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逍遥游》的核心句,宣颖说:“此三句一篇之主也。”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四册对这三句的注解如下:“[至人]庄子认为修养最高之人。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无功]无所为,故无功利。[无名]不求声名。”据此人教版“教参”把此句译为:“所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逍遥”特指一种无所穷困的精神境界。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出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方式来超越人生困境,以实现他的无任何负累和障碍的逍遥人生。  相似文献   

3.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是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庄子称之为“逍遥游”。那么,怎样才算是“逍遥游”呢?庄子的回答是:“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但让庄子没有料到的是,后人对他的这个回答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4.
《逍遥游》中庄子谈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乐》篇中谈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它们说明庄子的最高人生境界是物我两忘与物我同化.归于自然便是庄子的自然人生。  相似文献   

5.
《逍遥游》是《庄子》中最为后世称誉的奇文,其首段文字刻画了大鹏怒飞高举的伟岸形象,同时也描摹出小鸟自甘拘圃的自得之状。庄子本欲以此说明惟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物我同一、逍遥世外的理想境界,然而后人却根据各自的理解,对庄子这一逍遥游思想作了不同的诠释。本文拟对其演变轨迹作大致勾勒。  相似文献   

6.
庄子不仅是浪漫主义文学宗师,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卓越的思想家。《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纲领性著作。庄子人生哲学的主旨是“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终者为友”,是对绝对的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他的理想人格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也正是围绕这一主旨,大张大放,设喻引证,反复议论,屡发衷情,只见云气空蒙,往返纸上,倾刻之间,顿成异观! 《逍遥游》先后两次叙述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和  相似文献   

7.
经学,泛指中国古代诸“经”之学。如,。《道德经》、《南华经》、《易经》等。如所周知,《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易经》即《上经》和《下经》。《老子》:“不言之教。(笔者按:之,段玉云;“之:引伸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说文解字注·之》》”《庄子·知北游》:“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荀子·儒效》:“知之,圣人也。”《庄子·天地》:“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易·系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笔者按;1、神,见《庄子·大宗师》“以神为马。”《中华大字…  相似文献   

8.
道家思想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道教恩想的主要来源,本从三个方面简要阐释庄子哲学思想成为道教源流的原因:庄子“道”的本体论思想对道教的影响;庄子的修习方式“心斋”“坐忘”对道教修练方法的影响;庄子的“圣人、神人、至人”对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逍遥游》是《庄子》开宗明义第一篇,代表了庄子学说的主要思想。一般观点认为,此文反映了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精神的绝对自由,依据就是文中一处结语性的判断:“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但是如果我们不是仅仅着眼于结论,而是把眼光放远一点,对全文的论证过程细加琢磨的话,就会发现,庄子在细致入微地阐发他对人生和哲学的思考时,始终被这样一对概念困惑着:自由与限制。一、小自由与小限制从逻辑学上讲,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小,其外延就越大,反之,其内涵越大,外延就越小…  相似文献   

10.
郭象在《庄子注》中对庄子的“逍遥观”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一是逍遥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在庄子看来大鹏和至人、神人、圣人是逍遥的载体和象征,郭象则认为万物皆为逍遥。二是实现逍遥的方法产生了变化,无需庄子式的“心斋”和“坐忘”,只要内心自得,做到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就好。郭象的逍遥观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满足了社会和个体的双重需要。  相似文献   

11.
《逍遥游》一文是庄子的名篇。何谓“逍遥游”?作者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就是说,既不要依赖什么,又要能游于无穷,才算游得逍遥自在。而这“无穷”,恐怕不仅指空间方面,而是同时也指时间方面。怎样才能做到呢?庄子又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点。“无己”、“无功”、“无名”三者是相通的。不求立功,自然也不求名。既不求立功,又不求立名,必然是淡视自身,近于“无己”。在这三个提法中,“无己”是最彻底的,因为它要求泯灭物我界限。这是关于庄子“逍遥游”理论的简述。  相似文献   

12.
“无己无功无名”思想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其内篇、外篇.杂篇都有关于这一思想的论述,当今社会这一思想仍在焕发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逍遥"特指一种无所穷困的精神境界.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出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方式来超越人生困境,以实现他的无任何负累和障碍的逍遥人生.  相似文献   

14.
庄子笔下的至人、真人、神人、圣人洒脱旷达 ,超尘脱俗 ,他们常以“游”的方式来处世 ,且能忘怀一切。描绘这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形象 ,是庄子的一种审美活动 ,是他陷入人生困境后用以抵御黑暗的社会现实、保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 ,是他为自己设计的心灵避难之所。  相似文献   

15.
《逍遥游》乃《庄子》全书总纲,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齐物、养生、师法天道、无为而治等最终目的乃达"逍遥"之境。"逍遥"乃庄子最高人格理想,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而"无己"乃"逍遥"之核心,人只有在精神上超越自己,破除自我中心,方能"无功"、"无名",如此方能"无待",方能"逍遥"于天地之间,无为而无不为,此...  相似文献   

16.
新高中《语文》一册中,对《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那么“游”呢? 我认为庄子言“游”有三层含义。庄子厌恶充满利害斗争的世界,厌恶功名利禄,厌恶一切人为之事。对蜩、学鸠、蟪蛄、斥安鸟的蔑视,对“鸟吃腐鼠”的讽刺挖苦,对“曹商使秦”的怒骂,甚至对人们眼里的圣人圣君也表示极大的鄙视。在庄子看来,正是这些圣人的作为才使天下不得太平,所以他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盗跖》)圣人圣君是不足为道的,那么庄子欣赏什么呢?他赞美那种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而重生轻利的古代隐士,曰:“此存身之道…  相似文献   

17.
<逍遥游>为庄子内篇中的第一篇,主旨为追求绝对自由无所依恃的人生境界.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庄子选读>第二课<鹏之徙于南冥>节选自<逍遥游>.该课的"相关链接"将"庄子的高远追求"阐释为"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的,是那不偏执自我、不汲汲追求事功和名声的至人、神人或圣人".即庄子原文中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一理解吻合<逍遥游>.  相似文献   

18.
杨丽萍 《现代语文》2006,(3):114-115
暑期,我有幸拜读了张采民教授的《忘筌·梦蝶》,大作理论高深,基于资力我不能读透,但有一点使我感触颇深,庄子《逍遥游》中提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从大鹏到蜩、学鸠、斥鴳等小生灵,从普通的凡人到宋荣子、列子这样的世外高人都“有所待”,都有所依赖,都需要这样那样的外界条件,都不能获得绝对的自由。只有顺从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无所待”而游于无始无终、不生不死的“大道”,才是理想中的逍遥游的境界。我以为,这是庄子哲学中的一个悖论。小生灵如蜩、学鸠、斥…  相似文献   

19.
《逍遥游》的结构并不是什么有待——无己——无待,也并非意义不连贯。历来庄学家注重探微,都没有说对,把《逍遥游》倒过来读,问题就很清楚。一篇《逍遥游》,从头到尾,就是个"大小之辩"。庄子以大鹏自喻,以九万里云风比喻其境界之高远宏大,为"大"而辩护,从而开启了一场"大小之辩"。"大小之辩"是《逍遥游》全篇的线索、主题和宗旨,其核心思想就是知有大小。庄子所推崇的大知,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最高境界是无己的境界。庄子所说的"知"的不同,就是人生境界的不同。庄子所谓有所待或无所待,不是指存在论意义上的条件,而是指人生论意义上的系著与留恋。  相似文献   

20.
孙优 《学语文》2014,(1):20-20
正《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扛鼎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重视。我们可将其梳理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逍遥"一词在《诗经》中也有出现,如《诗经·郑风·清人》中的"河上乎逍遥"。而在《庄子》中出现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