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知识扩散是影响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产生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在分析科技型人才聚集和知识扩散的基础上,构建出影响科技型人才聚集中知识扩散的指标体系,并建立相应的知识扩散场模型,认为通过适当提高要素值可增强科技型人才聚集中的知识扩散效果,且发现该扩散效果存在着“类周期”式增长规律,为促进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知识的有效扩散与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空间结构差异以及核心区域确定受广大学者广泛关注。鉴于此,以科技型人才聚集区域为研究对象,梳理了人才聚集空间结构差异的作用机理,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复杂网络方法验证了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空间相关性,确定出科技型人才聚集的核心区域。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存在显著空间相关关系,同时,人才聚集程度由东向西逐步递减;(2)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分布存在层级结构,但由于人才聚集的外部性使得层级内部成员打破了传统地理距离限制;(3)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的核心区域在各层级中的分布逐年趋于稳定。基于此,提出了优化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结构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芮雪琴  蒋媛卉  牛冲槐 《情报科学》2015,(3):141-145,151
基于对科技型人才聚集中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分析,充分考虑知识共享意愿、共享能力、共享环境、激励机制等因素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将科技型人才聚集中的知识共享行为划分为主动型与被动型两类。并建立知识共享的囚徒困境与师徒博弈模型,分析科技型人才在不同情况下的知识共享决策行为,进而得出研究结论,提出促进科技型人才聚集中知识共享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技型人才聚集环境评判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才聚集效应的新角度入手,在给出人才聚集效应的相关概念、特征后,分析影响人才聚集环境的因素,进而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作了评判,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青岛市的科技型人才聚集环境进行评价。从有利于人才聚集效应产生的角度提出几点优化科技型人才聚集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有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可以内化为科技型人才本身的因子,影响着科技型人才的知识存量和知识积累.当他们的知识存量和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在科技型人才聚集区域内,有利于知识溢出效应的产生;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可为知识溢出效应的产生营造更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的分析,在论述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对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并从科技型人才聚集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的正负影响,以便消减其负面影响,提升其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科技型人才聚集中冲突动因的评判与人才聚集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人才聚集现象、人才聚集效应的概念与特征;研究了科技型人才聚集中冲突的动因,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了评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化解和削减科技型人才聚集主要冲突动因的措施,以促进人才聚集现象向人才聚集效应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基于PCA和TOPSIS的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支持能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支持能力评价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课题.在建立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支持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首先采用PCA对我国若干个城市的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支持能力评价指标数据实现高维变量空间的降维处理,然后对降维处理后的数据使用TOPSIS方法,根据主成分要素确定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将被评价城市的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支持能力按主成分要素的理想解近似度进行排序评价.实证分析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本研究为城市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支持能力评价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新的模型.  相似文献   

8.
知识螺旋模型自提出以来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不少,但大部分研究都有实用性不强的特点,且从人才聚集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通过研究知识螺旋过程和人才聚集效应的相互作用,提出人才聚集效应下的知识螺旋过程模型,并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上海市人才聚集效应的实际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袁红军 《情报科学》2012,(7):989-992,1015
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存在着典型的知识转移活动。以此,从图书馆知识转移的功能定位入手,按照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演变轨迹,深入探究了基于知识转移绩效的图书馆三种类型参考咨询中知识转移路径的作用机理,构建其运行机制,并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图书馆读者服务提高知识转移效率和效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科技环境与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科技环境有利于促进科技型人才在一定区域聚集,形成人才集聚现象并产生一定的人才聚集效应。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了中西方科技环境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正负面影响。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优化我国科技环境的相关措施,旨在以良好的科技环境促进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与提升,进一步推动我国科技进步,提高我国科技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1.
网络视角下集群企业知识转移和学习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是一种典型的网络组织形式,集群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是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关系网络为集群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提供了工具和媒介。基于网络情境中知识创造和知识转移的互动和协调机制考察,发现集群企业存在两条典型的知识学习轨迹。  相似文献   

12.
应用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构建网络惯例影响知识转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使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系统仿真,并进行灵敏度分析。主要研究结果显示,网络惯例与知识转移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网络惯例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知识转移;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差距也在增大,转出方知识存量增大的幅度远远大于知识接收方。研究结论可以从更深层次揭示网络惯例对知识转移影响的内在规律,能够对企业网络化合作创新及知识转移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以信念、真和辩护为三要素对知识作出了定义,此传统知识定义不能涵括各种类型的技术知识,且"柏拉图定义"的"葛梯尔问题"也存在技术知识之中。考察技术知识分类的历史演进,其演进过程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且效用性为技术知识的主要特征。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以有效、信念和辩护为要素的三元技术知识定义,使各类型的技术知识都统一在这定义之下,其中"技术知识是有效的"为该定义的核心部分,技术知识在人的实践下成功制成技术人工物为其有效性作出辩护。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技术知识作进一步探讨,有助于解析技术本身并呼应技术知识本体论。  相似文献   

14.
分析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转移的特征,解析知识转移的路径,提出知识转移的促进策略,在理论和实践上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深化和扩展提供现实性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5.
科技人才创新素质的构成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辑壮 《科技与管理》2003,5(4):116-117,121
科技人才面对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以及激烈的国际竞争新形势,必须具有创新素质。对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即创新思维、探索精神、奋斗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主要依靠教育创新和完善的激励机制等方式来培养。  相似文献   

16.
基于知识管理的人才聚集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人才的流动和人才在某一区域或组织内的聚集,当聚集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某些效应。文章分析了人才聚集的正、负效应,提出运用知识管理,可以有利于人才聚集的正面效应,化解负面效应,更好的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以促进组织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付亚玲 《科研管理》2005,26(6):61-67
本文在介绍了知识螺旋和技术创新路径组合的相关理论后,分析了在自主创新和二次创新模式下知识螺旋的特点,并以知识螺旋和技术知识成熟度为两个维度构建了技术知识定位矩阵,然后在矩阵中比较了自主创新和二次创新的知识分布图的区别,并分别分析了技术创新路径组合的四种模式下,技术知识在定位矩阵中的分布和衔接,根据分布和衔接形成的“知识空洞”和“知识赘肉”提出相对应的创新管理措施,从而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随着知识螺旋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8.
田庆锋  杨清  刘辉 《科研管理》2006,41(1):119-129
本文以控制理论、资源交换理论以及组织学习理论为基础,研究了非正式控制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探讨了知识转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组织学习能力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174家IJVs的有效问卷。通过逐步层次回归法、验证性因素分析和被调节的中介模型等方法,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模型。研究表明,非正式控制对隐性知识转移以及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隐性知识转移在非正式控制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组织学习能力在非正式控制与隐性知识转移以及隐性知识转移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技术跨越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跨越的难度与路径分析,对技术跨越的模式选择与实施策略具有前提与基础作用。本文从技术跨越影响因素入手,对技术跨越的难度与路径进行了分析,认为随着技术跨越系统的演化,技术跨越的影响因素将交替成为主导因素:直接路径的技术跨越难度最大;沿着领先者走过的路径难度最小,但不能够实现跨越;而围绕技术跨越的目标主轴与主导因素,以具有一定夹角的螺旋路径实施跨越,则难度相对较小;技术跨越的顺利实施,还有赖于管理的协同。因此,技术跨越应采取技术———管理双螺旋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20.
技术联盟组织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路径检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睿  于渤 《科研管理》2009,30(1):28-37
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许多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或科研机构构建技术联盟来规避技术研发风险并迅速扩大组织的整体知识存量和技术水平,以提升企业竞争力。知识转移是技术联盟主体组织学习和取得外部知识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过程的视角,探索和验证了组织在构建和实施技术联盟过程中各个影响因素如何影响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效果。本文作者通过深入哈尔滨汽轮机厂的研发部门和生产一线,以参观和访谈的调研方式取得了哈尔滨汽轮机厂与美国GE公司的9FA联合循环机组D10汽轮机技术联盟的第一手资料。本文通过哈汽轮机厂与GE公司的技术联盟案例实证验证了知识转移过程各影响因素如何影响技术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效果。实证验证结果表明:技术联盟中知识源的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吸收能力作为外因潜在变量通过积极影响内因潜在变量知识转移情境适应性和知识转移过程对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联盟主体间信息对称性作为外因潜在变量对知识转移效果的正向积极影响是通过影响内因潜在变量的中介机制形成的,该影响路径中内因潜在变量分别为组织知识识别能力、知识转移方式和知识转移过程;知识转移投入通过正向影响知识转移过程进而促进知识转移效果。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剖析验证了技术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对知识转移效果的作用路径,便于企业研发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理解和应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增加了结论的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