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方发达国家的隐性教育之所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很重要的原因是其隐性教育中有效的情境创设。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明确的价值取向,全方位、多角度的载体使用,渗透性、丰富性的内容设置和新颖性、有效性的方法来创设“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情境,从而大大提高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西方发达国家隐性教育起步早,其中情境创设经验多,分析借鉴其中的有益成分,对于我们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教育实效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情境的创设是通过人为的有目的地预先设置客观教育条件、环境,让教育主体身临其中,产生愉悦感,使教育内容得以输入,教育过程中再渗入控制信息,构成更高层次的有核有序的新质系统,最后依靠教育主体自身的感知,实现知识迁移,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创设德育情境的方法,以引导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和鉴赏美,使学生在积极的情趣氛围中进行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4.
德育情境创设的若干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情境创设的若干原则安徽省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戴锐众所周知,在德育过程中,德育对象的兴趣、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对其德育接受意愿、接受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德育实效。为了培养其非智力因素,使之适宜于对德育内容的接受,“创造出师生情感、欲...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创设德育情境的方法,以引导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和鉴赏美,使学生在积极的情趣氛围中进行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科在德育教育方面具有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开发语文课文中的德育因素,例如①利用课文背景材料,②介绍作者的经历、思想,⑦课文内容,④朗读课文,产生语感,⑤通过联想,⑥切身感受,这些方面来开发语文课文的德育因素,增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培养新世纪的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高校德育面临实效日益缺失的困境,传统文化做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在隐性教育方式相结合的基础上,对于高校德育实效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传统文化隐性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传统文化与隐性教育这两者的自身特点,本文主要从教育主体、教育载体和教育内容三个方面来构建新时期高校德育中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路径体系。  相似文献   

8.
情境创设法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现将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归纳如下. 一、因时创设法 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强的时效性,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工作内容,要踏着时代的节律前进,按照不同时期的要求创设不同的情境.例如,在每年的"三·一五"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我们都组织学生参观假冒伪劣商品展览会或请学生谈购买假冒伪劣商品的情况.并现身说法,谈做守法公民和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增强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挖掘教学中的文化底蕴、欣赏教学中的美、捕捉生活中的素材等几个方面渗透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与我国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隐性德育起步较早,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比较系统和成熟的做法.其基本特征体现在本质、价值取向、目标、情境和载体等多个方面.在正确比较和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和有效创新,对于我们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高教育实效性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隐性教育以其不露痕迹的教育方式逐渐显现出强大的教育功能。面对新时期中被各种文化冲击的高校文化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育机构应该重视起高校中的隐性教育。针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是实施隐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发展,如何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和职业道德的职业人成为高职教育的重难点。文章探讨了在采用情境教学的项目化专业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关键因素和设计方法,这有利于解决传统德育教育教学效果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校的研究生德育工作存在着德育目标脱离生活时代、德育内容远离日常生活、德育工作忽视主体意识等问题.隐性德育具有取向生活性、方式潜隐性、规范非强制性等特点,与研究生的个体和群体特征具有相当的契合度.隐性德育可以消除研究生的逆反心理,发挥灵活调教的作用,使德育工作更具亲和力,德育效果更持久.强调隐性德育并不是否定或丢弃显性德育,而是在非大是大非以及研究生群体日益复杂特殊的情况下,隐性德育应该成为研究生德育的重要途径乃至主导途径.  相似文献   

14.
德育品牌,实质上就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文化追求和独特个性。创建德育品牌需要目标驱动、理念驱动、规划驱动、行为驱动、评价驱动。只有尊重规律,立足校本和学情,追求实效,才能提升德育品牌的整体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职业中专德育课堂借助信息化技术条件,创设情境教学,营造一种欢愉和谐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自主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就可以从传统德育课堂沉闷的桎梏中摆脱下来,使课堂重新焕发生机活力,教学效率倍增。  相似文献   

16.
刘峥 《船舶职业教育》2021,(2):68-70,74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以劳动教育的育人模式为出发点,分析劳动教育与高校立德树人使命的基础关联,阐述劳动教育在高校立德树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构筑劳动教育“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相似文献   

17.
论隐性德育对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德育具有影响方式的内隐性与间接性、影响过程的渗透性与无意性、影响途径的开放性与广泛性等特征。隐性德育对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具有认知的导向功能、行为的规范功能、情感的激励功能和美感的陶冶功能。  相似文献   

18.
时下,德育实效性问题及德育的“非共生状”促使学者将目光投向共生德育。共生理论的提出为德育范式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与新方法。共生所蕴含的自主一全息性、合作一互惠性、开放一接纳性三大特征诉求德育范式转型。德育范式转型已成大势所趋,既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应然选择,又是德育理论纵深发展和德育实践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顺势而为、有所作为,方能实现德育的根本指向——“做成一个人”。  相似文献   

19.
从高校德育目标体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入手对高校德育现状进行研究,对高校德育面临的新情况进行分析,针对新的社会环境和德育对象呈现的新特点,从确立明确的德育教育目标、及时调整德育内容及完善德育社会实践渠道等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德育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教育向道德教化的转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更多地被认为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学校道德教育(以下简称为道德教育或德育)也被认为是个体接受和遵循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系统的过程。这种理解方式往往导致对道德个体性的遮蔽,窒息了个体德道学习的自觉能力,割裂了道德生长的整体精神空间。今天,学校道德教育的局限性已日益凸现。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对道德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我们实现道德教育向道德教化的转进,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