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第六部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于1998年问世。迄今为止,国内外对这部小说的研究大都围绕其作品内容展开,而忽视了作品的艺术形式特征。笔者认为分析一部作品的形式特征对正确理解该作品的思想内容至关重要,故笔者将从叙事结构、叙事内容以及叙事手法三个方面论述这部小说中的复调形式特征,并探讨沃克将这部小说构建为复调小说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
艾丽斯.沃克的作品《父亲的微笑之光》在父女冲突的框架内探究了性秩序对黑人女性成长的影响问题。该作品与其说是一部女同性恋宣言,还不如说是一部宣扬两性平等和谐的宣言书,它以一种原始民族的信仰之说瓦解了西方父权制下的男女间的二元对立观,建立了男女之间平等多元、互为主体的新型关系,从而实现了对原有旧的不合理的性秩序的颠覆。  相似文献   

3.
在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爱丽斯·沃克通过孟多部落对于万物有灵论的信仰以及他们的文化活动表达了致力于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完整的非洲中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爱丽斯.沃克的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深刻揭示了人类对于理性主义思想的过度崇尚而导致的对人的自由创造精神的扼杀和欲望、本能、情感的扭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代社会人类精神世界的分裂和困惑,以此来唤醒人类对于理性至上主义思想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父亲的微笑之光》的表层叙事是对几位知识女性的前卫生活的描写,赞扬了她们追求身体自由、获得主体解放、颠覆传统社会的成功之举,控诉了摧残女性身体和心灵的男性暴力。小说的深层叙事则通过对父亲专制、母亲失语和女儿抗争的表现,揭示出女性反叛社会的内在原因。本文通过对表层叙事和深层叙事的分析指出,小说真正的力量并不在于它为女性颠覆传统社会的呐喊助威,而在于它对女性极端化的个性生活的有力辩解。  相似文献   

6.
潜意识在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下,潜意识是人类心理活动中很难或永远不能进入意识的部分,但它却是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和本能冲动的替代物.父亲罗宾逊对女儿麦克格琳娜的鞭打事件主导了整部小说的发展,并造成了小说中主要人物性格转变及命运转变.笔者借鉴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人格结构说,揭开鞭打事件的本相,而透过鞭打事件表象,审视沃克笔下的人性本质,失衡的自我在通过人性的自省后摆脱记忆的痛楚,达成了生存美好愿景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7.
潘多拉女性美和欲望原型标榜女性的美主要体现在外形美和诱惑力,且男人是欲望的主体,女人只能是客体.在《父亲的微笑之光》中,艾丽斯·沃克通过塑造四位性格鲜明且勇敢的新女性,强力冲击了潘多拉女性原型,暗示长期受潘多拉女性原型桎梏的女性若要发现并实现自我,不能依靠男性和整个社会的成全,必须通过自身的奋斗和挣扎找回自己失去的心和...  相似文献   

8.
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有关汤姆人生悲剧的整体叙事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死亡事件展开的。斯托夫人采用死亡预设、死亡追叙、死亡干预、死亡补叙等手法成功完成了小说文本围绕汤姆的主体叙事。死亡不仅仅是斯托夫人用以控诉蓄奴制罪恶的文本主题,更是其用以构建小说主体叙事的重要策略和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王群  吴桂金 《海外英语》2011,(6):261-262,283
艾丽斯·沃克非常关注父权体制下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对女性受到的压迫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同时,沃克对大自然的命运忧心忡忡,指出人类正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沃克的生态观批判了西方社会中父权制世界观对于自然和女性的压榨。沃克的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就是一部宣扬生态主义思想的著作,小说揭示了女性与自然受压迫的同质性,提出妇女应该团结一致,抵制父权社会把女性和自然他者化的生态观。自然、男性和女性应处于和谐的状态,男女应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共创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0.
保罗·奥斯特在<神谕之夜>中采用了多种元小说叙事策略:故事套故事结构揭示了小说只是作者虚构的叙述框架,而非对外部世界的再现;真实与虚构的模糊界限质疑了现实世界的"客观性",揭示了它语言构造物的实质;零散化的叙事则使小说丧失了情节的统一性和主题的确定性,使得小说的最终意义要靠读者的创造来完成.这些策略的运用,使作者在阐明后现代小说观和世界观的同时,构造了一个结构精巧、虚实难分的迷宫.  相似文献   

11.
威廉·福克纳的《八月之光》是一部以种族问题为主题的小说。主人公乔·克里斯莫斯是社会种族问题下的悲剧式人物。本文就试图通过对乔·克里斯莫斯这一人物形象的解析,分析小说《八月之光》中所涉及的种族问题。  相似文献   

12.
美国当代作家加布瑞埃拉·泽文的《时光倒流的女孩》通过对死亡浪漫化的想象叙事,展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探求人生的意义.文章认为,小说通过讲述已逝的人们离开人间后,在一个名叫"另界"的岛屿上重新展开一段"逆生长"人生的故事,表达了在作者持着直面死亡的理性态度同时也使死亡"去陌生化",让读者透过表面触及更深刻的人生哲理.本...  相似文献   

13.
《林兰香》中的死亡叙事在推进情节发展、串联人物关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包括:联属人物,推动情节;收结人物,减少枝蔓;埋下伏笔,预示下文;善善恶恶,暗含报应;怀念往事,营造气氛。《林兰香》是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从死亡叙事中也能看出《林兰香》的桥梁作用。《林兰香》死亡叙事更多的来自感伤、追忆、梦幻。  相似文献   

14.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是纳博科夫写作生涯中的分水岭,具有较强的实验性风格。通过运用元小说的叙事策略,该书巧妙地模糊了"真实"与"虚假"之间的边界,与标题形成强烈的反讽效果。本论文拟从叙述时间的不明确性、叙述结构的模糊性两个方面入手解读该小说,分析《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的元小说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15.
爱丽斯·沃克在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中揭示出家庭暴力、性别暴力和种族暴力的实质是以白人/男性为中心的性秩序,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控制和破坏来自同一观念的支配,即人类/男性中心.对此,沃克提出了解救之道:妇女主义,即人类应以整个种族(包括男人与女人)的生存和完整为己任,主宰人类的应该是爱而非男人或女人.沃克所提出的妇女主义其实质是一种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库切在其小说《慢人》中采用了作者闯入、框架叙事与嵌套叙事、文本的不确定性等典型的元小说叙事策略,使小说模糊了现实生活与虚构世界的界限,同时也赋予了小说人物更大的自主性,让读者参与小说的创作,丰富了小说创作的形式.  相似文献   

17.
客观事物永远处于一种发展变化中。为了反映这种状态.苏童的小说采用了两种叙事手法。一是流动的视角,一是叙事结构中的换位。苏童的“香椿树街”系列叙事方法采用的是“流动视角法”。他的《烧伤》、《我的帝王生涯》等小说则采用的是“换位法”。但过于追求换位的新奇,使事情变得为了非理性的,失去了可信度。  相似文献   

18.
熊雄 《文教资料》2013,(20):18-21
《苏菲的世界》是一部融洽精湛的写作技巧和精彩的故事内容的哲学畅销书,它将哲学通俗化,文章在对故事内容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针对其所采取的后现代叙事策略展开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9.
李葆华 《考试周刊》2014,(80):28-30
菲利普·罗斯在20世纪70年代末推出的《鬼作家》是"祖克曼三部曲"的开篇,讲述的是中年作家祖克曼回忆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在这部小说中,菲利普·罗斯大玩文字游戏,打破真实与虚构的边界,运用后现代戏仿,把正面的历史人物形象反面化。他还大量探讨艺术同生活的关系,这些元小说的创作技巧有效表达了罗斯的创作观点,并且体现了后现代派小说创作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之标题反映了作者的怀旧情绪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八月之光”这一人性之光折射出了人类古老久远的美德,象征着人淳朴、善良、美好的本性和爱与被爱的渴望。它既体现了福克纳深受其影响的基督教义,更闪耀着超越基督文明的人文主义光辉。它代表了福克纳所推崇的宁静恬淡的生活本质,也表明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小说题目由最初的《幽暗之宅》到《八月之光》的这一变化,表明了福克纳在创作中思想的发展和主题的升华。《八月之光》这一标题传达了作者对于美好人性的永恒信念,凸现了小说超越时空的意义和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