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空的世界     
绝大多数人认为真空是空荡荡的、没有空气的空间。实际上,科学告诉我们,无论在宇宙空间还是微观世界,不可能存在“完全的真空”。为了能够计量真空度,通常我们用气压来表示其大小。按定义,1个气压是指每立方厘米约有10^19个分子,即骰子大小的空间有1兆个的1000万倍这样惊人数字的分子到处飞舞。随着从地表走向高空,气压逐步下降,更接近真空。  相似文献   

2.
在从前的小学课本和故事书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这故事叙述一隻渴极了的乌鸦,找到一隻细劲的瓶,瓶里盛着不多的水,这乌鸦没有办法把它的喙伸进去而达到水面。但是这隻乌鸦很聪明,它想出一个好方法,终於把困难克服了。它啣到许多小石子,一块一块投到瓶里,结果瓶里的水面升高到瓶口;这乌鸦就喝了一个畅快。我们虽然不一定相信果真会有这样的聪明的乌鸦,但是这故事却引起我们来研究一个有关几何学的有趣问题:“如果瓶里的水太少,这乌鸦能不能喝到水呢?假定水太少就喝不到,那末至少要有多少水,才能喝得到呢?”要研究这一个问题,必须假定这水瓶和石子的形状。为了简单一些,我们假定水瓶是一个立方体,许多小石子都成相等的球形。又为了计算便利,再用  相似文献   

3.
瓶中水喷射     
正将吸管插入瓶中,我们不用嘴吸吸管而是用嘴吹,就能让瓶里的水喷射出去,你相信吗?实验工具一个可乐瓶、一支吸管、一把小刀实验过程1.用小刀在吸管的1/3处切一个口子,但不能将吸管全部切断,必须保证口子左右两边的吸管相连接,再将吸管折成90°。2.在可乐瓶里装入大半瓶水。把吸管长  相似文献   

4.
乌鸦吃羊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这篇小学课本中我们耳熟能详的课文《乌鸦喝水》之所以让我们印象深刻.是因为在瓶口很小、水又不多的情况下,乌鸦竟想出了向瓶中投石子的办法,最终美美地喝到了水。  相似文献   

5.
白炽灯     
到们平常说的电灯,在科学上叫做白炽灯。白炽灯的主要构造是:在一个不大的抽去空气的玻璃泡里,焊进两根直通电源的金属线(引入线),两根引入线的头尖中间连接着一根灯丝。白炽灯是俄罗斯工程师罗德金在一八七四年发明的。白炽灯泡发展上的三个阶段是:(1)碳丝灯泡(灯丝用碳丝来做,灯泡里是真空);(2)钨丝真空灯泡(灯丝用钨丝来做,灯泡里是真空);(3)钨丝充气灯泡(灯丝仍是用钨丝来做,但灯泡里抽去空气後,又装入氩、氮等惰性气体)。现在流行的是钨丝充气灯泡。电流通过导体,就会使导体发热。楞次—焦耳定律告诉我们,电流通过一段导体放出的热量,与通过的时间、导体的电阻  相似文献   

6.
<正>小乌鸦被毒死了通过嘴把石子投进瓶子而成功喝到水的老乌鸦回到森林,向大家谈起自己洋洋得意的"喝水技术"。一只小乌鸦不屑地说:"水无处不在,地球是个‘水球',干嘛非喝那半瓶水,不会喝其他地方的水吗?"老乌鸦说:"地球上水虽然多,但现在能喝的水却不多呀!"小乌鸦根本不愿意听老乌鸦哕嗦,拍拍翅膀说:"我也要去远行,走了!"  相似文献   

7.
你知道吗     
正为何瓶里的水不能一下子倒出来瓶子里的水不能一下子倒出来,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知道,把水倒进瓶子里的时候,瓶子中的空气都被赶出来了。把瓶子倒过来,瓶子里的水受不到来自上面的空气压力,而在瓶子口外部又有大气压托着。在水向外流的时候,外部的空气就一点一点地往瓶子里钻,而水也只能一点一点地往外流,在流出来的时候,还会发出"嗵嗵…"的声音。从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各地的小学教材都有一个乌鸦喝水的故事,说的是:一只口渴的乌鸦看到窄口瓶内有半瓶水,但其喙够不着水,于是想办法衔来一颗颗小石子投入瓶中,使水面升高,从而喝到了水。这个故事告诉学生,遇到困难要积极想办法才能让问题迎刃而解。但是,现在有人做了科学试验,证明这故事可能是假的!因为乌鸦口衔石子填到瓶子里未必就会让水涨起来。用科学实验来还伪求真,这种做法当然值得肯定,因为这体现的是怀疑和求真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1654年,科学家葛利克做过一个有名的“马拉铜球”的实验,以表明我们周围并非什么也没有,而是充满空气:空气对物体施加压力,以至于16匹马都得十分费力才能把抽空气体的铜球拉开。人们把类似铜球内经抽气后的空间,叫做“真空”。  相似文献   

10.
1654年,科学家葛利克做过一个有名的“马拉铜球”的实验,以表明我们周围并非什么也没有,而是充满空气:空气对物体施加压力,以至于16匹马都得十分费力才能把抽空气体的铜球拉开。人们把类似铜球内经抽气后的空间,叫做“真空”。  相似文献   

11.
迅猛的“空气墙” 8月,钱塘江口潮水奔腾,巨浪滚滚,好似一道劈头压来的“水墙”。空气也有类似的情况。炸药爆炸,瞬间化为一团气体,以极大的压力向四周膨服开来,迅猛异常,以致附近的空气分子来不及退避,被挤成一道压缩空气“墙”。这道无形的墙,以超声速向四外推进,就是我们要讲的激波。  相似文献   

12.
“打雷的时候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当然是先看到闪电,因为光比声音跑得快。”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们,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而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0万千米/秒,两者的速度相差很大。声音有可能跑得比光还快吗?近几年来科学家的实验告诉我们:能!声音比光跑得快美国密西西比大学的物理学家在实验室中让声波跑得比光还快。在实验中,科学家让声波穿过一个小空间,小空间中有8毫升的水,水中有40万个微小的塑料珠。塑料珠的直径大约是0.1毫米,这些塑料珠的总体积加在一起,大约占了水、珠混合液体积的5%左右。在这种特殊的介…  相似文献   

13.
金钥匙     
水面会有什么变化一个大盆里放些水,水上浮着一个袋着石子的小盆,如果把水盆里的石子放到水里,那么大盆里的水面会怎么变化?  相似文献   

14.
你翻我译     
大气压是空气粒子(空气分子)的重量作用在你身上的力,虽然空气分子看不见,但它们仍然有重量,并且占据着空间。由于空气分子之间有很多间隙,所以空气被压缩时体积会变得更小。  相似文献   

15.
崔皓  朱文豪  马玉鸿 《科技风》2014,(17):79-79
为了解决宝钢电厂3号机组石子煤真空系统经常发生管路堵塞问题,我们将该系统的工作流程进行改进,从而解决了由于管路中前一台磨煤机剩余石子煤未排空而造成的堵塞问题,提高了石子煤系统正常运行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为甚么水珠是圆的?为甚么有些物体易于沾水,而另一些物体则不易?为甚么比水重的小物体也能够浮在水面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完全相同,只是由于表面张力——也就是由于液体表面所具有的一种类乎绷紧了的橡皮膜似的作用。在与空气接触的水的表面,水的分子所受到的各方面的吸力,水内各分子的比水外空气分子的为大;所以,水的表面各个分子,便联合形成了一种类乎绷紧的橡皮膜的作用。像刀片或细针之类,只要小心翼翼地轻轻的搁在这项“橡皮膜”以上,使这项“橡皮膜”不被刺破,则即可以浮  相似文献   

17.
眼泪不仅仅能表达我们的情绪,它还覆盖和湿润我们的眼睛,阻止灰尘和微生物的侵入。最近科学家还发现,眼泪除了含盐之外,还含有其它成分。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发现,泪水的表面有一层两个分子厚的膜,类似细胞膜,有点像肥皂泡的表面。眼泪膜是由许多生物分子组成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类脂分子,具有亲水(能溶于水)的“头部”和憎水(不能溶于水)的“尾部”;其他成分是完全憎水的脂肪类物质,易溶于油类中。科学家用能够放出荧光的放射性类脂分子来显示类脂在泪水表面的分布状态。他们发现,类脂分子总喜欢将头部钻入水中,把尾部留在空气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信息》2003,(23):28-28
东京瓦斯和TECH JAM日前成功开发出了检查装入PET瓶等密封容器中液体的可燃物检测装置“SFLD—201”。  相似文献   

19.
2000多年前,古希腊有位叫菲伦的人,在一个“n”形玻璃管里装了一半水,将。I、”形管的一端用铅球密封,另一端用玻璃球密封,使“n”形管中的空气不能选出。将铅球加热、冷却,”‘11”形管中的水就会后退、前进。然而,菲伦的这种实验,在当时人们只是当成玩具,直至1700年后才加以研究利用,从而导致了温度计的发明。16世纪末,德国人修贝塔曾提出一个设想,在一个带细长管的坦璃瓶中装一点水并加以密封,把玻璃瓶倒转,让水流到细长管里。这样,天热时长营里的水就会升高到玻璃瓶中,天冷时又会回到细长管里。修贝塔说:“这个小小的…  相似文献   

20.
真空真是“空” 的吗?由于科学家们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战斗在科学技术前沿,现代科学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着。你在课堂上所学的许多科学概念,有的可能已经过时了。不信!那我们就谈谈“真空” 这个概念吧。一个夏日炎炎的中午,你十分口渴,买了一瓶饮料,一口气就将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