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顺应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交际者在某种程度意识下根据语境而做出语言选择的动态顺应过程。该理论对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翻译中译文的选择也是一个动态顺应的过程。作者以顺应理论为基础,从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两个层面探讨翻译中的顺应问题。  相似文献   

2.
语言顺应论是一个极富解释力和适应性的理论,它对翻译理论研究有很强的借鉴作用。顺应论认为顺应性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翻译是一个根据语境不断进行顺应性选择的动态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对译语语境以及译文的语言结构的顺应。本文主要从语用学视角探讨了语境顺应对电影《英雄》字幕翻译的影响,指出了语境动态顺应在字幕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蒋卓颖 《海外英语》2012,(18):151-153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对语言做出动态的选择的过程。翻译本身也是一种选择的艺术。从语境顺应的视角出发,翻译可以看成是一种动态的语境顺应的过程。该文意在探讨语境顺应论对翻译的阐释力并试图在此理论上建构能解释翻译现象并能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结构客体顺应、语境关系顺应以及动态顺应对翻译的解释力。因此,翻译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一种动态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张云霞 《学周刊C版》2010,(2):181-181
顺应论认为顺应性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翻译是一个根据语境不断进行顺应性选择的动态过程.译者在翻译中必须考虑对译语语境。本文主要探讨了语境顺应对《英雄》字幕翻译的影响,指出语境动态顺应在电影字暮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具有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特性.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原作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根据语境作出动态顺应,从而构建译文的审美意象.本文在阐述了顺应理论及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顺应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顺应过程,着重突出了语言顺应性所涉及的两个方面,即语境关系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  相似文献   

7.
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解释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ef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对源语和目标语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因此,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婷玉 《考试周刊》2010,(44):23-24
本文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基础,具体分析了翻译时要怎样进行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顺应。译者应根据不同的语境作出动态的顺应.以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从而将原文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达给译文读者。本文旨在对翻译的语境顺应理论进行新而全面的阐述.力图使其更加全面、客观和实用.从而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9.
刘璐 《英语广场》2023,(7):101-104
顺应论强调特定语境中的话语生成与理解。话语生成过程涉及社会认知、文化心理等多维度顺应,这为阐释翻译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认知过程,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选择顺应译入语语境以及译文读者认知心理的语码过程。在顺应理论视域下,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解析翻译动态选择,培养学生的顺应译文语境文化意识,对学生产出有效译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分析了语用文化如何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顺应语境融合下的语言结构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认为只有动态地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避免翻译中出现文化信息传递障碍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11.
李运兴教授借鉴Jef Verschueren的语境顺应论,在"论翻译语境"一文中提出了"语境视野"这一新的翻译语境模式。翻译交际过程中,译者角色双重性决定了在交际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交际对象对译者所面临的和所需推知的语境视野会有所差别。对语境视野模式做进一步切分和探索,可以推出翻译交际理解阶段和翻译交际表达阶段的语境顺应模式,语境顺应模式能够清晰地凸显翻译交际不同阶段译者的不同语境视野。  相似文献   

12.
维什尔伦的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即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顺应交际的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通过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四个方面来研究翻译,可发现顺应论对翻译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将顺应论应用于翻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使翻译研究迈向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指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基于内部或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选择的目的是为了顺应交际的需要。从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四个方面来研究翻译,可发现顺应论对翻译有着相当重要的阐释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语用的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翻译界的关注。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ehueren在他的新著《语用学新解》(1999)一书中提出了“语言顺应论”,以全新的视角理解和诠释语用学。随着顺应论的提出,它逐渐被学者们借鉴到翻译研究中。顺应论具有四个特征: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及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然而,在翻译实践中顺应是有限度的,顺应只是翻译中的一种现象,忠实才是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语境顺应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英语电影片名汉译中的语境顺应,即语言语境顺应和交际语境顺应,从而揭示了语境顺应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巨大解释力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交际中英语中的人称指示语为对象,以语境顺应性为理论基础,重点探讨了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选择与语境变化的顺应性关系,并通过例证分析表明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选择体现说话人所处的语境特征及其情感倾向、认识倾向及人际关系的亲疏,它可凸显语境顺应性在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的选择过程中的人际关系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用语用学理论解释翻译现象。运用语言顺应理论解释口译过程中的译语如何顺应语境因素 ,顺应原语的语言结构成份 ,顺应口译的动态过程 ,使译语连贯、得体地再现原语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18.
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提出动态的语境观,认为语言选择是语言使用者有意识地不断调整语言、顺应语境的过程.顺应论的语境顺应现很好地解释了外事口译语境动态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指导口译员理解外事语境对译语词义选择及语言结构选择的制约,并能发挥能动性,灵活地选择译语,获得最佳的译语质量和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