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庶 《今日教育》2007,(5):17-17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美术活动,初步产生对水墨画的兴趣。 2、了解水墨画的简单绘画方法,学习用手指大胆点画葡萄的方法并能表现出“浓墨”和“淡墨”。 3、有良好的用墨习惯,爱清洁。  相似文献   

2.
齐白石的《鱼鹰》,画面上只有几笔水墨画成的远山、沙洲和用浓墨描绘的十来只鱼鹰,大片地方一笔水纹都没有。越剧“十八相送”中过一山又一山,梁山伯与祝英台只是在舞台上转了几圈,观赏者却能从这些虚空之中想象出多彩的湖光山色。在情节性的文章中,这种空白艺术也颇为常见,古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言就是讲的空白。它有待读者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墨画的“益”与“损”郭建军中国水墨画在它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察、构思及表现方法,并从绘画艺术的层面发展为稳定的文化系统。历史上,从事水墨画创作的大都是文人士大夫,他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大多是集懦、道为一身,这使得...  相似文献   

4.
浅析中国山水画"水墨为上"色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早期绘画重视色彩的运用,山水画出现初期也遵循“随类赋彩”的法则。中唐时期,王维始用“水墨渲淡”。自此,以五墨代替色彩的“水墨画”和兼用平涂和晕染的“着色画”共同发展。宋以后,水墨画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山水画形成“水墨为上”的色彩观。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古代玄学思想的影响、墨的发明以及水墨画的绘画形式与古代文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心境之间的契合,  相似文献   

5.
根据“写意水墨画”的特点,简洁扼要地阐述了“写意水墨画”笔墨、形、构图及诗、书、印的欣赏。通过对以上诸方面常识性的了解,使我们锻就出一双“慧眼”,获得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6.
王倩 《课外阅读》2011,(7):155-156
长期以来,水墨画教学内容或多或少地出现在小学低中高美术课本中,从最初的认识工具到最终的以“写意”的形式表情达意、表现事物,形成了水墨画教学“一体化”教学体系。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安排,不仅说明了水墨画教学在小学阶段的不可或缺,也反映出教材编著者对水墨画教学的重视程度,更反映出一种呼声:即通过水墨画教育这个载体,培养小学生继承祖国传统艺术,运用水墨画技能技巧,发现、感受和表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审美情趣,培养创美能力。目前,水墨画这一课题被冠之为“水墨游戏”,“游戏”二字已使我们欣喜地感受到“趣味性”、“儿童化”正一步步靠近水墨画教学。但是,传统的水墨画教学单调,大多沿袭传统中国画的临摹教学法,主依靠教师示范,少儿依样模仿,其鲜活的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也将丧失殆尽;另外,水墨画作画工具单一,传统表现方法近于程式,内容以静态物体为主,很难激起少儿兴趣。鉴于此,在水墨画教学中,笔者作了如下思考:结合新课改理念,重新思考水墨画教学目标,以培养少儿审美、创美能力为目的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把握少儿的审美特点,激发少儿内在审美动机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在水墨画学习中既继承传统,又敢于创新,以培养审美情感,提高艺术素养,提升学习品质和创美能力为最终目的,使学习者的美术学习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寓意深刻、含蓄的内容,作者并没有直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是用其它的形式去代替,形成“空白”。教学中,我们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空白”,引导学生去挖掘“空白”,认真体味和感悟“空白”,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这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会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去创新。  相似文献   

8.
布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它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从“空白”与物象的构造关系上看,“空白”是虚,物象是实,虚与实辩证地统一于艺术之中。这里的“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是在于求其空灵,不是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比如在绘画艺术中,就很重视追求“妙在空白”“难得空白”“空白是画”,“尝见一副八大山人画鱼,在一张白纸的中心勾点寥寥数笔,一条极生动的鱼,别无所有,然而顿觉满纸江湖,烟波无尽。”(黄宾虹语)整张纸的“空白”使人觉得是水,鱼以“实”出,水以“虚”生。…  相似文献   

9.
“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简称“言意之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代表者庄子,用寓言阐述“道在意外”。“意在言外”的道家哲学思想。这与中国其他美学学说,“空白”、“文外之旨”说等都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东方美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空白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白艺术,是所有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在书法、绘画、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中,历来都讲究空白艺术,尤其是书画作品,空白是其“半壁江山”,就像我们离不开空气一样离不开空白。艺术作品中的“空白”,追求的是一种“空灵”的“空间感觉”,从而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对于传情达意有说不尽的妙处。它容纳了无限的外延,使其向纵深延伸,可以用无穷无尽的想象和联想去填补、去演化,因而也更具魅力。  相似文献   

11.
蒋峰 《广西教育》2014,(1):123-123
少儿水墨画教学是苏教版美术教材的重要内容。如何从文化和儿童的立场出发,汲取乡土文化“营养”,顺应儿童成长“天性”,打破传统水墨画教学的程式化,值得广大美术教师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所写的景都是普通的山树和小屋。但作者却能从这平凡之中,“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用他那生花妙笔,幻化出幽深的意境,显示了无穷的情味。读着这篇散文,我们就象在观赏一幅清雅的水墨画,诵读一首感物抒怀的无韵诗,聆听一曲山树小屋交响乐。标题一语双关、虚实结合。说它实写是指“我的空中楼阁”建在山上,“夜晚它是  相似文献   

13.
古代一位国王,出一难题:谁能把一间小屋塞满,就给谁荣华富贵。于是,有人塞稻草,有人塞泥土,但谁都填不满。一聪明人另辟蹊径:只在小屋点一盏灯,刹那间,黑暗的小屋,即刻在“空白”中“塞满”了明灿灿的灯光。这与其说是用灯光填满了空白,无宁说是用想象填满了空白。 这是思维上的“空白效应”。 思维的空白效应产生于人的空间想象能力。什么是空间想象能力呢?人们以现有的对事物的大小、形状、场所、方向、距离、排列次序等的感知和记忆为基础,在头脑中建构尚不具体存在的事物的大小、形状、场所、方向、距离、排列次序等广延性和并存的秩序方面的形象的心理活动就是空间想象。由此,人们顺利而有效地进行空间想象,在头晌中建构出所需要的形象的个性心理特征就是空间想象能力。从运用的思维方式来考察,人的空间想象主要凭借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寓意深刻、含蓄的内容,作者并没有直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是用其它的形式去代替,形成“空白”。教学中,我们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空白”,引导学生去挖掘“空白”,认真体味和感悟“空白”,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这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会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去创新。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挖掘“空白”,认真体味和感悟“空白”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味:一、语言之“空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培养…  相似文献   

15.
画中的世界     
《八小时以外》2014,(3):60-63
我们形容身处美景中,常会说“如置身画卷一般”这画可以是水墨画,水粉画,油画;可以是工笔,可以是写意。总之,是将人代人纷繁多彩的世界里。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空白”,往往会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的“空白效应”,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自主探究,使他们在教师适当地引导下大胆创造,尽情展示,演泽出概念教学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7.
刘北荣 《广西教育》2006,(1A):68-69
中国的山水厕讲究留空白艺术。“以白当黑”、“虚中有实”,这种方法能取得“此地无形胜有形”的艺术效果。同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适当留一些“空白”,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锻炼思维、调整情绪的作用。这是因为:1.从学生的思维角度看,寂静的“空白”阶段是学生静心思索的时间,学牛容易集巾注意、发展思维。2.从学生的记忆角度看,“空白”期间,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小语新课标版教材第一册第六个口语交际与大纲版第一册的第八个口语交际是同一话题,都是《小兔运南瓜》。所不同的是新课标版教材在这个话题的第二幅插图中明确告诉学生小兔是用“滚”的办法把南瓜运回家的;而实验教材却把原来的第二幅插图换成了一个空白图。我们不禁为这小小的“空白”拍手叫好,因为这个“空白”中蕴藏了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空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高明的画家作画,总要留有“空白”,让观众去欣赏、遐想,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去填补“空白”.我觉得在语文课堂上运用“空白”艺术进行教学,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即心求通而未得,“悱”即口欲言而未达.  相似文献   

20.
大约从宋朝起,中国画家就意识到了空白的重要性。他们不把画面画得满满的,总是留出大量的空白。马远的构图往往只画一角,人称“马一角”;夏则善用半边取景,人称“夏半边”。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这种运用空白的艺术手法,被称之为“计白当黑”。为什么留出大量的空白?是让读画的人可以自己去想象、去思索、去补充、去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