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师生关系畸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从书院到学堂的转型过程中,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导致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繁多而复杂,但中国近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近代学校制度改变了传统社会中学校与社区共同体的密切联系,使学校相对全面地游离于社区共同体之外,从而也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结合与互动方式;另一方面,移植外来模式而建立起来的近代学校.毕竟生长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在西化的形式中,容纳了各种不同且常常相互冲突的社会力量、文化因素,从而使近代师生关系呈现出混乱、失序的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近代学校的师生关系,不过是变化了的制度形式及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
在从书院到学堂的转型过程中,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导致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繁多而复杂,但中国近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近代学校制度改变了传统社会中学校与社区共同体的密切联系,使学校相对全面地游离于社区共同体之外,从而也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结合与互动方式;另一方面,移植外来模式而建立起来的近代学校.毕竟生长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在西化的形式中,容纳了各种不同且常常相互冲突的社会力量、文化因素,从而使近代师生关系呈现出混乱、失序的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近代学校的师生关系,不过是变化了的制度形式及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3.
本回顾、分析了近代中国体育师资教育及其课程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认为:“体操科”的普遍设置是体育师资教育形成的直接动因;学校体育课及课外体育运动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体育师资培养的课程内容;随着学校体育模式的变化,体育师资培养之课程模式由“日式”向“美式、转化;近代体育师资培养及课程模式的演变,与学校体育、学校教育、师范教育等制度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近代新式学校的建立,需要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与之匹配,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既适应教学条件的变化,也体现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出现的几种教学组织形式,探当时人们教育观念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由于学术界批判改良主义渐进论的影响,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中对梁启超教育思想的评价与他对中国近代教育开创性的杰出贡献是极不相称的。本文从下述几个方面阐明梁启超对近代中国教育的主要贡献:成功地推动废除八股;倡导成立各类学校;首先提供近代学制的蓝本;首倡教育当定宗旨;系统设计了近代学校管理制度;编译近代教材;首创近代学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思想及成就,家庭教育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女性观和女子学校教育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其发展特点既受西方女性观影响,也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变革有密切联系。中国近代女性观和女子学校教育互动影响,在中国女性观与女子学校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对今天的女性观与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走向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下,我国基础教育正在经历从"近代型学校"向"现代型学校"的转型。在这场转型性变革的过程中,学校的教研组文化内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型教研组文化"关涉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培养,因而在促进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学生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总是跟时代环境息息相关,随着社会发展的节奏而变化.运用身体社会学的理论,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指导思想的变化路径进行梳理与回顾,可以发现,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呈现一个从被禁锢、被工具化的身体向人性的、自南的身体演进的过程.正确把握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社会教育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等诸方面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固然,近代经济的发展是其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潮和政治民主化的推进是其重要动因;新式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为其奠定了基础。而历届政府对社会教育的重视与支持,亦是社会教育产生并日臻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近代时期的学校教育中,体育占有一定的地位,并受各时期不同历史因素的制约。本文通过对我国古、近代时期学校体育演进扣发展历史的探索与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古、近代时期学校体育的认识,而且对当今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