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甲骨卜辞中的假借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假借以其记录语言的语音这一本质属性 ,贯穿了汉字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 ,尤其在汉字发展的早期阶段——甲骨卜辞中 ,假借字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文字记录语音的本质属性、文字符号自身的特点、语言对文字的要求以及“据义构形”的表意汉字的特性都决定了假借字在甲骨卜辞中大量运用的必然性。假借在甲骨卜辞中虽然没有构造出新字形 ,但记录了新词 ,是一种借形表词法。假借字的大规模运用解决了甲骨文字少词多的矛盾 ,弥补了象形表意汉字的不足 ,促使了新字的创造 ,并对汉字字义的变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虽为经典之作,但其中也不免有偏颇之处,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3.
边琮  姜大爽 《现代语文》2007,(9):116-117
朱珔(1769-1850),清末安徽泾县人,字玉存,号兰坡. <说文假借义证>(以下简称<义征>)书成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将谋付梓时朱氏病故.适值清末,由于兵荒战乱,本书的稿本被毁坏得残破不全,后由其后代摘取<经文广异>及其它说添补,但本书卷首的序文、凡例都己失去.本文通过分析本书大量的例证后,明确朱氏在义证假借时,共涉及到两方面,一方面是形义,另一方面是声韵,笔者在此分而述之.  相似文献   

4.
邢华 《现代语文》2008,(4):105-106
假借字是汉字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甲骨文中的假借字,前人的研究多是侧重全貌的字数、字频的统计.本文对动植物字假借的比例进行重新统计和对比,可以看出不同的意义层面上假借的使用情况是不同的,对假借字的总体描述应分层次,分类别来进行.  相似文献   

5.
初中阶段,文言文篇目逐级增多,难度逐渐加大。由于古今字词用法的差异,很多字词的含义在现代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通假字和假借字的用法,在许多学生心目中仍是一个容易混淆的知识肓点,甚至还有人误认为通假字和假借字是同一回事,都是“某字通(同)某字”。笔者在此结合初中教材中的古文知识,谈谈通假与假借现象。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甲骨卜辞中的假借字作穷尽性的测查 ,以揭示甲骨卜辞中假借字产生的原因、性质、作用等 ,并力求从这一历史平面总结出早期假借字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由彝文假借现象看彝文的发展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彝文假借现象的分析,可以发现彝文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岔路口,它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走向音节文字,另一条是走向更为高效的意音文字。  相似文献   

8.
汉字一个形体不止一种读音即形成多音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一形多音现象呢?我想除了古今四声读音的差别外,更重要的是“六书的假借”和“用字的假借——通假”造成的。 现代汉语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据有关史料记载,古代也有四声。《南史·陆厥传》云: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不再押韵的韵脚字,江永把它们归结为方言的不同读音。在《古韵标准》中,江永屡次提到“方音假借”、“方音偶借”的概念,以此为对象,可以研究其与后来段玉裁提出的“合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假借疏论     
关于假借,这是一个老问题,向来为研究语言文字的学者所重视.可是,它的定义是什么,如何看待?直到今天仍然异说纷纭,见仁见智,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看来,囿于传统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而且.“假借”,也不能说它具有很多优点,或很多缺点,因为这种评判都不是客观的。应当采取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新的视角重新研究这  相似文献   

11.
假借述要     
汉字的音节表意特点使得一个字写哪个词或哪几个词是基本固定的。这种字和词关系的固定化,使我们一见它的形,就很自然地想到它经常写的词的音和义。在读古书的时候,用“什么字写什么词”的观点去读,多数情况是行得通的,但是,也有行不通的时候。请先看几个句子。①倍畔之人,明君不内。(《荀子·大略》)  相似文献   

12.
假借简论     
前人对假借的研究,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就,如清人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就是研究引申、假借富有创造性、很有价值的代表作。其后,学者们一直研究着古籍中的假借问题,不断获得新成果,为训诂学等学科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有言之不当,或语焉不详,有待后人“共补前人之阙”。于是,不揣浅陋,就读书之所得,以尝试的态度,草就本文,抛砖以引玉。  相似文献   

13.
假借述略     
假借是一种据音用字的方法.它的产生使得汉字在初始阶段能够完成记录汉语的任务。这虽然人们的书面交际带来混乱,但也直接促进了大量的形声字的产生。而且,假借用字的原则为汉字的音化定下了基调──汉字的形体具有表意兼表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浅谈假借     
许慎提出的"六书说"之一的假借,一直以来引起很大的争议。本文从假借的解释出发,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各家的言论,谈谈对假借的性质和地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16.
谈假借     
假借,是汉语和汉字发展过程中一种很重要也是很特殊的现象。弄懂假借,对真正读懂古书,特别是研究汉字和汉字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清代学者朱骏声说:“不知假借者,不可与读古书。”那么,什么是假借呢?假借就是意义上毫无关联的词,只是由于语音上的联系而借用文字形式表示自已意义的一种现象。王引之说:“许氏《说文》论六书之假借曰:  相似文献   

17.
1 纳西东巴文字与汉古文字中都有文字假借的现象,即借用书写甲词的字去书写与甲词读音有关的乙词的现象。纳西文字中的假借与汉古文字中的假借,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若干不同的特征。比较这两种文字中的假借现象的异同,对于意音文字的发展历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因为,这两种文字假借现象的共同之点,往往能体现出各种意音文字的一些共性;而它们的若干不同之处,又可能从某些特定角度反映出这两种文字在文字史上所处的不同阶段并反映出意音文字发展的轨迹来。  相似文献   

18.
谈字的假借     
我们阅读古书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句子里某一个字,依照它本身的意义来讲,不管是本义或者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是读读声音,如果拿另一个跟它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的字意去讲,却可以讲得通。例如“蚤”,从字形看,属虫类,本意是跳蚤。可是根据这样的意义无法理解“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这句话,如果换个同音字“早”来解释,意思便通了。再如“距关,毋内诸候” (《史记·项羽本纪》)这句话,其中的“距”是距离的“距”,“内”是内外的“内”,若依照这两个字的常用义也是解释不通的。如果把“距”  相似文献   

19.
陈第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他少年聪颖,博学自负,颇喜谈兵,为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所赏识。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俞大猷将陈第召致幕下,教以古今兵法及战守方略。大司马谭纶巡察福建,高度评价陈第的军事才能,誉为“俞、戚之流亚也。”从此陈第开始了戎马生涯。他起家京营,出守古北  相似文献   

20.
赏毛诗图     
《诗经》,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由《诗》经孔子删定而成,汉代尊为经典,故名《诗经》。当时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后惟《毛诗》流传完整,因此又称《诗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