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正来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中,试图通过对中国法学"内部的"批判,构建"世界结构下""主体性的中国"。从方法论的视角来看,邓正来对中国法学这一知识系统进行的"由内及外"的批判运用的是历史哲学和类型学范式。运用历史哲学范式研究法学问题,是指把法学的发展当成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认识工具,把握法学发展的起点、运行过程和终点。在类型学范式中,理想类型是分析问题的工具系统和参照系,从理想类型出发,对现实中某类成分进行抽象,作为比对的参数,从而实现对现实的指引。邓正来的理想类型即是他所企盼的"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2.
社科法学是中国的本土概念,尚未形成稳定的研究范式。合理性基础是中国社科法学出现的原因,直面挑战、实现价值证成是中国社科法学存续下去的关键。中国社科法学需要坚守法学学科本色;明确其他"社科"与"法学"的边界;克服外来研究方法与生产本土知识的矛盾;以全新的视角建构自身独特的概念工具与话语体系,求得学科发展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3.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知识论基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向明 《教育学报》2009,(2):47-55,F0003
从知识论的角度看,什么是"知识",知识如何被证明是"真实的",如何理解知识的"有用性",知识是如何制造出来的,教师(应该)具有什么知识,教师职业因其知识特性能否成为一门"专业",研究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有什么意义,需要什么不同的研究范式和探究方法等问题,值得探讨.如此探究的目的是希望说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一种重要的"知识"类型,它是"真实的"、"有用的";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生产方式,为教师职业所必需,而且为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不仅非常重要,而且提供了新的认识"知识"和"专业"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解放后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范式的转变,管窥方立天先生在佛教研究中承前启后的重要贡献。解放以来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范式,大体可分为三种:"上层建筑"范式(传统唯物史观范式)、"中国化"范式、"知识考古"范式(新社会文化史范式)。方立天先生是佛教中国化范式的重要代表人物,佛教中国化这一研究思路,与方立天先生所确立"中国佛教哲学"学科体系息息相关。至今,佛教中国化范式还是中国佛教史研究的主流研究范式,方立天先生在佛教研究中承前启后的学术贡献值得我们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后半叶,从思想史的视野来看,国际范围内的"休谟研究"出现了重大转型,由以前的"条块化"研究走向"整体性"研究,休谟的历史、政治经济学和随笔等著作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且与休谟的哲学著作形成一种"相互印证和烛照的语境",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三种迥然不同的诠释范式:即注重"context"的社会语境范式,注重"ideology"的意识形态范式,注重"language"的知识话语范式.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中国古典文学理论衰微,现代文学理论范式开始形成。促成现代文学观念形成的因素有三个:一是西方现代文学理念,二是仿西方文化而来的现代高等教育学科体制,三是现代性质的文化传播媒介。这三种因素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形成,意味着中国文学领域一种新的文化秩序的兴起,也标志着传统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模式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7.
巴战龙 《教育研究》2021,42(8):59-68
"何谓教育人类学"是一个令包括人类学和教育研究在内的社会科学从业者困惑不已的问题.传统上,教育人类学的界说范式是"归属+对象+方法",但这一界说范式在知识的更替速度日趋加快、知识生产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显得苍白无力,学科界说范式转换迫在眉睫.回顾与检视改革开放后社会科学重建以来的学科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教育人类学传统界说范式的实质是学术领域的"圈地运动",浸淫其中的学术政治比例和浓度过大.鉴于当前学科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教育人类学界应该主动作为,适时将界说范式从传统范式转换到新的范式,即"论题+主题+策略"的"新教育人类学"上来,重塑这门学科生产新知和洞察生活的能力,走"积累性知识生产"和"标志性作品打造"两轮驱动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当下人文社科的学术研究实质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知识规划体制安排,法学学科也出现了愈发强调"知识生产"的趋向。在学术研究空前繁荣的同时,应对既有的"集体性"知识生产体制作批判性反思。当下法学研究的突出问题在于法学学科研究范式的过于单调、缺乏宏阔的研究视野与交叉学科的融通;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国家课题经费的申请、管理制度带来的大量资金涌入,实际上影响了法学研究的独立性、自主性与科学性。对此,应强调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交融的研究方法,坚持"法之理在法外"的开阔视野,对经费审批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在学科与领域之间-制度化的高等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和"研究领域"在本文中是一对并列的概念,"高等教育研究"究竟是一门学科还是一个"研究领域"的争论因其本身的特征而由来已久并将持续。根据对研究领域制度化和学科化的分析,本文认为三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完成的是社会建制和社会运作层面上的范式建构,观念层面的范式建构还远未完成。因此,高等教育研究依旧是一个"制度化"的研究领域,而不是一门"学科"。但"领域"和"学科"并无高低之分,只是在知识的"分化"和"整合"的进程中,各自在不同的层面上建构相应的范式而已。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决定了高等教育研究的专门学者及其可能涉及范围的有限性、理论研究的实践导向性、学科化的有限性等特点,从而决定了高等教育研究未来学科化努力的方向主要是"观念层面上的范式"建构。  相似文献   

10.
"悲剧性"审美范式被20世纪中国文学偏狭化的接受为"社会悲剧",成为"五四"和"新时期"文学的主导审美范式,不仅充分实现了文学的政治文化功能,整体上提高了中国文学作品的悲剧性蕴涵,而且作为新的批评范式,重估了中国旧文学,推动了文学研究方法的自觉和文学观念的现代化。但"偏狭化"接受,特别是其极端发展的"英雄性"范式,遮蔽了"悲剧性"的人本体探索功能,从整体上弱化了20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反思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1.
"知识至上"的传统备课范式已不适应新时代发展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要实现备课思维范式的变革,需以转变教师知识观为引擎,以课程观、教学观和师生观的联变互通为驱动,进而形成新的教育观,构建以"人的需求和发展至上"的新型备课范式。要变"独舞"为"与生共舞",须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沉浸式备课方式。实践研究表明:学生对沉浸式备课方式认可度很高,从多个方面表达了新备课范式下的课堂教学对其学习产生正向影响。变革备课思维范式必将给教师带来"阵痛",但固守旧的备课方式课堂教学的改革将难以取得实质进展。  相似文献   

12.
一篇讨论教育研究范式的文章对当代教育研究的三种主流范式(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理论)作了深入分析,指出其面临的两大危机:研究无法系统指导实践改进、缺少中国本土文化贡献.进而,该文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视角提出一种指向实践改进、打破学科壁垒的"系统范式",包括驻校研究模式、学术-实践共同体、综合研究方法、系统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CNKI数据库中的期刊文献统计分析发现,我国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伴随着"科学的春天"而蓬勃兴起,30年来历经了四个发展阶段:方法论研究的范式形成与广泛普及(1978—1991年),不同范式的激烈竞争(1992—1997年),基本范式向多学科拓展(1998—2002年),技术方法论研究的崛起(2003—2010年)。运用知识图谱方法对CSSCI数据库中的主题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显示出近10多年来我国科学技术方法论领域的研究前沿及其知识基础(1998—2010年)。  相似文献   

14.
教材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具有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独特的媒介性.这种媒介性具有多元性与嵌套性、时代性与国别性、二重性与多模性的特点,是支撑"教材学"走向学科的重要的观念范式.基于媒介性的"教材学",在知识生产、学科结构、研究队伍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样态.未来推动"教材学"的学科建设,应实现从"用教材研究"到"对教材...  相似文献   

15.
复杂性科学被有些学者认为是"21世纪的科学",由此也兴起了一种新的科学范式:复杂性范式.复杂性范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都与传统科学范式相区别,并在许多领域逐渐取代传统科学范式,从而引起了世界观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当前的学校德育改革,应该是范式性的而不是程序性的,是系统性的而不是单一性的。走出德育还原论的困境,以整体主义指导整体德育应成为一种新的德育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整体德育既是一种观念范式,也是一种实践范式:一要目标重设,将培养"整体的人"作为德育目标;二要内容重整,生成"整体教育";三要课程重构,形成"整体课程";四要主体重建,培养"整体教师"。整体德育作为一种复杂性、系统性、非线性的德育范式,为未来德育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和可能。  相似文献   

17.
"空间转向"是20世纪后半叶知识和政治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事件之一。对空间问题的阐述在某种程度上也已经成为众多社会学科探索前卫理论的重要标志。但相比其他社会学科,比较教育对"空间转向"的回应还很迟缓。比较教育研究所秉持的仍然是一种传统的空间观念,即将空间简化为地理空间,将地理空间简化为静止的、固定的容器,将容器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分析单位。这种空间观念下的研究范式是一种静态的研究范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下全球流动和全球关联的社会现实。实现比较教育研究的"空间转向",应让空间关系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核心议题,让空间绘图/绘制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让追求空间正义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8.
本土研究范式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对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应用于本土研究时的边缘化、独断主义、伦理缺失和知识等级标准的不满和"否思"。本土研究范式反映了本土人民应用本土知识促进社会发展的要求,其要义是:坚持整体逻辑,要求以关系和关系责任消解西方式严格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之间的鸿沟;要求将知识生产置于本土观念中,知识能够扎根于本土并切实地服务于本土发展;要求将伦理和道德置于研究过程,而不是事后的关怀;旨在发展一种独立的研究范式,进而基于这种范式参与到与西方科学研究范式平等的"研究"话语中,转变西方式研究传统的独断倾向。  相似文献   

19.
成人教育研究,一般区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大领域.二者以问题的关注层面为分野:前者面向学术问题,旨在探求成人教育之"公理",构建一个规范的知识体系;后者面向操作问题,谋求解决实践问题的合理方案,形成一个有效的经验体系.理论与实践本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双翅,但在现实的成人教育研究中,似乎存在着某些摩擦和隔阂,甚至是分歧和对立.因而,审视成人教育的理论误区,澄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助于确立起一种新的关系范式: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20.
范式作为一种特定社会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公认的价值和接受的总和,反映在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中是"治事"、"安身"的追求。"治事"、"安身"的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范式,是在古代早期知识生产过程中实用技术知识与思想知识分离及其思想对技术知识的统领下,社会分工与职业分化中形成的,是在自在性教育制度中发展和通过强制性教育制度不断强化的。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范式在古代职官教育、职医教育、艺徒制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中,体现为"治事、成物"、"试验候症"、"以技安身"、"人为物本"等思想与实验观测、取象比类、问难论辩、观察模仿、示范推广等方法相结合,通过实学思想总结,使"中体西用"成为近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内部文化力量,对近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