通常认为“守望者”指主人公霍尔顿,并且普遍忽略了霍尔顿的妹妹菲宓对于全书的意义。实际上,“守望者”应作以下三重理解:首先,指成人世界,他们是放弃自己守望天职的“守望者”;其次,指霍尔顿,他代表自我想象的“守望者”;再次,指菲宓,只有她才是真正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J·D·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的守望者》为文本,结合战后美国的状况,特别是道德方面的主流思潮"反文化"及欧洲"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对主人翁霍尔顿的典型的"垮掉派"的意识行为进行剖析,将霍尔顿终身志愿做一名守望者的纯真及崇高理想再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在夹杂着颓废与反叛的双重精神氛围里进一步凸现了时代对于一代人成长的重要性,这也是《麦田的守望者》总是令人记忆犹新,经久不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的成长小说,其寓意深刻,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者甚多。本论文拟从圣经原型主题来探讨这部作品。本论文通过分析这部小说中作者对于童年的美好和眷恋及对于成年的堕落和厌恶,成长中的禁果诱惑以及霍尔顿的拯救孩童的理想,从而得出结论这部小说以《圣经》中失落的伊甸园、原罪和救赎思想为主题,展示成长中的困惑。  相似文献   

18.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少年霍尔顿在纽约街头一天两夜的游荡经历为线索,描写了霍尔顿的内心体验和人生经历,展现了美国青年的迷惘、彷徨、失意和放纵,揭示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状态。小说中塞林格以粗俗化、俚语化、口语化和象征性的语言形式,塑造了经典的反英雄形象霍尔顿。本文试图从语言特点出发,探究《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言艺术,以求更加深刻地认识这部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9.
精神分析学的社会文化学派成员认为神经症起源于文化缺陷。本文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翁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神经症人格作为切入点,在卡伦.霍妮和埃里希.弗洛姆的心理分析理论的指导下,探究了霍尔顿的内心世界。研究表明,由于其不幸的童年以及他所在的社会文化缺陷,霍尔顿发展了一种以疏离性为主导、自谦性与侵略性并存的神经症人格,表现为焦虑、极度紧张、自我矛盾、自我逃避、高度幻想和自我迷失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美国著名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爱的缺失的分析,来研究当代中国留守儿童爱的缺失的社会现象。通过对比分析,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来描述中国留守儿童爱的缺失的表征,剖析其根本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