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在于推动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优化,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服务、为专业服务的重要功能,改变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困境.要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必须进一步强化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课程意识,优化课程体系,落实教学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2.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类,前者是各专业均需开设的课程。对于专业课改革,教育管理者目标明确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然而,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共基础课如何进行改革,公共基础课教师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尚未形成一致意见。本文从公共基础课服务专业课的视角,试图探索公共基础课的改革方法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人才培养模式最终要通过课程体系来体现。现行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按照“逆推法”制定的,即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先确定出专业课组,并辅之以必要的专业性实践环节,然后确定支持专业课学习所必需的技术基础课组,接着根据技术基础课的需要,确定高等数、理、化类课程,再加上英语、政治和思想教育、体育等课程构成公共基础课。这样制定出来的课程体系,实际上体现的是“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总学时愈来愈多,课程愈学愈深,知识面愈来愈窄,专业口径愈来愈小,实践环节愈来愈少,学生的综合素质愈来愈低,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愈来愈差,知识…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按课程内容的性质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从目前各高校总体情况来看,本科院校课程的比例大致为:公共基础课35%~42%,专业基础课41%~45%,专业课17%~20%,其中专业基础课占据了整个课程体系最大的比重.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的优劣将成为影响高校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专业课的理论基础,并对后继专业课起着理论引导作用,可以说是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纽带.然而研究发现这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普遍不如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高.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各类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情况,提出建专业基础课大平台、专业技术课小模块、实验实训项目工单化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同时在改革中加强教学文体和教材的编写,注重专业课教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文类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类公共基础课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为培养"文化素养和专业"的职业人,要求公共基础课加强与专业课的衔接,注重知识的学用结合,需要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模式的探寻、实践平台的搭建、师资队伍的组建和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开展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上打破传统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链式结构”教学模块,构建了“平台+模块”式多元化的课程性质和内容结构;充分考虑校企共建联合培养的模式,培养新型双师型导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地质学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科学结构应以培养具有地球系统科学多元知识结构人才为出发点.地质学专业有关地学的课程体系可采用树型模式.即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由树根、树干和树冠构成."树根"由宽厚扎实的理工科公共文化基础课构成,体现文化"通识"教育;"树干"由坚实的专业基础课构成,体现专业通识教育;"树冠"由专业课构成,体现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构架的多元知识结构.建议第四学年的课堂教学推行"研修式教学"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9.
公共基础课是高师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公共基础课重要内容的人文课程其地位和作用是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高师音教改革要高扬人文精神,必须对现行的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重构,增加人文课程门类,加大比例,是改变当前高师音教专业学生人文基础薄弱,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0.
王勇华 《教育与职业》2006,(32):122-123
公共基础课是高师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其重要内容的人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是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高师音教改革要高扬人文精神,必须对现行的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重构,增加人文课程门类和比例,这是改变当前高师音教专业学生人文语基础薄弱、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1.理论课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1)理论课课程体系的优化调整原有教学计划中基础课程所占比重过大,工程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少,而且环境工程专业的某些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环境微生物学等没有列入教学计划。为了能使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具有更高的素质,更能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原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对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在2001年,主要针对2000年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两门主干专业课: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将“水污染…  相似文献   

12.
公共基础课是高师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公共基础课重要内容的人文课程其地位和作用是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高师音教改革要高扬人文精神,必须对现行的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重构,增加人文课程门类,加大比例,是改变当前高师音教专业学生人文基础薄弱,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谷科 《科教导刊》2020,(2):38-39
在学科大类的培养体系下,如何对各个专业的公共课程、公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从顶层进行规划,建立联系和区分,改革计算机专业大类人才的基础教育课程培养体系,加强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发展兴趣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教改课题。本文以新时代教育方针下的要求作为指导方向,根据现有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探讨和改进省属重点高校计算机专业大类人才培养方案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内容和目标,主要包括新时代教育方针下省属重点高校计算机专业大类人才基础课程培养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的具体措施、体系改革的实效性分析等。  相似文献   

14.
指出轻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不利的,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了公共基础课对专业课的支撑作用,为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工学结合”模式下数学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连英 《教育探索》2008,(12):42-43
如何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一轮数学教学改革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课程体系构建的启示,构建我国“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数学课程改革体系,应夯实公共基础课的“必需”内容,完善专业基础课的“服务”功能,充实数学实验的“应用”内容。课程改革的实现应基于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教师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16.
高职专业基础课程能力点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高职课程体系中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不同定位,专业基础课在注重知识点教学的同时,应在教学内容中体现能力培养这一主线,以便实现与专业课教学的无缝衔接。因此,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能力点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应贯穿到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中,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成一体,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制定合理教学计划,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以《建筑电气技术》为例,,从课程定位、内容设计、教学实施等3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改进课程设计及实施,主要体现在从学科体系改变为工作任务体系,在教学中重视工程规范,讲解科技发展史,在教学细节上切实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以外的其它能力和素质,对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教学改革均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实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除了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环节进行相应的改革,并加大教学实习实验课程的比例外,还要强调能力培养,加强实训教学及其基地建设,不断提高高职教学质量。作为全省唯一的一所财经类高等职业学校,我校把改革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对提高高职实训课质量进行了具体的实践。第一,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创建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体系。此课程体系改变了原中等专业教学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形成了由模块化课程组成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板块  相似文献   

20.
高等师范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中学教师,如何培养和造就适应对世纪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需要,适应中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需要的跨世纪中等学校师资已经成为高师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从我国现行高师化学教育专科课程体系来看,虽然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有了一定的改善,例如,普遍压缩专业课时,增设文化科学知识基础课,加强教师基本技能圳练,并辅以各类系列讲座。但就其专业课的基本框架和大的体系而言,依然是沿袭前苏联的全国一贯制体系,专业主干课的设g、划分与内容顺序与本科基本相同,呈“压缩式本科”。专业课许多内容陈旧繁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