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通过对跆拳道"礼仪"文化及武德内涵的比较阐释,认为学校武术中武德礼仪教育存在着多种"缺位",是学校武术武德礼仪教育改革的羁绊。制订一套武德礼仪规范并在学校武术武德教育中严格施行,是当代武术武德教育改革的时代诉求。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价值进行研究。分析了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武术教学中要加强武德教育,要通过开设武德教育课程,构建德育环境,创设武德教育情境,加强武德与其他思想品德课程的合作教育,多渠道齐抓共管,以形成"教育合力",加强武师自身修养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武术具有其独立的价值体系,武术的价值核心在于武德,重武德培养是武术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文武双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人才的先决条件,也是武术文化、武术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文本分析、逻辑归纳等方法对学校体育如何弘扬中华武德展开研究。中华武术在我国学校体育中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有助于大德维度“民族气节”的熏陶,公德维度“见义勇为”的培育,私德维度“谦逊和善”的养成。鉴于学校武术弘扬中华武德的实然困境,基于具身认知理论, 汲取“具身德育”思想,提出了“具身武德”概念。“具身武德”主张武之本在攻防,武之体在竞赛,强调立德树人,以武育人,将功法、套路、拆招、喂手、散手以及产生心理的客观现实,与攻防展演和攻防竞赛的情景有机结合起来,目的是让中华武德融入学生身心深处,融入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细处。实践要求: 确保学校体育武术课时是“具身武德”的前提要求;推动学校体育武术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具身武德”的重点要求;提升体育教师的“具身武德”意识与能力是基本要求;重视课内外武术攻防展演与攻防对抗竞赛相互联动是“具身武德”的核心要求。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武德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进行梳理,发掘了武德文化中的爱国思想、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创新等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提出以武术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武术社团实践和宣传为重点、以各类媒体的武德宣传为辅助,将武德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以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各方面都开始与世界接轨,武术也不例外.但是在武术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比赛中作弊、暗箱操作、裁判不公等.这些都是武术发展中的巨大障碍,是极其背离武术精神的.武术教学中应着重加强武德教育,突出武德在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7.
重构现代武德内涵的必要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武德的发展也是武术发展的一个写照。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其部分内涵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步伐,甚至有些内涵正阻碍着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分析探讨了重构现代武德内涵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中华武术武德的内涵进行解析,对武德在当代社会缺失的原因进行探讨,进一步阐释在当代社会重构武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武术运动和民族传统化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华武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已是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内容中重要的有机成分,而不再是过去狭义的“开德”。新的历史时期,武术社会里更加需要“武德”,但提高武德修养与思想政治,品德,纪委,法制及武术教育紧密相关,而不单一地存在于专门的武德教育。  相似文献   

10.
镖局的生存空间与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述镖局产生的社会条件的基础上,引申出了镖局的业务和镖师所需要的业务素质:1)镖师要有过硬的真功夫;2)镖师要有高尚的武德。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镖局对武术进步的积极作用:1)推动了民间武术的传承;2)促进了武术的交流和创新;3)弘扬了中华武术的武德。  相似文献   

11.
高校武术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部分,是全民健身、终身健身的主要环节,然而大多数教学过程偏重了技术的提高而忽视了武德的教育。为了使武术能向良性的方向发展,文章从健身明德、学艺明理、立志为仁重义几个方面阐述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如何加强武德教育。  相似文献   

12.
高校武术教学与大学生人格素质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武术教学与人格形成的关系,指出武德、武术美学、武术文化、武术教学皆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整体素质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阐释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对武术领域中武德下堕和"德艺双馨"之一体格局被拆分的局面进行的批评,提出了重塑武德的途径以及武德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积极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4.
道德辩证法认为,任何道德都具有流变性,都会随着社会环境和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其流变后所具有的新价值必将受到社会实践对其进行的合理性论证。武德和其它道德一样具有流变性,它的内容和价值必将随着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综合分析法,并结合当前武德研究的现状,旨在从伦理学道德结构论的角度对武德进行新的探讨,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武德相对于武术发展的局限性,提出了构建新的武术道德体系的必要性。文章还对武德的概念做了新的界定,突破了仅仅对武德具体规范和标准研究的现有模式,提出了“武德体系”的概念,并主张从伦理学的高度建构一个“武德体系”。这个体系的框架结构包括武德活动、武德意识、武德价值、武德规范、武德评价、武德教育六个方面。它们构成的是一个动态的辨证体系。这个体系不仅是体育伦理道德的一部分而且是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道德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5.
从跆拳道中“道”的含义及武术中“德”的内涵及其体现进行比较,对“道”的实现从教学风格特点分析,建议武术中“德”的实现应借鉴“道”的教学方法,从而通过武德的培养,使人们在道德观念日渐模糊的现代社会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充分体现和发挥武德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武术已成为大学的必修课程,尤其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群体中,更是开设了武德修养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武德课程的开展流于形式,与预期相距甚远。通过对这个群体中武德修养教育现状的研究,总结武德教育的方法、内容以及武德教育的运行机制,探讨武德教育与精神文化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一些特点,提出在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武德教育,以期在继承和弘扬武德文化的基础上,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安全、文明的育人场所。  相似文献   

17.
我国学校武术教学中课堂行为规范的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教学中构建课堂行为规范是落实武德、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武术发展的需要,也是规范武术课堂教学的需要;同时,结合现代社会和武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初步构建出武术教学中的课堂行为规范体系,具体包括服装及用具规范、语言规范、集合规范、练习行为规范等。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探讨了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认为:《易经》奠定了中华武术文化的基础;儒家思想对武德的形成和武举的实施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思想为武术理论的构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研究,阐述了武术软实力的概念。武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包括:武术生命的传承延续力、武术精神的民族凝聚力、武德的感召力、武术的艺术审美力、武技的创新力五个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武术软实力的建设主要有武术文化层、竞赛管理体制层和对外传播层三个方面,以此加速武术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武德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的重要目标,而中华武术中武德精神所弘扬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统一的、一脉相承的.武德通过弘扬民族的道德规范,以其独特的社会控制功能弥补法制控制的空缺和不足.因此,探索武德精神中和谐因素与构建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的内在一致性,宣扬发展武德精神,民族精神,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独特贡献,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