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浅析人的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需要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一种特性.是有机体为了自我保存和自我更新而进行的各种积极活动的客观根据和内在动因.人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具有不同于动物的新的用以维持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本质和特征.需要及其满足,推动着人们去劳动、创造,发展生产力,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技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2.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根本目的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规定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实际不断现代化.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的目标所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在理念上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厘清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在实践中要聚焦于人的全面发...  相似文献   

3.
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关系的形成,促进人类社会发展。需要是迫使人去从事一切生产活动的原初动因,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人的需要才能够得到实现和满足,同时使人的内在本质力量得到确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隐喻了精深的休闲观.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要人类达到自由自觉的生存状态,确立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休闲的实质是使人成为人,在这个意义上,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休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休闲作为一种实践的生活方式,通过促进人的社会关系、能力、个性和需要的发展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产力的价值属性,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据,而且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主体不断增长的需要与原有生产力水平局限的冲突,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完全一致的;生产力的社会结构是劳动组合形式,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并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知识生产力的到来标示新的劳动者主体、新的劳动工具、新的生产目的已经诞生并逐渐发展壮大,代表知识生产力的崭新劳动组合形式将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有各种欲望,自我表现欲也是人类的基本欲望之一,是个人实现和展示自身价值的内在动力.人类的表现欲,催生了许多发明创造,推动世界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班主任老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新的理论,为社会的发展确定了方向.社会是否以及能否按这种新的模式发展,取决于人.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首先要靠人.一是要改变旧的观念,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二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要达此二者,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径.通过教育,达到重新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目的.这就需要吸纳古代“天人合一“哲学的合理内核,重扬“天人合一“的内在精神,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既然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就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科学地回答又是什么力量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生、发展的.文章从以下四个层次论证了人类及其社会的消费需求,尤其是生活消费需求是社会生产力发生、发展的永恒内在动力.第一,人类对食物的保障性基本生存需求,成为社会生产力产生的第一内动力;第二,人类对生活消费资料需求量的增长及其结构的多样性始终是社会生产力中剩余劳动产品产生并可持续性增长的不竭内生动力;第三,人类为了生产多样的生活消费资料,必须进行多样的生产消费,因此从源头上说,生活消费是生产消费的原始内在动力;第四,必须从社会生产力产生、发展的源头上倡导并致力于清洁的生活消费,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刘长平 《四川教育》2004,(11):18-19
学习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本质特征,对人的生命成长自始至终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学习生命伴随着个体生命健康成长,推动着群体生命创造新的生产力,与人的精神生命共延续.而学习生命的延续其实质就是学习力的延伸,即人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的发展,并以此作支撑.就学习力这三个要素而言,它需要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去锻炼、丰富和形成,它需要自主作内在驱动力.所以,自主支撑学习力,学习力支撑学习生命.于是,自主就成了延续学习生命的有力支柱.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人们物质需要,却导致人们精神追求和主体价值的丧失。产生该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的需要价值向度的偏离。确立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为人的需要的价值向度是马克思恩格斯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旨归,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现实要求,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1.
章太炎于20世纪初在中国史学从传统向近代的演变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即他采取分析的态度对中国传统史学做了客观的评价,提倡新的史学研究的方法,开创了新的史书编纂方法。章太炎的史学思想不仅有时代意义,而且有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家们的“历史真实”观主要有三种,即历史生活的真实、历史精神的真实和历史文化的真实。“历史真实”观的多样化不仅使作家们的艺术个性更为鲜明和突出,也使当代历史小说出现了多元发展的趋势,有着更加繁荣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历史观念遭到人们普遍质疑的今天,重写历史不仅是一种建构新历史观的策略,也是一种现代性的需求.传统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这两种形态显示了历史小说创作的两种倾向,一种是传统的尊重史实的倾向,一种是现代的颠覆历史、强调文学虚构的倾向.总体来说,当下的历史小说创作是一架倾斜的天平,历史小说作者超越历史,更多在艺术虚构中寻找某种生存的真实.  相似文献   

14.
刘咸炘是民国史学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史学家。刘咸炘在《四史知意》中重点探讨"前四史"的史意,反映了他对古代史学理论的认同与实践。刘咸炘批驳"无中生有"和"我注六经"式的评论,在批评原则上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刘咸炘不仅评论"前四史",还评骘了历代学者关于"前四史"的评论,形成了双重批判的特点。他的论著和思想对于20世纪初期轻视传统史学的不良风气有针砭的作用,这是刘咸炘对民国时期史学批评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历史资料是已逝历史事实的再现,是证实历史的依据。历史资料有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碑史料三大类。史料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遗存,具有主观与客观二重性。正确认识和把握史料的二重性,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知古鉴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史书素以"尚实"为贵,但仅有"实"是不够的,在"实"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想像、虚构,会使优秀的史书陡然增色。  相似文献   

17.
客观真实性是历史的根本属性,也是历史解释的根本纪律性。历史研究者身处一定社会意识及政治因素中,使得历史解释不可避免地带上时代印记,从而在历史结论与历史真实之间,构建起一个适应时代的解释体系。历史解释随时代主题转换作适应性调整的特点,却给了一些不求甚解者篡改历史结论的机会。他们在割裂史料和缺乏严密论证的情况下,依据假设,甚至猜想,强行推导出某种选择性结论,进而实现其特定价值观念的传递。但不顾历史真实的任何妄断和猜想,因缺少了材料和学理的支撑,便难免滑向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8.
《史记》中的做“梦”者,均为贵族,他们的梦,展示了错综复杂的宫廷争夺储君的斗争,暗示了政治权力的走向,反映了时代的思想局限。司马迁笔下的“梦”,力避暴力和诡秘,大多平和而富有寓意。“梦”是司马迁写人的一个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9.
白寿彝先生在《史记》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以全面、贯通的史识,注重《史记》的思想性研究;从历史文献学和编纂学的角度,探讨《史记》在编纂体例上的创新和体裁上的综合运用;注重《史记》的表现手法及其在历史文学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善于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发扬光大;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勇于突破僵化思想,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白寿彝先生的《史记》研究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学术界占有突出地位,是建国后我国"史记学"发展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至今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试论《史记》自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自注形式以见其心志,以明其去取,体现了其撰述的别识心裁。本文结合《太史公自序》、《史记》十表等,对《史记》自注的内容和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