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0年至1922年,翟秋自作为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的特派记者,前往苏俄进行考察采访活动.已有不少同志对瞿秋白旅俄期间写就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两书进行了研究,但对于这段时期他发表在北京《晨报》上的大量旅俄通讯至今还没有人在报刊上公开作过专门介绍。这些通讯是瞿秋白反映苏俄见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瞿秋白的《晨报》通讯作一尝试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瞿秋白是我党早期的著名活动家和领导人之一,也是我党重要的理论家和宣传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参加创办或主编过《新社会》、《人道》、《新青年》、《前锋》、《向导》、《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共产》、《红色中华》等重要报刊。1920年秋到1922年底,他受聘为北京《晨报》驻俄特派记者,回国以后,又长期负责中央宣传工作。在领导报刊工作和具体的编辑业务屯,瞿秋白积累了丰富的报刊活动经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报刊思想体系。鉴于学界对瞿秋白的报刊理论疏于整理,故本文在梳理瞿秋白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其报刊编辑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广播电视的性质问题在新闻界一直存在争论。基本上是两种观点:有的同志维护党性原则,坚持报刊、广播、电视是党的喉舌的提法;有的同志维护人民性的原则,坚持报刊、广播、电视是人民的喉舌的观点。这两种观点各执一词,实际上都走了极端,都不能反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的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宣传家,大革命时期曾担任党中央机关报刊的主编。他凭借自身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丰富的革命报刊活动经历,为党的革命事业和新闻宣传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瞿秋白在大革命时期运用报刊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热情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理论,正确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为中国共产党打造了坚强的舆论阵地,积累了宝贵的报刊工作经验,同时也丰富充实了中国共产党的办报经验和新闻思想。  相似文献   

5.
瞿秋白从1919年开始一直奋斗在我党的新闻战线之上。他办报刊、当主编、做采访、写稿件、培养新闻人才,并于这些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丰富的新闻理念,为我党新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基于此,本文阐明了瞿秋白在"五四"时期、旅俄时期、五卅运动前后以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新闻活动,总结了其发挥报刊的宣传功能、倡导新闻工作的群众性、促进党报文风的通俗化等特征,旨在为更好研究瞿秋白的新闻业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郭鼎堂是郭沫若同志的别名,也是他使用较多,为大家所熟知的一个笔名。近几年来有的同志在报刊上撰文作了介绍与考释,为研究郭沫若的著作和活动提供了资料。但对于郭鼎堂这一笔名始用于何时,意见并不一致。如彭放同志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社会科学战线》第四期上撰写的《郭沫若的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人物,也是这一阶级阵营里最杰出的报刊政论家。这既表现在他为不少报纸、刊物以及通讯社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评论作品,也体现在他对报刊评论工作所发表的一系列科学的论述上。这些论述,尽管大都是片断的、有的甚至是零星的,但却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对于报刊评论工作实践的认识和体会,是极  相似文献   

8.
去年,在我国舆论界、理论界发生了一场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公开争论的时间,从这年的4月到9月达半年之久。这场争论该怎样概括?有的同志认为,这是“改革要不要问姓‘社’姓‘资’”的争论。我觉得这一概括不妥。因为被批评的报刊并没有提出“改革不要问姓‘社’姓‘资’”这样的主张;批评者硬说有的报刊有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虚设论敌。有的同志把它概括为“改革中要不要对每个问题都问姓  相似文献   

9.
新闻研究资料1980年第四辑,胡一声同志的《瞿秋白和中国革命报刊》一文中,我有几点怀疑,特提出来就教于胡一声同志及其他有研究的同志。一、胡文说,瞿秋白参加“五四”运动时,“与全体代表三十余人共同被捕。”我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大量的原始资料中查出,当时被捕的32人中,并没有俄文专修馆的学生。这32人是:北京大学20人,高等师范学校8人,工业学校2人,中国大学工人。《青岛潮》还详细开  相似文献   

10.
一般来说,文章被刊用,作者总是高兴的。然而,也有例外:文章发表了,作者却很不痛快!我最近就收到了这么几笔没头没脑的稿费:其一、不知汇款者为何家报刊;其二、不知自己的稿件发表在何年何月何日的报刊上。有的报刊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稿子一旦刊用,寄稿费的  相似文献   

11.
《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是瞿秋白同志早期的散文作品,写于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三年。这两本著作虽然到现在已有六十年左右了,但读来依然动人心弦,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教益。伟大的十月革命胜利震撼着世界。在我国首先热情歌颂“这新纪元的创造”的是李大钊同志,他在一九一八年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而最早真实而具体地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实况的是瞿秋白同志。一九二○年十月十六日,他作为晨报的特约记者离开北京,去俄国实地考察,“自中国  相似文献   

12.
困扰企业发展的三角债,舆论监督之声不绝于耳,问题也得到了初步解决。相形之下,另一种债务,一种存在于新闻界的“稿费债”,却不那么受重视。以笔者自身的“遭遇”为例,一年来在各种报刊发了大大小小的文章数十篇,有的报刊在文章刊出后不久,便在寄送样版报的同时,把稿费也及时汇来了,这当然令人高兴。然而,这种对作者负责任的报刊为数甚少,绝大多数都是作风疲塌,能拖就拖。时至今日,仍有十余家报刊用了我的稿子以后,稿费迟迟不  相似文献   

13.
一般来说,报刊上揭露批评性的文章容易引起读者兴趣,而正面宣传的文章,若缺乏可读性,很多人便不爱看。有的读者认为,正面宣传的一个致命弱点是脱离实际,不实在,不亲切,与读者离得远,八股味浓,这就不能不影响宣传效果。要提高宣传效益,就要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我想,文章的可读性是否可以这样表述:有益、有用、有味,有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文章的思想内容好,还要讲究写作技巧,娓娓道来,使读者有兴趣读完,能解决问题,有所收益。有的同志把可读性偏重理解甚至简单地理解为趣味性,而忽视应占首位的思想性、政治性,这是一种曲解,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把外壳当成了实质,降低了可读性的意义。古人把写文章看成“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精心经营,反复推敲,务求尽善尽美。我们报刊的文章,会影响到千百万人的思想状态和情绪,不注意思想性、政治性,不把它与可读性联系起来,是不行的。要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应力求做到:针对性强,  相似文献   

14.
每当我们打开报纸、刊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标题。一则好的标题,不光能表达文章、报道的内容,吸引读者注目,有的还能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把读者引进稿件内容特定的意境之中,浓化对读者的感染力。有的标题旗帜鲜明,读者一看便知报刊的立场、观点,有的标题含蓄,读者阅后会沉思良久。当然,也有的标题平淡无味,读者一看连文章、报道本身都不想再看……可见,制作标题在写稿中占有重要位置。 有些同志对标题不重视,总想依靠报刊编辑给自己的稿件制作一个好标题。这种想法虽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图书评论》编辑部并转朱正同志: 今年是瞿秋白诞辰90周年,在党中央的关怀下,《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计划出八卷,现已出版三卷,引起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重视和反响。贵刊1988年第2期刊载了朱正的文章,对《瞿秋白文  相似文献   

16.
晓言 《中国广播》2006,(9):78-78
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每年这期间媒体总要刊播一些文章,回忆当年北京开国大典的盛况,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讲话等。阅读往年的有关文章,笔者发现有些说法不准确,不符合历史事实。如,有的说“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有的则说“在最庄严的时刻,毛主席用响亮的声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些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错误,虽然在报刊上多次指正,但至今有人仍然不够注意,一错再错,很有必要再说一说。  相似文献   

17.
闻仲 《今传媒》2005,(7):58-59
据《人民日报》总编辑张研农同志撰文介绍,近些年来,不断有人给《人民日报》理论部打电话,了解“理论新秀”蒋金锵同志的来历。其中缘由,有的可能是崇敬蒋金锵同志深厚的理论学养,想近距离地向他讨教或共同磋商理论难题,有的或许是想约他为自己供职的报刊撰写文章等,但无论是何  相似文献   

18.
人们在对某些错误百出的文章或者胡编乱造的所谓作品议论之余,很自然地想到了刊登这些东西的报刊及其编辑。许多精神产品正是经过他们的手才同读者见面的。报刊对于广大的读者和作者,应当敞开大门,尽量密切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往来,在这中间不应当有什么障碍;但是对于要刊载的文章,却要有选择,有一定标准,并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上的。世界上写什么样文章的都有,问题是报刊不能什么都登,而要有所选择,编辑正是干这个工作的。为什么一些很不像样子的东西堂而皇之地被推上版面呢?想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可能是编  相似文献   

19.
瞿秋白同志从五四运动开始投身于革命活动起,就从事革命的报刊工作,编辑《新社会》旬刊;不久,受聘于北京《晨报》,作为它的特派记者赴苏俄;1923年初回国后,主编《新青年》(季刊);在五卅运动时,主编《热血日报》;在武汉时期,曾经为争取出版党的日报而进行过斗争。  相似文献   

20.
闻仲 《今传媒》2005,(7X):58-59
近些年来,不断有人给《人民日报》理论部打电话,了解“理论新秀”蒋金锵同志的来历。其中缘由,有的可能是崇敬蒋金锵同志深厚的理论学养,想近距离地向他讨教或共同磋商理论难题,有的或许是想约他为自己供职的报刊撰写文章等,但无论是何种情况,蒋金锵同志在理论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却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