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房桂莲 《辅导员》2014,(4):57-57
随着对语文学科特性认识的深入和准确把握,每个教师或许都有认识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上出语文味。笔者认为,想要语文教学“出味”,应少不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更少不了对听、说、读、写、问的训练。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中,教师需采用多种有效方法,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体现"语文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1.识字教学富于趣味。学生识字写字,就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但是工具是被人所使用的,使用工具的人就有一个情感态度的问题:而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我们的汉字,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识字写字方面,同样应体现语文的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可以利用象形字的直观性作形象的描绘,  相似文献   

4.
莫义英 《广西教育》2009,(22):56-56
唐柳燕的语文课生动活泼,充满人文味和语文味,始终孕育着师生互动、思维活跃、“双基”落实和情感交融的教学情境。这样的课堂,是她对“语文”这一学科概念的深切体会,是对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最好注解。“双基”落实,彰显了语文的“工具性”,“情感交融”则是对语文“人文性”的最好演绎。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提升语言建构和应用的核心素养。通过改写诗词、扩写歌词和续写小说等方法,都能让学生激发写作兴趣,进而更自主地展开读写活动,提升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语文味"既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更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要想上出语文味,教师先要走进课文,在课文中尽情地领悟语文味,再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将"读""品"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人物独特的个性和美好的情操及作者深邃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通过近几年听课发现,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过分追求教学环节的齐全,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一节课下来,每个环节都停留在浅层次上,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不少的语文  相似文献   

8.
<正>"空白"原是绘画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图画雕绘满纸,未必尽善尽美,倘若适当留下空白,反而会收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入选的课文虽然精炼,但也包含着许多的"不确定"与"空缺",需要师生在解读课文时赋予自己的理解、想象与思考,这就是语文教学中所谓的填补"空白"。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空白"很多,有的  相似文献   

9.
"情"——是对文本的理解与表达,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体现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等活动都是建立在"情感"的激发与感悟之上的。可以说,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课堂上必然情浓似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情感"的激发,教师还要注重"情感"的感悟,帮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感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感悟中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先生的“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的教诲,启示我们要用好、用活语文课本,引领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里游目骋怀。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大语文天地中去探索,去收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个“活”的语文课堂,可以适度地拓展延伸,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深处。  相似文献   

11.
正《金蝉脱壳》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观察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现了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神奇有趣。文中第四自然段描写蝉儿脱壳的过程非常具体生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笔者曾两次教学,这两次教学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理念,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课堂在享受声像和多媒体等便利时,也渐渐步入了虚化的境地。它们主要表现为过多地追求形式上的生动,片面地追求表面上的效果,使得语文课堂出现了许多非语文的东西。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饱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只有通过朗读,我们才能品味出语言文字的精妙,才能够通过语言文字去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文章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3.
人文性是语文课的根本属性。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容丰富而深厚,是挖掘不尽的宝藏。语文的形式是语言文字,是表达技巧,而内容则是生活、是事物、是思想、是精神,因此,语文课程的实施必须“浅入深出”。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堂是一个丰富的综合体。"语文味",作为学生们要去感知内化的"抽象主体",必须凭借一定的媒介——借助教师的引导,从字词入手,品词赏句,读写结合,借力学生脑,手,口的力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实现学生的阅读成长,真正让"语文味"深入课堂,融入师生的骨髓。  相似文献   

15.
正有幸读到特级教师王崧舟先生的《好课三味》,对他的关于"有语文味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深有同感。语文承载的是语言文化,我们要教的就是这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味。一篇文章要教出语文味,学生学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初中语文课堂完全可以借鉴王崧舟先生的见解,从"读味""品味""写味"三方面下功夫。下面,笔者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走好这三步。一、读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我国古代的教育方式以读为主,可以是单纯的朗诵,让学生  相似文献   

16.
偶阅到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沉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细细揣摩,韵味十足。嚼之,眼前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解开我从教13年来的最大困惑: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总觉语文课越上越难上,越上越不会上了。课上抓了朗读训练,却涉嫌不重视语言文字训练;抓重点词语品读理解,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课堂在享受声像和多媒体等便利时,也渐渐步入了“虚化”的境地。它们主要表现为过多地追求形式上的生动,片面地追求表面上的效果,使得语文课堂出现了许多“非语文”的东西。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童都饱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只有通过朗读,我们才能品味出语言文字的精妙。才能够通过语言文字去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文童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堂不是舞台,但胜似舞台。语文课堂和其他的课堂相比,最大的特征是有味道的课堂。一节好的语文课,它声色味俱全。所以,一节好的语文课堂,应是声犹天籁,味如佳肴,色似春野。一节好的语文课,讲者醉,听者迷,其味纯正而又回味无穷。那么,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要让自己首先具有语文味,这样的语文老师,才会让睿智的语言充盈着温度的情感,沐浴着学生的心房。语文课上设计的教学环节要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让学生在听课中,感受着语文的博大、美丽。  相似文献   

19.
<正>于永正老师曾说:"‘煮书’就是让孩子仔仔细细地去诵读,去品味,直到把书读透。"借《推敲》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想让学生学会"煮书"的阅读方法,确立"煮书"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以课例《鸟的天堂》中的四个片段,阐述语文课堂中朗读的重要性,以读促思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读中感悟,关注学生读书感受;读思结合,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角色体验,激发学生阅读感悟;读写结合,将感悟倾注于笔端,使课堂充满"语文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