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中介世界”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昌荣 《图书馆》1992,(2):16-19
80年代中期,我国图书馆界就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理论,是否可作为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遗憾的是,这场讨论没有能够深入进行下去。近年来,我又阅读了卡尔·波普尔的《客观知识》一书,尽管我不能完全赞同书中的观点,但是我认为,波普尔的客观知识理论,对我们认识文献的属性和作用大有裨益。文献作为一种特殊存在,既具有物质属性,又具有精神属性。既与物质世界有联系,又与精神世界有联系,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介世界”。  相似文献   

2.
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结合,是城市的客观存在和人们主观认知的综合融汇.全媒体传播视阈下,城市形象更接近于一种经由媒介传播所建构的"媒介意象".本文以城市"媒介意象"研究为切入点,探究全媒体时代城市形象的建构、传播策略、强化路径及效果管控,以期为全媒体时代塑造城市"媒介意象"、展现城市魅力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中国美学中一个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概念,是学作品构成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含义是指在诗歌艺术中通过可视、可闻、可感的物象或事象的巧妙组合,表达出某种特定意念,从而让读体味出言外的语言形象。意象的最大特点是主观心灵性,它不是纯客观物象、事象的实录、模拟,而是情感的载体。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其最大特点是客观真实性,它恰好是对客观物象、事象的忠实记录与呈现。意象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单纯表现丰富,通过有限表现无限。说具体一点,意象就是“言不能尽”的“意”与“立象以尽意”的“象”的有机统一体。这里的“意”的特点在于“言不能尽”,它要包括“意”、“情”、“理”等无法直接描述的东西,而“象”的特点则在于生动、具体、形象,富于生命力、可感性。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同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形象雏形),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说是一个体系,其中包括“赋比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出现“意象”这个概念,“象”和“意”’被结合成一个词语,“意象”中的“象”,特指审美形象,“意象”中的“意”,特指审美情感.特定的审美形象能激发观众特定的审美情感,而特定的审美情感决定创作中所采用的特定审美形象。  相似文献   

5.
“人类编辑活动”与“文化缔构编辑观”是王振铎在《编辑学通论》中提出的两个范畴。从提出者对它们的解释和论述来看,前者实际上是指作者、学者、编辑者、读者及其他一些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人共同具有的“编辑活动”,后者实际上是把“编辑学”看作“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缔构的科学”。对此,王振铎近几年来的论述又有所发展。笔者不敢苟同,故作此文。 (一) 阅读王振铎关于“人类编辑活动”与“文化缔构编辑观”的论述文字,人们就常会面对逻辑上的矛盾与混乱。 例如什么是他所说的“文化”呢?在“文化的构成”这部分中,王振铎指出:“广义的文化,有三层含义:一是自然的文化,……二是社会的文化,……三是精神的文化,即人类思考世界、美化世界、完善自身心智,建构共同的心理状态与文化结构。”而其“在本书中所用的文化一词,通常是指狭义的精神文化,而不是包罗一切的‘大文化’概念”。这很明确,王振铎所说的“文化缔构编辑观”中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而且“精神”前面没有任何修饰语、限定语。他又说:“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曾把世界划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客观物质世界,二是主观精神世界,三是人类文化世界。我们借用这个划分方法,而着重从其中的第三世界,即人类文化世界来考察编辑现象。”这  相似文献   

6.
汉字是华夏各民族认识客观世界表达主观情绪的符号系统,它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判读理解汉字需要了解知悉华夏先民的认识和思维方法.还必须以系统的眼光并采用联系的方法,才有可能正确释读汉字.掌握意象思维原理,了解辩证逻辑方法,就有可能对汉字六书理论进行全面的系统解读。  相似文献   

7.
“意象”这一古老的美学范畴在当代文艺理论中又成为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课题。一个时期以来,在对意象的探讨中曾出现了不少颇有影响的理论,同时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颇现象。“意象”与“意境”有联系而又有区别;“意象”与“抽象”其含义相距甚远,不可同日而语:“意象”并非仅仅指艺术形象或心理意象。“意象”与“意境”、  相似文献   

8.
“超前意识”:现代编辑面临的新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的步步深入,随着现代新文化发展浪潮的滚滚前进,在我们编辑出版工作的。“理论王国”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成员——“超前意识”。尽管不少人对这个新的理论命题还比较陌生,对它的内涵还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但是,那些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编辑工作者,却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运用这个新的理论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并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这一点已经是确定无疑的了。“超前意识”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观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本质是创新的。它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与现代人物质  相似文献   

9.
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这样做了。——马克思广义地说,人类的精神文化,在表现形式上都是一种符号形式。人类的精神文化史就是一部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科学实践中逐步创造和发展符号形式的历史。研究符号问题可以认识到电视剧绝非只有一种所谓“照像性”的再现特性,它还具有一种表现特性。这对电视剧创作如何于再现客观世界的同时表现主观世界,如何把再现与表现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剧艺术的再现特性,也最大限度地发挥它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文化?学界有颇多解释,不一一列举。从动态意义上讲,文化应该是“以文化人”和“以人化文”辩证统一的过程。“以文化人”强调的是传承,是把人化自然的成果内化为人的精神力量,形成人的学识、修养、品格的过程。“以人化文”强调的是发展,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所以,文化说到底,就是“人”的问题。“文化”造就人,反过来,“人”也造就“文化”,这就是“文”与“人”互化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坚持准确、鲜明、生动,是党对新闻宣传的基本要求,而其中的准确性又是最根本的. 准确,首要的是真实。坚持新闻宣传的真实原则,是党报无产阶级党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失去真实性,就谈不上新闻宣传的准确性,当然就更谈不上无产阶级的党性. 要使新闻宣传准确,必须洗刷唯心精神,坚持“从物到感觉到思想”的哲学路线.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映物质.就是说,办任何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准确地反映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7,(12):102-104
<正>19世纪报刊的规模和影响,已经能够使人们从整体上考虑它在社会上的独立作用了。马克思认为,报刊是一种居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媒介,因而他有以下的论述:报刊"是把个人同国家和世界联结起来的有声的纽带,使物质斗争升华为精神斗争,而且是把斗争的粗糙物质形式观念化的一种获得体现的文化"。"报刊把物质斗争变成思想斗争,把血肉斗争变成精神斗争,使需求、欲望和经验的斗争变成理论、理智和  相似文献   

13.
有人认为,在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时,承认了报纸的商品属性,就应当承认新闻的商品属性,新闻就可以像商品一样地买卖。“有偿新闻”由此而生。可以说,“新闻具有商品属性”是“有偿新闻”的理论根据。不廓清这一理论上的迷雾,就走进了认识上的误区。报纸是一种集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于一身的特殊商品。我认为,说报纸的商品属性,是指它作为物质  相似文献   

14.
孟祥龙 《青年记者》2016,(11):73-74
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是通过事物的内容与形式、动机与效果、真与假等不谐调状态,产生笑或乐感,从而否定丑、肯定美的审美形式.喜剧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是人的精神自由意志在当下直接的感性中生成的一个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世界存在的本来面貌,使人超越“自我”,从而回到人的精神家园.本文从喜剧心理学的角度,对东方卫视的电视喜剧栏目《欢乐喜剧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 党的十二大把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确定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就离不开图书馆事业.什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说得很清楚:"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道德  相似文献   

16.

  英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经提出过“三个世界”的理论,他把客观的物质世界称作“世界一”,把人类的思维、心理等称作“世界二”,把人类创造出来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称作“世界三”,波普尔高扬了“世界三”的价值和独立性,并认为“世界三”如同“世界一”一样有其独立发展的规律,诸学科互相影响并有可能产生自己的问题。以此观察人类创造的客观精神文化世界,可以看到一幅充满普遍联系的知识图景,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在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世界里,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不会孤零零地存在,而是以系统的方式完全地展现自身,表现为体系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中外文化意象的传播与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往往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与文学性的“意象”概念不同的是,“文化意象”消解了“意象”原本所具有的诗意内涵,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特定意味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如果说文学性的“意象”是指艺术典型的话,那么“文化意象”强调的则是这个“典型”所象征的文化区别性。  相似文献   

18.
“意象”与“意境”是中国画经常使用的两个概念。两者常常混用,也往往重叠,以至于被误解为同义词,误以为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表示。之所以产生误解,缘于两者中都有一个“意”字,也缘于“象”与“境”在词义上有某种相通、相似之处。其实,“意象”与“意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确解读“意象”与“意境”,对正确认识中国画的特征,对中国画的创作、欣赏及理论研究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杨艾璐 《大观周刊》2010,(37):51-51
中国现代小说以现代主义独特的语式营造了一种“死亡”意象,这是“生存精神”的“逃离”下“死亡”意识的一种“建构”,同时也使生命体产生了更为深刻的人性思考。精神幻灭的悲剧,诠释着“死亡”的主题意象,也展现了现代主义维度下的独特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22年8月24日,在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博协大会通过的新“博物馆定义”1,文化遗产在博物馆,尤其是历史类博物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包括物质文化及其背后的精神文化。博物馆具有向公众阐释和展示历史文化面貌和科学技术成果的重要使命,故作为展陈设计基础的学术研究成果必定是逻辑有序、论证合理的真实材料。在美学视角下,当代历史类博物馆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呈现虚实相生的特点,其物质文化及其背后的精神文化在美学视角下,呈现“三美”之态,即意象之美、结构之美和语境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