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语言是法律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由于法律语言在法律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应当在高职法律专业开展法律语言教育。目前在我国仅有个别职业院校开设了法律语言教育课程,因此讨论法律语言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新课题。高职法律专业法律语言教育的构建可以从法律语言教育的目标、原则和方法来探讨。  相似文献   

2.
武文锦 《英语广场》2020,(30):17-19
很多国家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法律制度,完善本国法律。我国同样通过翻译,来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由此可知,法律翻译非常重要。然而,不同的国家各自具有相应的文化渊源,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在概念上是不一致的,因此在法律传播翻译中,不同国家都有不同的含义。我国在学习外国法律制度时,在将法律术语翻译成中文时,常常出现与我国现有法律不符的情形,这使得法律翻译陷入困境。本文将通过探究我国法律英语翻译中出现问题的根源,找出法律英语翻译符合我国国情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法律修改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路径。法律修订、法律修正和法律修正案是我国法律修改的三种方式。这三种法律修改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各有其优势。立法机关根据需要适时地选择一种方式或交替使用多种方式对法律进行修改。考察我国法律修改实践,立法机关在运用这三种法律修改方式时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法律修改已经成为立法工作重点的背景下,立法机关应当着手完善法律修改方式以提升法律修改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术界对法律英语含义的认识还很模糊,将其等同于英美法律语言。实际上,英美法律语言与法律英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英美法律语言(the Language of the Law)是指在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里,法律工作者在司法活动或者与法律相关的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法律英语(English of the Law)是指各国的法律工作者在涉外司法活动中或者在从事与法律相关的涉外活动中用以处理法律事务的英语。厘清这两个概念,统一对法律英语含义的认识,才能发展、完善法律英语学科,使其服务于法律英语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法律术语翻译在法律文本的翻译中至关重要,也是法律翻译中的难点。法律术语的翻译除了要求语词之间在语义上要基本对应外,还要力求做到译出的法律术语与原文本的法律术语在法律功能上基本对等。而英汉法律术语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词源特征,针对翻译中遇到的具体情形应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揭示了人们长期忽视法律美的主要原因,论述了法律美的本质以及法律的本原美、法律本体美、法律物化美、法律过程(程序)美以及法律结果(价值)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法律美感以及法律美育问题。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站在现代性的立场上关注了复杂社会中的法律合法性问题,形成了商谈论的现代性法律话语。他认为随着传统社会向后传统社会的不断演化,欧洲社会不断法律化以适应复杂社会的功能需要。法律作为制度之法又作为媒介之法,在现代社会整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律的有效性由此表现为合法性与合法律性两个方面。自由主义法律范式和共和主义法律范式为代表的法律范式无法有效解决法律合法性问题。哈贝马斯基于复杂性社会中人们对法律规范性期待和法律范式在解释法律合法性问题上存在的理论不足,提出了一种程序主义商谈法律范式。哈贝马斯的法律话语可以视为商谈理论在法律领域的具体应用,从这个意义上看,他的法律话语可视为其现代性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法律原则作为重要的法律要素,其存在的意义突出表现在法律实践过程中。在学理上,法律原则得以适用的前提是法律规则的穷尽与不确定。作为我国民航法体系基石的民航法法律原则,亦是如此。以其在具体操作层面存在的相关问题为考量,重点解决"民航法法律原则确立与适用中的问题"和"民航法法律原则确立与适用的主体及程序"两个方面的问题,以期能够避免我国民航法法律原则在确立和适用中出现的零和博弈,推动我国民航法法律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更好运用。  相似文献   

9.
法律解释的含义应界定为:在法律实施活动中(即广义的法律实施活动,由法律实施监督活动和法律实施活动构成)针对个案对法律进行的具体解释。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和权力观念,是我国法律解释体制现状的深层次根源和实然基础,我们必须以应然的法律解释理论为指导,对实然现状去伪存真,留长补短,以实然和应然相结合的角度整合和重构我国的法律解释体制。我国法律解释体制应由法律实施监督解释和法律实施解释两大子系构成,两大子系均属广义的法律实施解释,是一种平行分工的关系。法律实施解释子系又可进一步分为法律执行解释、法律适用解释,在此子系中,法律适用解释处于优越和主导地位,在法律适用领域具有最高效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增加宗教的社会性和法律的神圣性因素,伯尔曼把法律与宗教联结起来。法律与宗教在欧洲的结合,不仅有着现实的、研究方法的原因,还有着更深的历史、文化基础。西方社会的法律与宗教在制度上相互影响,在观念上相互依赖——因为它们都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我国亦应以理性为指导,结合本国国情,重新界定法律信仰的内涵。法律信仰是法律职业者内心深处对法律制度、法律精神应有的一种理性的法律情感,其最终的目标在于创制良好的法律制度并保证其实现。  相似文献   

11.
重新界定法律解释的概念,并从法律解释与解释法律、法律解释与立法解释、法律解释与法律漏洞补充、法律解释学与法律诠释学等四个维度将法律解释与相关术语加以比较。针对法律解释标准问题,指出法律解释存在的困惑,提出解决这一困惑的三个标准。基于对我国法律解释体系的认真分析反思,在明确法律解释的目的和标准的基础上,提出重构我国法律解释体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法律诊所教育是当今世界法学教育的一种趋势。我国普通法律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引进了法律诊所教育,但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对此教育模式却鲜有研究。事实上我国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在1999年开始步入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因社会认识、国家政策、办学经验等各方面的原因,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着困难和挑战。本文在介绍法律诊所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的现状,提出法律诊所教育模式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恰好弥补了我国高职法律教育的不足。积极引入法律诊所教育能够促进高职法律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法律中,模糊性的法律语言很常见,法律调整社会现象的广泛性使得模糊性法律语言在法律用语中必不可少。本文将从法律语言模糊性产生原因、积极功能、消极影响三方面探讨法律语言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4.
法律术语是法律学科领域的专业词汇,其重要功能反映在指称和反映法律领域特有的或与法律相关的现象和本质属性。在翻译立法文本中的法律术语时,译者应该熟悉各国国情,尊重其法律体系。本文主要关注各国立法类文本的法律术语特征,探讨并总结此类文本法律术语的特点和翻译方法,在最大限度内实现译文与原文法律效力的一致。  相似文献   

15.
正确认识法律逻辑的研究对象,是该学科理论的重要内容。目前对法律逻辑研究对象的认识见仁见智,远未形成共识,不利于法律逻辑的发展。因而,正确认识法律逻辑的研究对象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法律逻辑的研究对象可定义为:法律职业者在法律适用过程中特有的法律思维形式及法律思维方法,其核心是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证。  相似文献   

16.
法律人格概念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人格范畴被认为是最复杂抽象的法学范畴之一,文章在对我国学术界关于法律人格概念的诸多界定进行评析之上,认为作为表达人的法律性存在的最基本范畴,法律人格在法律逻辑层面包括主体地位、权利能力、权利等不同逻辑层次;在现实逻辑层面可划分为制度性法律人格、文化性法律人格、实践性人格等不同层面。法律人格是整个法律体系和法律工程构筑的人的社会形象,必然是法律的主题和灵魂。  相似文献   

17.
潘其军 《考试周刊》2011,(87):93-94
法律术语的英语翻译直接影响到法律文件的翻译质量。翻译过程中可以法律对等理论为指导,运用比较法律研究的方法,在分析英汉法律术语特征,正确地理解术语概念在特定的法律文化中的法律内涵的基础上,通过使用功能对等词、扩充词义、释义等技术方法,实现法律术语翻译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准确传递原法律文本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由于法律解释多元化等因素的存在,我国的法律解释制度备受质疑。因此,如何对我国法律解释体系进行重构,是法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笔者认为,在各种法律解释观中,德沃金法律解释观是最适合我国法律解释体系重构的理论。在德沃金法律解释观的视野下,我国的法律解释体系的重构应该以取消法律解释主体多元化、完善审判解释程序两个层面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法律语言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有其独有的特征。法律语言的二维性——精确性和模糊性共同存在法律语言中,但两者并不是无差异地分布在所有法律语言中。精确性的法律语言更广泛地分布在程序法中,而模糊性的法律语言主要体现在实体法中。  相似文献   

20.
在法律能否被信仰的争论中,大多数批评意见并未针对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中所面对的问题本身。在阐释西方法律所面对的危机时,伯尔曼是从整体性的角度来进行回应的,而法律的整体性危机与法律的规范性问题也紧密相连。不同于其他论述法整体性的思想家,伯尔曼采用历史主义的方法,并将法律与宗教做了类比,由此在法律信仰的基础上把握作为整体的法律。伯尔曼以法律信仰来克服整体性问题,用超越性视角来统摄法律的事实与实践,这是将规范性诉诸于信仰的方案。回溯法律整体性危机产生的思想脉络,厘清其中概念间的相互关联,或许有益于澄清"法律信仰"命题在中国语境下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