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台上他讲,台下讲他》是篇富有特色的新闻小言论。它发表在1982年10月19日四川日报小言论专栏《巴蜀小议》上,并获得了同年评选的全国好评论一等奖。《巴蜀小议》是四川日报于1980年辟设在要闻版的新闻小言论专栏。多年来,该专栏发表了大量群言型的小言论,深受读者的喜爱,获得了读者的普遍好评。《台上他讲,台下讲他》这篇小言论,就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篇。现将全文照录如下: 《台上他讲台下主讲他》(作者汪道衍) 某县有个分房小组负责人,在分房会议上振振有词地讲:这次分房的原则是县委常委定的。分新房,就要交旧房,先交旧房钥匙,才能领取新房钥匙,等等。他的话还未讲完,人们就窃窃私议起来:“他自己没交旧房就住了新房,说一套做一套咋能服人啊!”原来,  相似文献   

2.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是个秃子,这个秘密只有他的理发师知道.可怜的理发师,不敢对任何人讲,心里却又憋得慌.有一天,他实在憋不住了,跑到屋后山坡上,在一棵梧桐树下挖了一个洞,对着洞里大喊一声:"国王是个秃子!"然后赶紧用土埋掉.  相似文献   

3.
你可能认识他,他采写的消息《陕北有煤海》,以充实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广大读者十分喜爱!他的大量的新闻报道和“内参”材料,受到了党的领导人的重视,对实际工作起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他曾被新华社评为模范共产党员,被同志们誉为“人民记者”,他叫冯森龄,是新华社高级记者,原陕西分社社长. 在陕西省1987年全省好新闻评选定评会的间隙,我们宝鸡日报几位协会的年轻记者,请冯老给我们讲讲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他温和地一笑,让我们坐在他的身旁,兴致勃勃地回答了我们提出的许多难以答复、古怪的问题。怕大家听不懂,有些问题反复讲,直到大家提出下一个问题为止。当我们拿着他写在1984年《新闻知识》杂志上的连载文章《记者为什  相似文献   

4.
曾听人说,有位年逾9旬的老翁,至今体健脑灵,耳聪目明。有人问他:“请问老人家有何养生秘诀?”老翁说:“记住三句口头语,凡事不钻牛角尖。”那人又问:“三句口头语咋讲?”老翁说:“第一句:算了吧!第二句:不要紧!第三句:会过去!”  相似文献   

5.
常听初学写作的年轻朋友说:“我近日构思了一篇小说,好,我现在讲给您听一听,您看怎么样?”接着,这年轻人就给我讲了他那篇小说的梗概.粗听起来,满不错,那构思中甚而有真正的绝妙之处.于是,我就点点头说:“写吧!构思很不错.”待他将写作的成品送给我看时,我也实在挑不出在构思上、结构上.情节安排上有什么不合理  相似文献   

6.
伊人 《编辑学刊》2008,(3):32-33
读到一篇短文,立意很不错,说的是爱因斯坦有一次在某大学演讲,有学生问他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位"巨人",是科学史上的一座山峰.爱因斯坦坦率地回答学生的问题, 并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站在山顶,你并不高大,反而更加渺小."然后又说,他不久前在阿尔卑斯山的峰顶上,跟一位女士还讲了一句话:"任何一座高峰都是可以征服的,世上从无巨人,只有站得更高的人!"  相似文献   

7.
老王走了,老王悄悄地走了!在他80华诞之际,我说去看看他,聚一聚。他连声道:不必、不必,电话上说说就好、说说就好!但一年之后,他竟轻轻地走了!他早有遗嘱,丧事从简。我连最后一程也没送上他,他留给我的只有记忆,永远、永远的记忆!  相似文献   

8.
宋培松,自从1994年初调到某综合仓库任政委, 这个仓库的新闻报道工作年年被分部评为先进单位。 这奥秘全在宋政委为报道员热心“搭桥”上。 宋政委刚调到这个仓库后,发现仓库没有一个报 道员,仓库一年到头也不在报刊电台上发篇稿子。什 么原因呢?宋政委通过抽查、分析认为,仓库之所以 没人愿当报道员,关键是大家不理解他们的辛苦,报 道员往往费劲不讨好。症结找准后,他先在常委会上 讲,后在军人大会上讲,内容之一是:干报道员这一 行十分不易;内容之二是:大家都要理解、支持、尊 重报道员。这一招果然有效,一…  相似文献   

9.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是个秃子,这个秘密只有他的理发师知道。可怜的理发师,不敢对任何人讲,心里却叉憋得慌。有一天,他实在憋不住了,跑到屋后山坡上,在一棵梧桐树下挖了一个洞,对着洞里大喊一声:“国王是个秃子!”然后赶紧用土埋掉。过了一些日子,秘密传到了梧桐树上,风一吹来,所有的树叶都哗啦啦地响,响声里变调重复着:“国王是个秃子!”  相似文献   

10.
微记录     
正@口袋野史:建国初,毛主席视察东北,当他看到有的地方大吃大喝、浪费严重时,在东北局、辽宁省、沈阳市领导干部会议上,重点讲了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他说:"我和恩来不是为了吃喝(才来这里),搞那么丰盛干什么?你们要做刘宗敏,我可不想当李自成啊!"  相似文献   

11.
在办公室有时会遇到上下关系的险情,但都以好笑结束。告诉副总:我很聪明!一天上午休息时.我坐在办公楼外看报纸。刚翻几页,迎面来了一个副总裁。他的走路姿态让我不知所措。平常见到他.他总是手里拿着一块儿饼干大的手机,边走边讲电话。碰见他时,我只需对他点一下头.说  相似文献   

12.
只要有反对派的存在,就会令普京更加努力。从这一意义上讲,任何一个政党都应珍视"反对派"莫斯科当地时间3月5日凌晨1时,大雪过后,零下10摄氏度。但寒冷阻挡不了人们涌向克里姆林宫附近的马涅什广场,为"新总统"普京欢呼呐喊。毫无悬念的俄罗斯大选以普京的高票胜出而结束。面对大约11万支持者,普京未语泪先流,"我曾向你们保证,我们会胜利。现在,我们赢了。这是俄罗斯的光荣!"  相似文献   

13.
世说新语     
《新闻世界》2008,(3):1-1
让领导讲真话必须允许他说错话。——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要让领导同志讲真话不讲套话,讲实话不讲空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就必须允许他讲不准确的话,或者是允许他讲错话!  相似文献   

14.
第三步收集观点和材料人们很容易心口不一。帕伯里留斯·塞路斯为了给你的讲稿收集观点和材料,第一件事便是去你所在地区的图书馆——对吗? 不对! 讲演内容的第一源泉是你自己的头脑。想一想,关于所要讲的主题你已经知道了什  相似文献   

15.
七月底,孝感市国营朱湖农场菱角湖养鸭场张榜公布半年决算。围观的人们打趣着一位叫郑国曙的小伙子:“喂,讲一讲你的‘女状元’是怎样教你的!”名列榜首的“女状元”叫池双兰,是小郑的妻子。小两口包养一棚鸭。小郑不在行,妻子就成了他规规矩矩的师傅。去年冬,小池回娘家住了一宿回来,一进棚舍,就见丈夫蹲在角头,抱着脑壳抹眼泪。再一看,满棚鸭全都趴下了。她定神一查:嗨,急个么事!不就是昨晚降温、棚里没加垫草,鸭子发了“冷瘫”么!小池半是嗔怪、半是温存地轻轻搡他一把:“亏你还是个男子汉哩!给你讲了‘两箩筐加一筲箕’,怎么连个‘窝干食饱’也忘了?……”话音才落地,小郑泪  相似文献   

16.
读者来信     
封面反馈@北林剑客:这样的行为从道义上讲是一种欺骗,从法律上讲是一种诈骗,从信仰上讲是一种亵渎。@风入林:看了文章很受触动!做信仰的生意永远不怕没市场,而需要为自己信仰埋单的普通百姓,似乎也司空见惯了。  相似文献   

17.
和一位厂长交谈,他很不高兴地说:“我不喜欢新闻单位宣传我们厂。”为什么?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位记者曾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提出在厂里买辆三轮车,厂里以出厂价售给他一辆,当时没付钱。过了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够,交一半怎么样?我说那一半我给你交吧。后来,又过了几天,记者来电话说:“三轮车我不要了,请你推回去吧!”  相似文献   

18.
说起他,灌进我耳朵眼里的好话,足有“十箩筐加一筲箕”。我更留心的是探察人们对他的疵议。终于打听到了些:说他“狂”。不言而喻,这里的“狂”是个贬义词。但是生活却告诉我:在我的副手王茂亮身上,那些有人目之为“狂”的东西,却不见得该贬。我真想对所有的朋友讲,“狂”有时与自信共生,与锐气为伴。七尺男儿,岂能没有一点“狂味”!年轻人,不妨有三分“狂劲”! “狂人”不可为,“狂劲”不必讳。“狂”而不妄,何畏之有!孔老夫子躬行中庸,尚且说过“狂者进取”(《论语·子路》)的话哩!  相似文献   

19.
到一位朋友家去串门,正巧碰上他的两个女儿在为一件事争论着。一个说:穿高跟鞋对身体很有好处,这是市场报上讲的; 另一个说:不对!穿高跟鞋弊病很多,这是好多报刊上都这样说的。两人各持一端,似乎“理由”都很充足。回来后,我翻阅了一下报纸,果然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去年12月1日市场报第七版载:“国内外一些研究生理卫生的专家认为,成年妇女穿高跟  相似文献   

20.
《笑林广记》中有一则笑话: 甲和乙互相打斗,甲心一狠便把乙的鼻子咬了下来.乙为此上诉.甲竟说乙的鼻子乃为乙自己所咬.官老爷听了怒道:“混帐!嘴巴长在鼻子下边,自己怎么能把自己的鼻子咬下来呢?”甲一本正经地答道:“那是因为他站在凳子上,由上往下把它咬下来的.”甲的辩解令人可恨也令人可笑.因为乙无论站在何处都是不能把自己的鼻子咬下来的。甲这样强词夺理,从思想上讲叫作诡辩;从逻辑上讲,叫作理由虚假,推不出来,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充足理由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