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视角新颖、创意独特。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这部小说的语言、人物和叙事模式,以此来探索塞林格的创作动机和美学思想在小说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并置,在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比较分析中,揭示了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外在地表现为英雄人物形象的死亡和人物形象的平面化,内在地表现为理性意识的消失与精神憧憬的返魅。  相似文献   

3.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通过塑造霍尔顿这一反英雄但甚似英雄的文学形象,解构了启蒙时代以来崇尚人本、崇尚物质和理性的宏大叙述,表达了深切的人文关怀意识和拯救现代文明的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4.
从作品体现的时代特征、取得的艺术成就等方面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 ,揭示其反映现代人生活困境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5.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经典之作。小说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学评论家的极大关注。本文试图从青少年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入手对主人公霍尔顿心理成长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作者认为霍尔顿在纽约的游荡历程正是他追寻自我同一性的过程,霍尔顿经历了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三个阶段:同一性扩散、同一性延缓和同一性获得。  相似文献   

6.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反成长视角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模式进行系统研究;该小说没有沿袭传统成长小说的线性叙事模式,而是采用了从迷惘反叛-幻灭崩溃-回归迷惘的环形叙事模式;通过对该小说反成长叙事模式的研究,深化对小说中的反成长叙事模式内涵的理解和对其文学价值的探索,揭露了堕落腐化的社会环境给青少年成长所带来的困惑与痛苦,展现青少年成长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和他的中短篇作品《死者》,正如在他的其他大部分作品中一样,乔伊斯在《死者》一文中也使用了意识流的文学手法,而这并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是有其作用和功能的。本文简要分析了乔伊斯对主人公加布里埃尔意识流的描述在文中的三大作用,并得出结论,意识流的描写在《死者》这部小说中意义重大,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小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意识流文学是心理学和哲学研究在文学上运用的产物,不同与传统的叙事写作方法,意识流文学通过聚焦于人物的内心世界来构筑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本文将对《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自由联想、阻抗和象征等意识流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探讨小说意识流手法和女性成长主题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乔伊斯在小说《伊芙琳》采用的自由联想,内心独白,时间颠倒三种写作技巧,为解读意识流小说的写作特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塑造了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霍尔顿.考尔菲尔德。这个16岁少年以堕落的外表对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进行反抗。在他堕落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敏感而善良的心灵,渴望追求人性的美好。但由于社会原因和自身的局限,他的反抗最终以妥协结束。  相似文献   

11.
《喧嚣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填补了20世纪意识流小说创作中的某些空白,标志着美国意识流小说的正式崛起,进一步发展了乔伊斯和伍尔夫的艺术风格,对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在艺术手法方面主要采取了小说的叙述、意识流、“神话模式”等手法。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作家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用那个时期的语言创造了一个颓废和纯真、堕落和向上的霍尔顿形象。他是那个时代的代表,当霍尔顿以满嘴俚语和谩骂完成了特定的性格,塞林格用语言强调了这一悲剧的发展,正是这种叛逆符合了当时年轻人的心态,从而完成了从事件到自然景象继而回到思维的全部推理。语言在这里成为时代标志。  相似文献   

13.
忠实长久以来被认为是翻译的最高准则。然而,纵观人类翻译史,在众多的文学译本中不乏不忠实翻译的例子。现代翻译研究表明,正是对原作的操纵导致了这种不忠实的产生。拟从安德烈.勒菲弗尔所提出的意识形态及诗学的视角,通过分析译者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性内容的处理方式,对我国文学翻译中的道德操纵现象做一些粗浅的探究。  相似文献   

14.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全新的现实主义小说。乔伊斯在表现现实主题时,摒弃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手法,采用了独特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意识流技巧及精神顿悟和主人公语体变化等方法,成功地实现了小说主题从现实真实到心灵真实的转变和升华。  相似文献   

15.
乔伊斯的创作经历了从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到现代主义的发展过程。他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意识流”手法。早期作品《都柏林人》主要采用现实主义方法,但已开始涉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其后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他艺术发展的转折,是由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性作品,正式运用了意识流手法。代表作《尤利西斯》虽从整体上仍有现实主义遗迹,但已是“意识流”小说的典范之作,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里程碑。他的创作依赖于传统,植根于现实生活,而又具有反传统的创新精神,“意识流”手法运用中体现出非凡效应,这就是乔伊斯创作的独特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发展与世界同步,《狂人日记》便是开山之作。从国外回来的鲁迅写了一篇纯粹的意识流小说。他用以反传统见长的西方现代派小说样式来举起反封建的大旗。  相似文献   

17.
霍尔顿是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生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面对周围污秽不堪的现实,霍尔顿感到厌恶、苦闷、失望.他反叛现代社会的一切,向往舒服、宁静的生活空间,但终因理想破灭,精神全面崩溃被送进精神病院.  相似文献   

18.
莫里亚克的《苔蕾丝·德斯盖鲁》, 在坚持现实主义风格的同时, 借鉴了电影、现代派小说的表现技巧。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一、严谨巧妙的艺术构思。小说在结构上借鉴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 在情节结构上采用了逆转和突变。二、深刻细致的心理描写。小说在运用传统心理表现手段的同时, 借鉴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三、精湛的景物描写和气氛渲染。小说采用了拟人、象征、比喻、隐喻写景, 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19.
爱尔兰诗人和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思想对全世界文坛都有着深远影响,其作品含义深远、语言波澜起伏个性鲜明,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共鸣。《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便是他众多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部。本文以这部作品中的语言转换(即语言渐变)为侧重点和切入点,通过浅析力求加深本文读者对这部作品以及意识流小说的了解程度。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作家,她本人即为女性,笔下的女性形象比比皆是,她作品中传达的女权主义观念和女性解放意识都十分强烈。尤其是在其代表作《达洛维夫人》中,读者可以明显感觉到女性意识对角色建构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