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习的工具,通过科学研究的形式,结合信息技术来对信息进行获取与交流,并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通过讲述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特点,总结了信息技术教学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中达到的效果和信息技术教学中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目前,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倡导研究性学习。那么,应该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本文根据个人的学习与思考,择其要者,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要求学生学会  相似文献   

3.
江文杰 《考试周刊》2010,(27):147-148
研究性学习列入高中课程计划后,带给作者许多教学的感受。本文从教学思维,教学流程及学生教师所承担的角色三个层面探讨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4.
在课堂上,如何使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模式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相结合成为困扰广大师生的主要问题,学生对于信息接受能力差,导致成绩下降;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不够;对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把握不到位,容易出现极端状况;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效果缺乏反馈机制,提出构建理论与实际课程相结合体系;学校定期开展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能力培训;举办师生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能力大赛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如何进行信息化环境下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首先教师素质要提高,既要有传统功力,又必须与时俱进,兼备现代信息技术的熟练使用;其次,除了要提高自身素质外,教师在教学中亦须转变教学理念,要在教学中探索和实施研究性教学,这种研究性教学应从两方面变革和突破,即教师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6.
卢杰 《考试周刊》2011,(10):140-141
研究性学习是倡导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工具性课程。本文通过举例说明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如何渗透研究性学习,让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简单、轻松地走进师生的教学互动中。  相似文献   

7.
微博已成为人们熟悉的信息平台,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微博撰写教学反思,开展研究性学习,分享信息技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8.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中学信息技术课教育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备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可以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研究性课题选择时既要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内容,又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选题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施阶段主要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模式,教师作为建议者、协助者和倾听者,要注重知识小组的交流,在交流时积极采用网络及其他信息技术手段。在学习成果的评价中,更注重研究过程的评价,而非结果的评价,注重学生在研究中的学习体验。在整个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时刻注意“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以往的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教师承担的任务论述比较笼统,缺乏教师承担的具体任务研究.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并与专家探讨后,明确了在信息技术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四个阶段中,教师所要承担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希望能促进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  相似文献   

10.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信息技术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可以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探讨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引入教学后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探讨,说明多媒体网络教学是教育信息时代发展所趋,为我们的“教”与“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论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变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是高等教育变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文章首先分析了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全球化、大众化、财政危机、作为国家"公共产品"传统理念的转变、学生群体多元化等挑战和新趋势,接着从三个主要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已经和正在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及作用,最后指出了大学教学信息化变革面临的困惑与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信息时代的文化教学,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技术与教学的双向深度融合。通过对信息技术在文化教学中应用研究的梳理,发现了一条体现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并变革文化教学的生命周期路线,即技术作为媒体到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再到技术与模式的整合。信息技术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探索:基于泛在学习技术的文化教学模式研究、整合移动学习技术的文化教学模式研究、增强现实技术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整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学校教学的层面看,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的整合应是一个以符合教学和学习需求的方式,高效益地应用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教学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小学教师应在系统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有效、高效、普遍地应用信息技术,落实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实效;并通过"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持续发展自身的信息技术整合素养,并以此推进校本层面的信息技术整合工作。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技术已成为在视障学生的教学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课程整合的概念提出之后 ,教育工作者不应只满足于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 ,还应该注重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科学融合 ,使视障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做为视障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根据视障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 ,熟练运用信息技术 ,让课程整合在视障教学中为视障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的重点。在采用对比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在信息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过程中发现,主题式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最终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不断地为教育提供更多、更新的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样的改革已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认同.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网络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优化了英语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本文主要对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作用,对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认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综合考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网络协作学习教学模式,阐述高中信息技术网络协作学习平台的功能模块设计及学生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9.
The article reports on a joint programme of study being developed by the North‐East London Polytechnic and the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The aim has been to produce a teaching/learning package to be used mainly by students following courses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after completion of their subject studies. Two focuses for development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Information area, dealing with some of the larger societal implications of IT, and the ‘IT in school’ area, concentrating more on the possible utilisation of the new technologies in the classroom and the school generally. Care is being taken to relate the materials produced to the real world and to allow for revision and updating.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seek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IT on school and teacher cultures. It reports on Swedish teachers' use of IT in different school subjects by means of a case study comprising one school, four teachers (2 men and 2 women), and their pupils aged 9–12. The methods of data collection used were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teachers experience IT as a “solution” and/or “frustration” in developing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n providing new learning situations for pupils. The case study suggests that, at least in this school, IT is experienced as a creative and helpful tool, which enhances teaching and learning even if the transformation of IT pedagogies demands much effort and time from the teachers. However, the women have found it more difficult than the men to incorpor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ir practice. Thus, two themes have emerged from the case study: IT as a valuable tool for changing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IT as strongly gendered, that is, having male attribu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