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草根文化     
《新上海档案》2006,(7):31-31
严莉燕在2006年第3期《上海文化》撰文介绍:“草根”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源》里面都找不到。它是直译自英文的grassroots,据说19世纪的美国,正浸于淘金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是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一说引入社会学领域,就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现在很多人都赞同,草根,一是指和政府或者决策者相对的势力,我们平常说的一些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等都被看作“草根阶层”。另一种含义是和主流的或者是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活动力量。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3,(24):44-49
从受众心理分析的维度,草根明星在广大受众中迅速走红的原因分为受众的主动心理选择和媒体对受众心理的迎合两个层面。对于受众来说,对草根明星的追捧是一种逃避性的代偿行为,为其提供了放松身心、舒缓压力的途径;草根文化来源于阶层区隔,草根明星和普通受众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性;草根明星扮演着这个时代重要的意识形态幻想,是广大受众乐于接受的自我满足的意识形态神话。同时,广大受众对于草根明星的关注和持续喜爱与草根明星在成名前媒体的推手作用和成名后媒体的后续包装和制造的新噱头是分不开的。同时,草根文化发展中的最大问题是来源于阶层区隔,却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真正的阶层文化。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与中国寻求文化身份:以方言电视节目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中国在面对全球化和保持本土文化身份时的困境。中国在保护文化身份方面的努力表现为两种趋势:一种是,主要通过大众传播的中央集权式控制构建统一的民族文化;另一种是通过基层的传播和草根式的努力保存传统和本土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来自政府和草根阶层的推动力量在某些时候、某种场合会不谋而合。在另外一些时候,它们又各自为战,甚至产生一定的冲突和论争。当代中国人对文化与身份多样性的追求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在重新发现和重申已经被国家追求发展的战略边缘化和未被官方版本的"民族文化"认可的中国遗产中展示的草根需求和民间努力。作者认为,这样一种基于本土的需求和基层的努力才是保护和复苏中国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黄清 《东南传播》2011,(4):12-14
伊尼斯(Harold A.Innis)认为,媒介的物理特性决定其偏向时间或空间,特定的偏向催生新的文化;偏向及其局限性使得这种文化形成特定群体的权力垄断;理想的传播格局是时间偏向与空间偏向相互制衡,从而为帝国的稳定打下基础。基于伊尼斯的传播偏向理论,网络的技术特性容易使草根阶层掌控话语权,形成草根偏向并催生草根文化;而传统媒体的技术特点则有利于精英阶层掌控话语权,导致精英偏向并产生精英文化。当一种偏向演变到极端时,就会破坏文化生态,从而阻碍社会的协调发展。合理的应对措施是促进网络的草根偏向和传统媒体的精英偏向相互制衡,并在和谐共存中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玲 《新闻爱好者》2011,(17):119-120
传统的电视新闻画面,多凸显政要、专家等的形象,对属于社会生活底层的"草根阶层"关注较少。随着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以及改革带来的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等问题的出现,电视新闻彰显"草根阶层"话语权的呼声越来越高。他们的生活、文化和诉求都是新闻所要关注的内容,而增加出镜率、设  相似文献   

6.
杨娟 《传媒》2014,(12)
正随着移动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自媒体出现并得到发展。自此,"草根"的声音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舆论,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自媒体发展势不可挡媒体作为一种面向全体民众传播信息的载体,媒体话语权正在不断从精英阶层向"草根"阶层转移,媒体也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个人属性。  相似文献   

7.
张莉 《编辑之友》2013,(3):61-63
"草根媒体"的兴盛,是一种新的传播文化现象。"草根媒体"是一种自编、自审、自传,且"零成本"的自媒体,是一种散发着主人公气质的公民媒体。"草根媒体"的异军突起也催生了传统媒体转型和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当下,"草根"一词大多指的就是基层民众。草根人物是与主流的或者精英的文化、阶层相对应的平民群体,他们朴素平凡,顽强无畏,拥有纯净的心地,身上充满执着的力量,传递给我们的往往是"正能量",展示给大家的是真、善、美的"最美"形象。近几年来,笔者拍摄创作了20多部电视纪录片,其中有6部是草根人物纪录片,如《世博老太》、《珍珠情缘》、《四季太极》和《退休警察》等。  相似文献   

9.
朱婧雯 《今传媒》2011,(4):50-51
Web2.0时代的到来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媒体所构建的传授模式,一系列网络热点事件的浮现昭示Web2.0媒介与传统媒体迥异的角色定位,实现媒介话语权在精英阶层与草根阶层之间的移位、在媒介本位意识的回归中给予草根阶层一个平等的信息交流平台、在消费主义的盛行下趋向市场化转型。正是两大阶层在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场域的话语博弈中架构了Web2.0媒介身份、其不同立场的话语交锋与认同寻求使Web2.0媒介"观点的自由市场"的价值生成,成为了当代最优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0.
张萍 《传媒》2010,(10):51-52
凭着对传统的精英化的反叛,草根化节目曾一度掀起内地电视娱乐风暴.一些卫视以"草根化"为核心孵化出一系列颇具创意的节目,有以草根阶层为主角的选秀节目、相亲节目、户外体育节目、智力问答节目以及情感访淡节目等.然而电视娱乐节目彰显草根精神的时间,低俗化倾向也随之而至.低俗化严重影响着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剖析某些节目,希望挖掘出有意义的、内在的规律性,从而推动电视娱乐节目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娜  王智 《新闻知识》2022,(2):49-53
诞生于互联网的土味文化是城乡文化交融下乡村文化形态的畸变,也是乡村文化群体自身话语建构的大胆尝试.在土味文化棱镜中,快感消费游弋于底层叙事,阶层跃迁梦想隐匿于草根玩乐,土味网红在大众狂欢喧嚣中实现了"网红+乡村经济"的转型,折射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味文化从话语实践到经济实践的变迁.同时,针对土味文化乱象,也需明确文化红线...  相似文献   

12.
仲志远 《青年记者》2008,(15):15-17
草根新闻来自于民间.一般来说,多半都是来自于媒体机构专业记者之外的社会各个阶层,牵涉面相当广阔,但实际上也不能完全排除记者群体,因为记者的社会接触面毕竟要比一般人更为深广.谁都知道,记者的稿件会因为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禁忌而被删改或"枪毙",官方渠道不能发表的稿件换之以另一种面目--草根新闻--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13.
“草根媒体”的兴盛,是一种新的传播文化现象.“草根媒体”是一种自编、自审、自传,且“零成本”的自媒体,是一种散发着主人公气质的公民媒体. “草根媒体”的异军突起也催生了传统媒体转型和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弱势群体"是草根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在新闻媒体中往往不被关注.但他们身处困境却自强不息,顽强地面对生活,闪烁出耀眼的光辉.  相似文献   

15.
王漱蔚  夏艺 《今传媒》2016,(12):11-13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不断攀升及自媒体普及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拥有了发言权,并催生了一个新兴阶层"网络草根".但同时,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也愈来愈呈现频发态势,对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网络草根舆论的确在反映民情、畅通表达机制上存在着优势,但自身的"草根"性也伴随着与身俱来的不足.本文着眼于此,探讨网络草根舆论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与影响,并对于合理管控网络草根舆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苏斌 《传媒观察》2011,(5):51-52
"草根"一词源于英文词汇(grass roots),始于19世纪的美国,当时美国正处淘金热(Gold Rush)时期,有传说,黄金蕴藏在草根生长旺盛的山脉土壤表层下面。逐渐地"草根"有了"基层民众"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刘琼 《新闻知识》2007,(12):34-36
2002年,以"博客中国"网站的建立为标志,博客这一充满魅力的表达、交流和传播工具正式登陆中国,并在短短几年间风靡全国。博客是以草根阶层为标志崛起的,随着数量的飞速增长,博客家族中出现  相似文献   

18.
山寨文化在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从一个名词转变为一种经济现象,从一种经济现象发展为一种文化现象;山寨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模仿性、娱乐性、草根性;山寨文化需要也必须具有精品意识、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9.
陈岐岳 《青年记者》2016,(5):108-109
“回超”联赛:社区体育的崛起 回龙观位于北京市北部,是一个有着850万平方米的超大规模社区,常住人口已经超过30万人.这里聚集着北京市最早一批经济适用房的业主们,一批热爱足球的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发成立了影响全中国的草根足球联赛群体. 1.强大的草根阵容.“草根”这个词在近年来被广泛使用,一般指平民阶层或底层人民.十年来,回龙观足球超级联赛(以下简称“回超”)始终坚持着“以球会友、全民健身、文化足球”的宗旨,庞大的社区和强大的草根阵容表明我国新型社区的自组织能力逐步的提高.参赛球员近5000人,队员中还有外国人和驻地官兵,累计观众超过20万人,可见其草根性非常鲜明.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映射着文化的状态及变化。网络时代,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诞生——网络流行语,本文从走红的网络流行语“hold住”入手,管窥文化传播在当今网络时代的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有文化传播主体中草根阶层的崛起、理性的价值取向的增强、传播内容中非主流文化的活跃、传播媒介中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的合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