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16,(3):27-32
传播学本土化是困扰中国传播学界多年的问题,但这一问题的答案并未因我国传播学研究的骤显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活跃而变得唾手可得,传播学本土化的呼声伴随着焦虑与迫切。回归我国传播学本土化的基本问题,可以发现本土化的实质是一种主体困惑,传播学本土化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传播哲学的问题,传播学本土化的困境也反映了传播哲学的失语,应将传播学本土化视作动态的"对话"过程,一方面利用传播学理论本身的灵活性与阐释空间,另一方面创造性的引介与接收,并致力于把理论本身的价值变成本土社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黄经纬 《青年记者》2017,(27):28-29
按学界的共识,中国传播学研究肇始于1982年施拉姆访华.施拉姆给当时的新闻研究界带来了具有启蒙意义的美国主流传播学.但是,师承美国传播学的中国传播学带有先天的不足. 从传播学理论“本土化”到传播学科危机 1.“本土化”由来已久.据孙旭培教授梳理,1994年前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已经走过了对美国传播学理论“译介-研究-自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播学理论“本土化”的问题被提出.1994年《新闻研究资料》更名《新闻与传播研究》,第一期便发布了“讨论传播研究中国化”的启事,“本土化”开始了系统性思考.同期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新闻学的学科建制.新闻学有容纳其他社会科学的宏愿,而传播研究被认为是其实现宏愿的路径.在此背景下,传播研究面临两个议题:“为新闻学服务”和“传播学理论本土化”.“本土化”有两个方向:其一是结合传统文化和西方理论建立本土理论框架;其二是以传播学理论回应本土问题(潇湘,1995).往后的“本土化”工作主要是沿着这两个方向推进,但这个夙愿至今仍没有实现,甚至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3.
传播学在我国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风雨历程。随着对西方传播学研究成果的借鉴吸收,传播国际化、本土化等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借法国著名传播学者马特拉教授访华之机,北京广播学院主办了“面向21世纪中法国际传播学研讨会”,试图就传播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与国际一流学者实现对话与交流。本次研讨会于2000年3月12日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会议主题为“传播国际化的由来、传播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抵抗与传播国际化的挑战”。与会人士包括法国巴黎第11大学传播学教授马特拉先生和北京广播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4.
黄馨茹 《青年记者》2016,(13):61-62
4月9日,中国认知传播学会2016年年会(第三届)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镜湖校区举行,来自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界和各领域关注认知传播学研究与发展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学术研讨.本次年会以“全球化语境中的认知传播学话语建构”为主题,以“大会主题发言+专题论坛”的方式进行. 致辞:消弭冲突,推动跨学科融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传播问题研究,日益成为新闻学界的热点,从对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的辨析到对外宣传与传播规律的探讨,借助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和传播学理论,提出了不少新见解.如必须“树立全球传播的新观念”、“新闻传媒建构国家形象的策略”、“建设高质量的对外传播体系”等观点,对于推动中国对外传播的实践都提供了理论的支持。但是.对于媒体在对外传播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发展却少有专门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正长期以来,国际传播学研究、特别是西方传播学研究成为我们研究的样板。在各个领域,都不难看到使用西方传播学框架或概念来解释中国现实的案例。但是,在国际传播学界,对已有的概念、理论有诸多反省、批评。本文将以第63届国际传播学年会(ICA)和第56届国际传播学与媒介研究年会(IAMCR)为例1,描述并讨论在国际传播学界正在经历的危机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王继发 《新闻界》2011,(7):27-29
法兰克福学派对世界传播学界的影响是重量级的,对于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影响也很大,而这种影响分为正面和负面两个层面。笔者认为法兰克福学派对我国传播学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拓展了传播学研究领域;使得传播学理论在我国能够向本土化方向发展;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法兰克福学派所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与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阶段、文化生产方式、政治经济结构上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该学派也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对中国传播学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本土化研究中,要特别要警惕对法兰克福学派相关理论的异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华夏传播研究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对“华夏传播研究”这一学术研究领域名称的出现进行历史回顾。接着界定了“华夏传播研究”的内涵 ,认为其内涵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传播活动和传播思想的发掘、整理、研究和扬弃 ,它与“传播学中国化”、“传播学本土化”不同 ,但却关系密切。最后 ,指出了“华夏传播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强烈的时代色彩 ,对当前世界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使这个领域能有个准确的科学的名称以促进它发展。  相似文献   

9.
法兰克福学派对世界传播学界的影响是重量级的,对于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影响也很大,而这种影响分为正面和负面两个层面.笔者认为法兰克福学派对我国传播学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拓展了传播学研究领域;使得传播学理论在我国能够向本土化方向发展;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法兰克福学派所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与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阶段、文化生产方式、政治经济结构上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该学派也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对中国传播学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本土化研究中,要特别要警惕对法兰克福学派相关理论的异化研究.  相似文献   

10.
传播学本土化作为传播理论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与潮流,在我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那么,如何实现传播理论本土化?对于这一问题,学界已经有了大量的探讨,而本文也尝试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姜鹏 《新闻爱好者》2011,(22):24-25
传播学本土化作为传播理论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与潮流,在我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那么,如何实现传播理论本土化?对于这一问题,学界已经有了大量的探讨,而本文也尝试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杨立川  韩隽 《今传媒》2006,(7):21-22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传播学正式被引入,中国大陆的传播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但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在组织传播方面的研究与整个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尚不协调,在研究者队伍、研究成果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发展。为繁荣组织传播研究,本刊从这一期起开设“组织传播研究”栏目。这个栏目既是“组织传播研究成果的发布台”,也将是传播学界及业界有志之士、有识之士贡献才智的大舞台。  相似文献   

13.
反思:传播研究本土化的困惑李彬审视当代中国学术潮流不难发现,80年代与90年代判然相别,风格迥异。如果说80年代是西学热导致彻底反传统,那么90年代则是国学热带动全面本土化。就传播研究而言,1986年的第二届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就曾颇为急切地欲将西方传播...  相似文献   

14.
创立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新闻传播学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新闻传播学是中国历史新闻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分支。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界、民族学界以及文化学界关注和重视的一个课题。少数民族历史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已使“冷门变热点”。①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为这一学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相似文献   

15.
2002年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2年是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进程中值得纪念的一年。社会的进一步的发展和传媒业的进一步壮大,使传播学作为一门“显学”的地位日益突出;研究者与传媒业的密切互动、国内与国际的频繁交流,则使2002年的传播学研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一年里,中国传播学会(全称: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传播学研究分会)的成立,为中国传播学界提供了一个全国性的交流和合作平台;同时,中国传播学  相似文献   

16.
郭镇之 《现代传播》2002,(3):122-123
由全国百所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的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举办的“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2年 4月 13日、 14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国际会议以“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为研讨的中心 ,目的是建立中外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 ,促进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 ,并推动“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学科的建设。通过研讨会 ,也希望发现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 ,推动中国学者采用能与国际传播学研究“接轨”的途径和方法 ,将中国的国际传播和文化传播研究推向世界。一、强大的与会学者阵容在研究国际传播方…  相似文献   

17.
许澄  姚冰  李倩 《传媒》2017,(11)
自上世纪80年代西方传播学进入中国,至今已经走过30多年的历程.在这段时间内,传播学在中国得到了飞速发展,无论是从高校的学科设置上来讲,还是当前业界对于传播学的重视来讲,传播学都足以成为一门显学.随着传媒业的不断发展,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将会对学界和业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尽管传播学发展迅速,但是当前的传播学研究依然是以西方尤其是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研究为主导,呈现出实用主义倾向.无论是从传播学的学科建构还是话语体系来讲,中国本土传播学都处于劣势.这种状态不但不利于中国本土传播学的发展,也不利于中国的文化安全,更不利于改变当前国际传播中我国的弱势地位.如何引进、消化、吸收西方传播学,最终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原创性研究,推动中国本土传播学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质和中国传统话语逻辑的传播学体系,是值得学界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05,(6):35-35
当前,国内学者对于如何开展“传播学本土化”或“传播学中国化”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四川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当代传播理论体系分析》一书,对如何建构当代中国传播理论研究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项国雄  胡莹 《新闻界》2005,(3):73-74
2004年中国的传播学研究在很多方面更是有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出中国传播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更加专业和深入的阶段,对于一些热点问题的研究也更加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意义。2004年传播学的学术会议很多,如“传播与社会秩序”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首届网络传播学年会、中国传播论坛、媒体产业中德研讨会、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东方智慧与广告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亚太地区的知识产权权利、传播及公共领域”国际论坛等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1999年国际传播学会第49届年会作了全景式描绘。其中包括大会一般情况,主题会议的讨论,17个不同分部专题报告的内容。而全文最后概括的4个特点代表了国际传播学研究的最新趋向:①针对现实,崇尚深化而有新意的研究。②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与共论,形成多元视角与多维框架的传播观。③对海外媒体是否“妖魔化”和如何“妖魔化”中国的多层次思考。④注重差别、张力、对话,这是传播学研究的新趋向,也是大会主题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即将传播与对立相联系,倡导接受差异;不把差异仅仅看作是一种对立、冲突,而是借对立而显现各种转折,在对立中有新的发现。这是一种研究的思想方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