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却说周瑜得胜回寨,犒赏三军,一面差人到吴侯处报捷。当夜,瑜登高观望,只见西边火光接天。左右告日:“此皆北军灯火之光也。”又写火光,预为下文赤壁火光衬染。瑜亦心惊。次日,瑜欲亲往探看曹军水寨,乃命收拾楼船一只,带着鼓乐随行。  相似文献   

2.
这篇课文写周瑜利用蒋干前来劝降的机会,离间曹操跟蔡张二将关系的故事,反映了东吴和曹操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赞扬了周瑜的卓越才能。通过阅读,主要是学习作者在叙述复杂事件中把握中心组织材料的写法;了解周瑜的性格特点并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举止言行刻划人物形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教学设想:适应并充分体现课的体特点,将情节和人物作为讲授重点,并力求讲得生动,精彩,引人人胜。教学重点:1、巧妙的情节2、生动的人物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全面深入把握内容情节。2、锻炼学生概括、分析、语言表达、模仿、想象等多种能力。  相似文献   

4.
历史小说的创作离不开历史事实。《三国演义》作者据以创作《群英会蒋干中计》的史料,是《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裴松之的一条注释。小说依凭的主要史实是:史有蒋干其人,史载劝降其事,史录婉拒其辞——周瑜回复蒋干的三段话,差不多原封不动被搬入小说之中。然而,仅仅叙述史实或对史实略作加工,还称不上成功的历史小说。《群英会蒋干中计》的魅力在于:依托史料,再行创造,用虚构的方法艺术地再现历史的真实。作者运用匠心独具的想象,设计出起伏曲折的情节,塑造出血肉丰满的人物,渲染出波谲云诡的气  相似文献   

5.
一周瑜1.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受命率领少数军队,决心抵抗曹操的大举进攻。2.认为曹操的来使送信是对东吴的莫大侮辱,因而毁书斩使,向曹示威,并立即发动反攻,使“素不习水战”的曹军于三江口吃了败仗。  相似文献   

6.
一、文题切入。以线穿珠,概括情节。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找准突破口。《群英会蒋干中计》关键在一“计”字。既云“中计”,必有人先设计,自然想到故事开端周瑜“我必设计先除此二人”。全文以“计”为叙述线索,组织情节:(周瑜探寨)决计——(“如此如此”)定计——(大会群英)用计——(蒋干盗书)中计——(曹操斩将)从计——  相似文献   

7.
《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三国演义》所描写的有名的赤壁之战的一个序幕,它写了周瑜利用蒋干前来劝降的机会,离间曹操跟蔡张三将关系的故事,反映了东吴和曹操之间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赞扬了周瑜的卓越才能.一、作者在叙述复杂事件中紧紧把握住中心以组织材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小说叙述的事件比较复杂:周瑜毁书,喝斩来使;两军交锋,曹营练兵;周瑜窥寨,谋除蔡张;曹操征计,蒋干来说;周瑜定计,会宴群英;周瑜用计,蒋干偷书;蔡张被杀,周瑜大喜.课文的中心事件是周瑜用计,而用计的核心则是一封“密  相似文献   

8.
【设计意图】小说阅读,虽说离不开对主题、情节、环境、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的分析与理解,但这些,学生大体能把握。所以,教学时若在这些方面事无巨细泛泛而论,就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若抓实几个点,分层阅读,深入开掘,以小见大,体味作者匠心,势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心智,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本设计正是基于这种“分层抓点式阅读”的原则而创设的。【设计提要】本设计拟分三层抓三点,即:1.浏览——究竟谁中计;2.精读——引蒋入彀技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群英会蒋干中计》讲的是赤壁之战中一个重要事件。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里着力描写的一场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五十回写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当时曹操是汉丞相,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用武力吞并天下。他在建安十三年趁刘表刚去世,便亲自率领数十万大军,水陆并进,先夺取了荆州,进一步准备征服刘备和孙权。刘备刚败于曹操,势孤力单抵当不住,就采纳了军师诸葛亮的计策,要同东吴的孙权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东吴的实力也远不如曹操,而且内部又分成主战、主降两派,各有所据,争论不休。最后孙权听从了以周瑜、鲁肃为首的主战派的意见。决定全力应战。周瑜就在这种兵临城下的紧迫气氛中被任命为都督。他凭着卓越的军事才干,指挥了东吴的五、六万军队,在赤壁(现在的湖北嘉鱼县东北)一带击败了号称“水陆百万”的曹操大军。这次战争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群英会蒋干中计》疑难答问河南渑池高中马双有问:本文开篇写道:却说周瑜回至寨中。……忽报曹操遣使送书至,瑜唤入。”中间的省各号有何作用?答:这个问题查遍语法参考书也难找到答案,因为它并非原文所有,而包含着教材编者的用心。编者在此删去了《三国演义》中的...  相似文献   

11.
“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高尔基语)一句话,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描写人们生活事件的一系列演变的叙事性作品,它的成功与否,在某种程度上,与它的情节结构的巧拙是成正比的.因此,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们,在情节处理上总是呕心沥血,惨淡经营的.  相似文献   

12.
《群英会蒋干中计》是《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十四课的标题,众所周知,《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著名片段,周瑜反间计能否成功,主要看蒋干是否盗取书信,而他只有盗取书信,曹操才能看到,才能上当杀掉蔡瑁、张允,周瑜才能除去心头之患。那么蒋干是如何上当的,请看以下我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3.
1.忽报曹操遣使送书至,瑜唤入。使者呈上书看时,封面上判云:“汉大丞相付周都督开拆。”瑜大怒……——删去加了着重号的词语行吗?2.次日,瑜欲亲往探看曹军水寨,乃命收拾楼船一只,带着鼓乐,随行健将数员,各带强弓硬弩,一齐上船迤逦前进。至操寨边,瑜命下了碇石,楼船上鼓乐齐奏。瑜暗窥他水寨……  相似文献   

14.
《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文中对周瑜、蒋干的刻画细致入微而又相映成趣,令人击节赞叹。  相似文献   

15.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南下,气势汹汹,本想以胁迫的方式让孙权捉拿刘备,最终归降,从而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但是,曹操却在孙权与之对立之后双方剑拔弩张之际,听信蒋干的误报,杀了处于特殊地位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一般分析者认为这是曹操刚愎自用的结果,但是笔者以为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曹操杀蔡瑁、张允的行为动机:1.骄兵思想在作祟;2.多疑心理在作怪;3.用人底线在决定。  相似文献   

16.
对比又叫对照比较,它是把两个事物或人物、一个事物或人物的两个侧面摆在一起,通过比较说明问题的一种方法.为了把事物的特点、人物的性格反映得更清楚、更明白,写文章常常要用到对比的方法,尤其是在小说中,对比描写能为刻划人物和推动情节服务.巧用对比,使所刻划的人物形神毕肖,活灵活现.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中,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描写,尤其是抓住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特点进行对比,使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而活泼,给人印象深刻.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对课文运用对比进行分析,学生明白易懂,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也谈《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周瑜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杨学淦读了马双有老师撰写的《(群英会蒋干中计)疑难答问》(1994年第2期《中学语文教学》),受益匪浅。但对该文第二问的答案,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关系到对《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和第四十五回故事情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一、创设情境,揭示教学目标导入语:《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请同学们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它的含义。学生:“兵不厌诈。”教师:《群英会蒋干中计》就是兵不厌诈实施反间计的典型。蒋干是《三国演义》中的特殊人物。两下江南,两次中计。群英会上,害得曹操中了反间计,杀了蔡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课文的情节结构《群英会蒋干中计》虽然是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节选,但在故事情节上有着相对的完整性,情节紧凑,环环相  相似文献   

20.
古人有一名一字,起源于周。《札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出生三个月予以名,弱冠之年予以字,五十则加上伯仲,死后定谥,这是周代的规矩。后来加伯仲的习惯逐渐没有了,而一名一字却一直保留到近代,如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名与字经常在意思上有联系,如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意思上相近。字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