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后殖民翻译理论,对印第安族裔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长篇小说《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进行解读,我们看到,虽然白人文化的翻译试图把印第安文化变为附属文化,但作者进行了积极而有意义的反抗,使得印第安文化也能从主流语言中进行逆向翻译,发出边缘文化的响应,从而构建了新时代的印第安人形象。  相似文献   

2.
格兰西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本土裔女作家,其创作的《舞伴》展现了白人殖民霸权行为以及印第安人对此的文化反抗策略。本文借助后殖民理论,分析该作品中白人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土地占领和文化摧毁,以及印第安人的反抗策略。  相似文献   

3.
詹姆斯·韦尔奇是较早关注到印第安原住民生存状况的美国本土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其代表作《愚弄鸦族》描述了皮库尼部落的兴衰与部落族人个人成长命运之间的关系,小说里的三个年轻人在经历家园崩塌、部落颓败、印第安神话解体后,渴望在白人文化宰制下的社会中找寻真正的自我。通过寻“我”之旅,人物的流浪与归家结局表明了白人的殖民掠夺摧毁了印第安人赖以生存的部落共同体传统,暗含印第安文化在美国白人文化的同化下注定走向衰败的结局。从小说里的三个典型人物入手,探寻在两种文化夹缝中生存的年轻人是选择继续坚守先辈的遗念——传承印第安传统文化、延续皮库尼部落的荣光,还是选择离家——追寻白人文化来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4.
杰拉德在《自由的恶作剧者》中以本土印第安文化中特有的恶作剧者这一形象贯穿全文。从后殖民角度看,白人文化和民族优越感导致了与边缘文化的殖民对话的不平等。通过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杂糅理论来分析,文中的恶作剧者分别进行语言表达方式的杂糅,宗教杂糅和文化传统杂糅,建立"杂糅身份",使印第安文化传统的继续保存和优化,完成对印第安民族的救赎。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深受主流社会影响的当代印第安人困顿混乱的生活状态。远离印第安民族传统,没有参加传统典仪活动,尼科特和琼无法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沦为白人社会的文化边缘人。印第安典仪活动是印第安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当代印第安人有着重要意义,是他们在白人社会生存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6.
文化视角下看北美印第安社会禁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立佳 《衡水学院学报》2009,11(5):77-79,82
北美殖民早期印第安人与白人贸易中,酒类贸易占有很大比重。酒类贸易的发展在印第安人社会内部引起巨大的酒害。面对严重的酒害,印第安人民间和官方采取一系列禁酒的措施,并取得一些成绩。白人对此态度模糊,一切皆以自身利益为准。通过对印第安人禁酒措施和结果的探究,从印第安人自己的文化角度考察近代以来西方基督教文化与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撞击及近代殖民主义的罪恶。  相似文献   

7.
在小说《权力》中,当代印第安作家霍根将殖民话语的颠覆与印第安话语的重建通过阿玛的故事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后殖民的反话语策略讲述了阿玛对白人基督教文化的抵抗,另一方面则表现了印第安土著部落对自身话语权的重建,试图书写被殖民话语歪曲、抹杀的印第安文化,寻找印第安身份,恢复印第安民族应当拥有的地位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运用新历史主义自我形塑、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等理论,可知印第安作家詹姆斯·韦尔奇的小说《印第安律师》中主人公西尔维斯特在的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中被认同和归属的需要、印第安文化的缺失以及白人主流的塑造等因素对其的影响,深刻剖析文本中含纳的白人至上社会背景和印第安生存困境并探讨主人公以反客为主的方式摆脱这种困境的勇敢尝试。  相似文献   

9.
"印第安女苦役"形象作为近代西方文化与印第安文化相互碰撞的产物,成为欧洲启蒙思想家论述美洲退化问题的主要论据。而美国政治思想家托马斯·杰斐逊则认为印第安人与欧洲人在体质和心智方面并不存在差异,性别压迫的现象广泛存在于野蛮社会之中,强调唯有在文明社会,所有社会成员的权益才能获得真正的保障。在此基础上,杰斐逊构建起印第安社会野蛮的言论,积极推行印第安人"开化"政策。在19世纪以来美国白人与印第安人矛盾不断激化,以及印第安社会对同化政策持续抵制的特殊历史语境之下,美国白人开始广泛渲染印第安人在体质和心智方面的先天缺陷,将其比作不可救药的低劣种族。至此,杰斐逊基于人类种族间体质和心智平等而构建出的印第安社会野蛮的言论,演化为印第安人体质和心智具有先天缺陷的印第安人种族低劣论,成为白人屠杀和掠夺印第安人的法理基础,对近代美国社会中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群体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夏晶 《海外英语》2012,(17):199-201
美国印第安人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却在欧洲外来移民的强势冲击下渐渐迷失自己。在白人世界主流文化下的生存困境促使印第安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因此踏上了一条找寻本土身份的"归家路"。该文通过解读美国本土裔作家露易丝·厄德里奇的代表作《爱药》阐述了土地,过去,社区代表的"家"对于印第安人的意义,并分析了《爱药》中三代印第安人艰难的"归家路"。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是以“意欲”为本源来构建其文化哲学体系的。他所阐述的“文化三路向”说和“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 ,试图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比较中国、印度和西方三大文化体系的异同问题 ,以期指明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判教在马一浮的理论体系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是马一浮文化哲学的建构方法和思维手段,其判教的实质是从文化现象中提取出一种文化观念,即他所谓的六艺,其目的在于肯定和论证这一核心观念;另一方面,据六艺判教展示了马一浮的文化史观,表明了他对以往文化成果的宏观考察和价值抉择。马一浮通过对隋唐佛学判教风规的创造性转换,依据六艺之道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西文化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全面的清理,考察了以往的文化成果,在判儒家文化、判儒释道三教、判中西文化的过程中,以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判教重新对中西文化作了梳理和总结,从总体上构成了马一浮的文化判教活动。在现代新儒家中,马一浮的判教立足儒家,旁涉佛道,考察古今,规模宏大,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印第安作家莫马戴的代表作《黎明之屋》,在印第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出对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文章通过分析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和主人公的遭遇,探讨莫马戴在小说中表现出的生态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仲长统在其著作《昌言》中流露出了对上古周文化的推崇:以《周礼》为参照物观照东汉末年社会现状,在君王、太宰、井田、税收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又受《周易》的影响,形成了中和、发展、变化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这反映了周文化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也道出了中国古代士人对周文化的追慕之情。  相似文献   

15.
甘地的非暴力学说深刻体现了苦感文化的精神,苦感文化成为其理论源泉及实践动力.甘地正是深受印度传统苦感文化的影响和感染,在殖民主义强大的暴力机器镇压之下,却能安详地坐在纺车前,深思印度的前途和出路.无论是在甘地的衣着、生活上,还是在他的非暴力主义学说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都秉承着印度苦感文化的精神,也对印度苦感文化和印度的独立作出了贡献.因此,他不但是苦感文化的集大成者,将苦感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而且也被尊为印度的国父.  相似文献   

16.
论叔本华“意志”范畴的内涵及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志”范畴是贯穿叔本华整个哲学体系的主线。他以此为核心,一方面延续和深化了古典哲学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使其哲学与整个西方哲学认识之流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同时,他解答这些问题的角度又有所不同,突显出了非理性主义的色彩,也正是这一角度的差异,使西方哲学的流向发生了部分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叔本华是现代欧洲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开创。另一方面。他扣住自己时代发展的脉搏。力图从自己的理论立场来解释和回答当时共同面临的课题。这种解释和回答中所包含的合理之处是值得我们吸取和思考的,也具有研究和分析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和谐理念。其中,作为明代儒学发展最高峰的阳明心学,其思想主张对推动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对此,我们应坚持古为今用的基本原则,充分挖掘其思想内涵中的当代价值,让古老的阳明心学在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孔子以其独特的、新颖的方式艰辛地传播他的思想,为中国古代文化和知识的传播做出了辉煌的贡献。他以“述而不作”为代表的传播表述方式,使中国文化有了一个永不会被遏制的思维源泉,给中国文化以巨大的活力。正是由于孔子和他弟子的传播思想和传播活动,才使得儒家思想得以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虽经天灾人祸,朝代更迭,仍深刻地影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心理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之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成为他们心灵中永远的家园。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了孔子通过游说、编纂史籍、兴办私学等方面传播思想、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中国、印度、日本文化在 2 0世纪复兴成就的描述 ,证明亚洲的崛起是 2 0世纪国际政治史、世界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显示了古老东方文化在回应西方文化挑战时实现创造性演变的力量 ,也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现实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