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中"如"字的词性和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言文词"如"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共计出现了147次,分别有作动词、连词、词尾以及形成固定结构,这反映了先秦时期"如"字的基本用法。《论语》中"如"字的动词义项为"像、及、就是"。"如"字连词有假设连词"如果"、选择连词"或者"、他转转折连词"至于"义。"如"字的三种固定结构为"何如"、"如之何"、"如……何"。此外还作形容词词尾。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词"如"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共计出现了147次,分别有作动词、连词、词尾以及形成固定结构,这反映了先秦时期"如"字的基本用法。《论语》中"如"字的动词义项为"像、及、就是"。"如"字连词有假设连词"如果"、选择连词"或者"、他转转折连词"至于"义。"如"字的三种固定结构为"何如"、"如之何"、"如……何"。此外还作形容词词尾。  相似文献   

3.
李艳丹 《文教资料》2012,(32):141-143
"宁可p,但q"在一定条件下可转换成"宁可p,也q"。当p、q属于同一层次时,如两者是绝对对立的利与弊关系,则"也"不能替换"但";如两者是比较对立的利与弊关系,当q的内容为现在或未来可实现的,则"也"可替换"但",如q为已实现的内容,则不可替换。当p、q属于不同层次时,如q是消极的结果,则"也"可替换"但",如q是积极的结果,则不可替换。  相似文献   

4.
王剑 《现代语文》2009,(10):50-50
宋朝的陆象山曾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什么是"涵泳"?"涵",《辞海·词语分册》的解释是"沉浸";"泳",自然就是游于水中。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  相似文献   

5.
高考字形辨析题重点考查三类易错字:第一类是音异形近字,如"病入膏肓"中的"肓"容易被误写为"盲";第二类是音同形异字,如"计日程功"中的"程"容易被误写为"成";第三类是音同形似字,如"好高骛远"中"骛"容易被误写为"鹜"。对于这三类字,考生可采用以下六法巧记。  相似文献   

6.
在上古汉语,"孰与"作为凝固形式,经常用于对不同人或事物表示比较和选择的疑问句和反问句里起关联作用。为了探本溯源,本文确证,在上古汉语,"与"本可用如"如";"孰"有时也可用如"何";"孰与"也正好用如"何如"(含"何若"),甚至不妨给它们划上等号。"孰与"的这种用法和意义,乃是原本上述"与"和"孰"的用法和意义的。不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对"孰与"的具体确切意义则应作具体分析,灵活把握。  相似文献   

7.
邬焜先生"信息本体论"的目的是划分"全新的存在领域",即物质(如月亮)是"直接存在","客观信息"(如水中月)是"间接存在",两者没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直接存在不等于间接存在,强调这是与传统哲学根本不同的"元哲学"。但是,邬先生"信息进化论"居然违背"信息本体论"的规定,声称"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演化"体现了"亦此亦彼的思想",即物质与"客观信息"两者的演化,"亦此亦彼",间接存在(如水中的月亮)等于直接存在(如天上的月亮)。由于传统哲学里的物质没有可被认知的任何信息(规律和属性),"客观信息"就成了"变相的物质","物质演化"则名存实亡,成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摆设。所谓"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演化",只是"客观信息"(如水中的月亮)在演化。然而,"客观信息"(如水中的月亮)既不能进化或退化,也不能同化或异化。  相似文献   

8.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以下简称《取经诗话》)是近代汉语时期重要的白话文资料,口语程度比较高。《取经诗话》中",如"字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共出现了31次。"如"字不仅意义丰富,而且构词能力也比较强。文章主要对《取经诗话》中的"如"字及其组合形式作了穷尽式的调查,并采用例证的方法,对"如"字的意义及由"如"字构成的四字格词语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9.
在以往的词典和党的文献中并没有"社会建设"的概念,我们要理解"社会建设"的含义,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社会"。"社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活动赖以进行的各种结合体,如"村庄"、"家族",简单的如"家庭"、"部落"等,各式各样的群体,以及正式的组织,国际组织和国家等。  相似文献   

10.
张菁  隽永 《天津教育》2011,(8):61-61
(654)服服帖帖①心甘情愿;顺从;十分驯服。②妥当,平妥。如"事情办得服服帖帖"。③十分平整。④心情平复;舒畅。⑤敬服。如"真叫人服服帖帖"。也作"服服贴贴"。(服:顺从,降服;平服;信服,佩服)  相似文献   

11.
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众说纷纭,其思考背后蕴含两个维度:一是"涵义"维度,二是"意义"维度。前者代表观点如"工具性",后者如"人文性",各类观点体现在教材中。课程性质思考中,既应该明确此课程独特的"质",即"涵义"维度,又要有超越性,突出终极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12.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它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而《诗经》比喻的运用多数是通过使用喻词"如"来实现的。本文通过研究《诗经》中"如"字使用的情况,来分析"如"字的古今义变化,以便把握《诗经》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3.
王妍玮 《甘肃教育》2011,(16):39-39
"隹"读zhuī,字形和"佳"相近。"隹"是个象形字,在古书上是指短尾巴的鸟。它一般作为偏旁出现在合体字里,有时表读音,有时表意义。"隹"作声旁的字,有"堆"、"锥"、"睢"、"摧"等。"隹"作形旁的字,意思大都与鸟有关,如"雀"、"雁"、"雉"、"隼"。再如,"集"是个会意字,本义是鸟落在树上;  相似文献   

14.
"九"为奇数之最。在我国,"九"字最富有神秘色彩。帝王时代,城门数、宫殿数、门钉数多以"九"计,如形容紫禁城"宫阙九重",太和殿采用"九开间",故宫的门钉取九九八十一这个数目。甚至宫廷器物之名亦贯以"九"字,如九龙杯、九桃壶、九龙柱等。以"九"表示广大、繁杂、众多之义的词也不少,如九天、九州、九重、九泉……"九"的倍数也受到人们的崇尚,如十八罗汉、十八班武艺;孔子贤者七十二,天坛祈年殿旁建七十二间长廊;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鼓楼击鼓和寺院撞钟都要一百零八下……  相似文献   

15.
元代的王鹗提出"作文三体":"入作当如虎首,中如豕腹,终如虿尾"(王恽《玉堂嘉话》卷一引),稍后的乔吉提出"乐府三法":"凤头、猪肚、豹尾"。元末明初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八中,解释这六字为:"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这是对文章的开头、正文、结尾从审美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呢?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考察"哩"在笔者历时一年自建的10万字左右的双峰方言自然话语语料库中的句法分布情况,一方面考察"哩"独用的情况,如:"哩1"、"哩2";第二个方面考察"哩"与"咖"和"去"连用的情况,如:"咖哩"、"咖……哩"、"去哩",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其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新教育理念如春雨润物般对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整合教"与"感悟学"已成为很多教师的共识。那么"教者"如何在"教"中进行有机整合,让"学者"在"学"中有感悟,从而提高"教"与"学"的实效?笔者结合苏教版第六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案例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剑门关,雄险独绝,天下惟奇;剑门诗,逸事如史,叹婉如歌。诗承文化,剑门"歌诗"、"题诗"、"仙诗"、"穷措大诗"等纪事,建构和传承着剑门关文化,与剑门险关交相辉映。解读剑门诗逸事,呈现剑门的纪事文化的独特形态。  相似文献   

19.
刘步春 《考试》2011,(1):15-17
一、仿写题[例题]仿照下面的例句,以"春之色"或"夏之色"为句首,另写一组句子。例句:冬之色为寒的白,如瑞雪,如冰块,蕴含了万物的苏醒。[失误指正]○春之色为美的景,如柳树,如桃花,愉悦了劳动的人们。  相似文献   

20.
该文结合古代文献,考察了27个有沭阳方言词语,如"孛篮"、"■"、"扚"、"膯膯"、"札"、"繓"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