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本文以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为依据,紧密结合当代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经济学界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争论的几个焦点问题,阐述了作者自己的新认识。这些问题是:(1)关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2)一般生产劳动概念必须扩大,但不能任意扩大;(3)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2.
在《资本论》原理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抽象法及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分别对生产劳动,劳动创造价值,第三产业劳动是否创造价值进行创新探究,提出并贯彻了对劳动价值论坚持与时俱进,进行科学创新的原则精神,还与经济理论界的某些观点进行了商榷,通过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用新的思想观点回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若干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4.
二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第三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探讨第三产业的定义、范围、类型及其劳动性质问题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近期关于生产劳动论述的研究,提出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认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关系的观点.认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生产劳动是人类劳动中对人类社会起基础性作用的劳动,非生产劳动是人类劳动中反过来失去生产劳动继续发展的那部分劳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与价值创造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哲学的视角出发,认为初期的资产阶级学者在提出生产劳动问题时已经带有了某种程度的社会唯物主义的因素。科学的生产劳动观具有劳动性、生产性或增值性、基础性或物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一、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基本观点首先,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1~202页)这种物质变换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同上书,第205页)这“是人类生产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同上书,第209页)是“生产劳动一般”。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并不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生产劳动的规定性、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别标准以及精神生产领域、商业流通领域、服务行业领域的劳动生产性问题等几个方面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以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这一理论,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认为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是随着生产目的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是分三个层次展开的,由此产生了不同外延的生产劳动概念,SNA的生产理论是确定GDP生产范围的理论基础,它对生产活动的界定相当于马克思第一层次中的生产劳动,由此确定的GDP生产范围是非常广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叙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历史发展,从而归纳出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各卷中的论述,认为只有那些既能为社会生产物质财富,又能为社会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否则就是非生产劳动。依据这一规定,教育劳动不是生产劳动。本运用这一原理对有些同志提出的“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简单再生产刚性是我国必须正视的最基本的国情,"劳动--收入"转换率偏低已成为扩大内需、促进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本文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重点从宏观角度论述了掌控"劳动--收入"转换的方法;阐述了"劳动--收入"转换的现状、问题和"劳动--收入"适度转换的现实意义;揭示了劳动力(L)与生产总值(GDP)的三种弹性(I)关系以及与I相对应的工资(W)弹性(i)的三种关系,并在建立直线回归方程的基础上对适度"劳动--收入"转换率量度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保持适度劳动收入转换的相应政策建议,以期实现"劳动--收入"转换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简单再生产刚性是我国必须正视的最基本的国情,“劳动-收入”转换率偏低已成为扩大内需、促进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本文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重点从宏观角度论述了掌控“劳动——收入”转换的方法;阐述了“劳动——收入”转换的现状、问题和“劳动——收入”适度转换的现实意义;揭示了劳动力(L)与生产总值(GDP)的三种弹性(I)关系以及与I相对应的工资(W)弹性(i)的三种关系,并在建立直线回归方程的基础上对适度“劳动——收入”转换率量度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保持适度劳动收入转换的相应政策建议,以期实现“劳动——收入”转换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劳动与劳动力价值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 ,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劳动、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等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劳动力的价值不仅仅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组成 ,还应包括家庭对其抚养教育的活劳动 ,特别是还包括劳动力自己的活劳动等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5.
生产性劳动应由狭隘的物质生产部门扩大到非物质生产部门:部分政府部门的劳动是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精神产品使用价值由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共同创造,科技劳动对物质生产起主导作用,教育劳动对象化于人力资本,服务部门的活劳动直接满足人的需要."非生产劳动"部门对经济运行的重要作用,说明和谐社会里的所有劳动都是生产性劳动,只有冗员的劳动和非法经济的劳动才是非生产性的.  相似文献   

16.
劳动在支持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着,突出表现为以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以直接劳动为主转变为以间接劳动为主、以有形劳动为主转变为以无形劳动为主和以物质劳动为主转变为以精神劳动为主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带来了劳动内涵与外延的相应变化,使更大范围的劳动者成为价值创造者。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存在不完善之处。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最高成就是价值本质论,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中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是完善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是前进的,社会是发展的,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性劳动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对生产性劳动的性质的认识不应该拘泥于物质生产领域,认为只要能够满足社会物质化的需要,能直接或间接提供某种使用价值(实物或非实物)并用于交换的劳动就是生产性劳动。我们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分析了中国无政府主义劳动观与传统劳动观、古典无政府主义劳动观、泛劳动主义的渊源关系;认为中国无政府主义对工农劳动的注重,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先行。是他们在中国率行邮“劳动,神圣也”的口号,对中国劳动启蒙之功。指出他们双分推崇体力劳动轻视脑力劳动带来的遗害。  相似文献   

20.
当前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方面产生的争论主要是由于没有揭示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隐含的假设引起的。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隐含的四个假设是:生产条件相同假设、市场有效和交易无成本假设(包括信息对称假设)、生产转换无成本假设、劳动者体力和智力条件相同假设。正是四个隐含假设使具体劳动转变为抽象的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劳动时间成为确定商品价值量的唯一因素,从而使劳动价值论中的等价交换假设成为可能。等价交换假设使马克思得以撇开纷繁复杂的劳动条件等生产力因素和市场因素,把论述集中在生产关系领域,有力说明了资本利润的最终来源是剩余价值,也最终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