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则大家都知道的轶闻:宋徽宗时设画院,每年以考画来录取新生。一次,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应考者交卷后,应考官一连看了好多幅都不满意。正失望时,他被一幅别致的画吸引住了。原来这幅画不象先前的那些作品,或在半山腰中画座古寺,或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而是根本就没有画寺,只在白云缭绕的山下溪流旁  相似文献   

2.
古人取唐诗命题作画,曾流传着“深山藏古寺”的佳话,颇为发人深思。画家在反映“深山藏古寺”这一题旨时,没有走前辈先贤的老路,而以独特的表达技巧,为人盛赞不已;画面上没有出现古寺,而是在通往深山幽谷中,画了一位快要消失在密林深处的小和尚,他肩挑了一担水。...  相似文献   

3.
古人取唐诗命题作画,曾流传着“深山藏古寺”的佳话,颇为发人深思。画家在反映“深山藏古寺”这一题旨时,没有走前辈群贤的老路,而以独特的表达技巧,为人盛赞不已:画面上没有出现古寺,而是在通往深山幽谷中,画了一位快要消失在密林深处的小和尚,他肩挑了一担水。画中之意已使人一目了然矣!就画而论,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主题,在不同作者的“操作”下.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写非事件性新闻,同绘画一样,是否也需要讲点“工艺学”,也有个对题材如何“操作”的问题呢?我们切不可一讲写非事件性新闻,就只能“自古华山一条路”——“…  相似文献   

4.
古人取唐诗命题作画,曾流传着“深山藏古寺”的佳话,颇为发人深思。画家在反映“深山藏古寺”这一题旨时,没有走前辈群贤的老路,而以独特的表达技巧,为人盛赞不已:画面上没有出现古寺,而是在通往深山幽谷中,画了一位快要消失在密林深处的小和尚,他肩挑了一担水。画中之意已使人一目了然矣!就画而论,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主题,在不同作者的“操作”下,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写非事件性新闻,同绘画一样,是否也需要讲点“工艺学”,也有个对题材如何“操作”的问题呢?我们切不可一讲写非事件性新闻,就只能“自古华山一条路”——“…  相似文献   

5.
相传,从前有位画家画了一幅《牧牛图》,让裱糊店老板给裱一下,店老板见这幅画画得非常逼真,牛和牧童的神态跃然纸上,便爱不释手,把这幅画藏了起来,另外模仿复制一幅裱好。画家来取画时一看,发现不是自己的原画,而老板说是原画。两人争执不下,结果到官府去打官司。县官问画家:“你说这幅画不是你的,有什么凭据?”画家说:“我画  相似文献   

6.
在玻璃背面作画是一项极具难度的独特技艺。背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在玻璃上描画出类似剪影的人物轮廓;另一种是艺术家直接在玻璃上创作,然后加上画框;第三种是用极为细小的画笔在玻璃瓶内完成,中国的鼻烟内画壶就是其杰出代表。“安格蒙特”的新背画系列手表就借鉴了最后这种工艺,并将它运用到蓝宝石水晶表镜的装饰当中。艺术家在表镜背部使用细小画刷手工绘制彩图,加上镶金或镶银图案,有的图案则直接采用了19世纪一些名画的局部。整个表镜古朴而高雅,充分体现了古典和现代气息的结合,售价每只5200美元。手表上“背画工艺”…  相似文献   

7.
李森 《中国地市报人》2011,(12):127-128
选好角度的重要性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宋徽宗曾创建并主管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画院,他曾给画院的弟子出了一道题目,便是“深山藏古寺”。绝大多数弟子围绕画题,画出庙宇的某一部位隐约在崇山峻岭之中。只有一位弟子另辟蹊径,只画了一位小和尚挑着水桶下山打水。于是,这位画家给了这位弟子最高分。仔细揣摩,这位画家给高分是不无道理的。这幅画既紧扣画题,又视角独特,给人以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8.
王峰 《兰台世界》2014,(5):105-106
南宋画家马一角在画风上的最大特点便是“善藏”。而本文首先对他及其“善藏”画风作个概述;其次讲他在画中的“善藏”艺术;再次论述他在画作构图上的“善藏”之风;最后讲他以少胜多,小中见大的“善藏”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9.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把作画称作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并在画竹中淋漓尽致地发挥这一艺术之长,给后人留下许多传世佳作。郑板桥的话用在新闻标题上也是很恰当的。标题的取事着墨,虽然只是新闻中最有新闻价值的一部分,甚至是一个细小的片断或侧面,但这有限的“一”,却可以给人无限的遐思,产生难以估量的艺术魅力。编辑制作标题,同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唐代诗人卢延让曾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句,形容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10.
南朝画家宗炳一生好游历,并在游历中作画无数。年老时,他只能赏墙画"卧游"。对画的执着热爱,深刻反映出宗炳的绘画美学思想。在他的《画山水序》中,就蕴含了诸多儒释道精神与他对绘画本质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古今画家作画,有的取材宏博,艺贯万缘,有的博观约取,一艺名身。前所取固广,然记忆所及,似乎除却任伯年、齐白石等有数的几位外,往往失之泛滥,短于精深,而后所取固少,然确多一艺流播,久而弥之士。比如画竹,前有与可,后有郑板桥便是典型的例子。实在世界之大,物类之繁,人生不永,精力有限,能够工其一点,使之达到既深且精,拓古启新的程度,亦不愧对艺术的一大贡献了。曹明求以牡丹为题材,竭诚耕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美术在1937年抗日战争以前,就其主流而言,基本是象牙塔似的贵族艺术或文人画阴影中的遗老艺术。前者所关注的对象大多是画室中的人体、肖像、静物或郊外的湖光山色;后者则在案头上重复着古人的花鸟虫鱼或笔墨沟壑。虽然,二三十年代的画家也有强烈作画的真情实感,也要求画出真实的人生、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心声,但其所思考所表现的终究是知识阶层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范围,很难与社会现实发生关系,显然当时的画家更多  相似文献   

13.
写文章、写新闻强调短小精练,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倡短更是十分必要了。文章要短小精练,长文短写、大题小作,这在我国古代就倡导了。请看名家论述:明代茶陵派著名诗人李东明,在《麓堂诗话》中说:“古歌词贵简远。《大风歌》止三句,《易水歌》止二句,感激悲壮,语短而意愈长。”清代画家、文学家、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无论写文作画,都主张“敢以少少许胜人多多许。”这些名言至今仍感亲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真、短、快、活、强”是办报纸的方  相似文献   

14.
掘传,清代画家傅山一次给友人作画,动笔之前,他叫友人走开。友人觉得奇怪,躲在屋外偷看,但见傅山手舞足蹈,又比又划,又哭又笑,如疯了一般。友人大惊,破门而入,抱住傅山。傅山感叹:“你这是败了我的画兴!”于是掷笔不画了。这个故事说明,保护灵感是很重要的。写文章亦如作画,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许多作者似乎都有这种感觉:若在人多口杂的办公室里写作,是很难写出佳作的。为使写作不受干扰,我多在  相似文献   

15.
名画赏析     
《档案天地》2011,(5):F0003-F0003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是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而充满了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6.
高峰 《档案天地》2011,(7):41-42,65
2010年“两会”期间.在3月14日上午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段意寓深长的话:“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  相似文献   

17.
文摘     
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成立了以周恩来同志为主任的开国典礼筹委会。筹委会决定在天安门城楼悬挂毛泽东主席画像。因经风吹日晒,若干年后画像总有些褪色,所以每年国庆节前,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都要更换新的。画像长6米,宽5米,是典型的大画,作画时看不到作品全貌,只能看到人物肖像的某个局部,一个鼻孔有脸盘大小,整个鼻子要两手伸展才能抱拢。因此,作画过程中,画家要不断从梯子上下来,跑到20米外看效果,画一幅画要跑成百上千次。画师们有一件特别的“宝贝”———德国制造的8倍望远镜,别人是大头朝外看,他…  相似文献   

18.
8月15日,记者约好在三联书店二楼咖啡厅采访沈昌文先生,没想到巧遇丁聪夫妇。丁聪先生是在老伴的陪伴下到编辑部拿稿的。很难想象,一位年届九旬、重病缠身的老画家,现在还在给一本杂志画版式。32开配一副图的封面,简洁的版式,还有每期必有的一两副漫画,读书的标准像25年不变,就是因为有了这“从一而终”的丁聪。为读书作画是丁聪生活里一桩顶顶重要的事。他盯稿子盯得很紧,稿若没按时来,就急得亲自到编辑部去取。这位抗战时就开始漫画创作、并曾在香港创办《良友》杂志的老画家说,他真的“欢喜这份工作”。不变的丁聪经历了《读书》的好几茬…  相似文献   

19.
北宋赵佶是一位著名的花鸟画家。一次,他看了几个画家的《孔雀飞落》图,连声说:“画错了,画错了!”画家们面面相觑,不知错在哪里?赵佶说:“孔雀飞落,左脚先着地。可你们把它画成先着右脚,这不错了吗?”众人听了,都很惊服赵佶的观察入微。  相似文献   

20.
当今,在时代的万千气象中,有一位署名李文今的“节日刊头画家”,念动致富咒语,在全国地方报纸上大显身手,“令人大开眼界”,继而瞠目结舌。这位画家,似乎对地方报纸和节日刊头画颇有研究,每逢节日,便能触发灵感,创作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