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差生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但形成过程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知识差的积累”。在计算数学方面,差生突出的表现是计算速度慢和错误率高。这主要是平日跟不上教学进度等原因而形成的“知识差”。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知识差”,防止形成“积累”使差生不“差”?我们主要抓了如下四点。 一、帮助差生过好乘法口诀关 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功,对差生来说,尤为重要。平日教学中,常发现许多低年级差生只会机械背诵乘法口诀,而不会运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这是不理解口诀及乘除法意义的具体表现。教学中,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直观教学。和他们一起分扣子、摆小捧、摞积木,手把手地引导他们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寓教于“动”,寓教于“理”,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等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启迪思维,领悟口诀的意义。其次是加强口诀的练习应用,如把加法算式:6 6 6=18改写乘法算式:( )×( )=18,或根据乘法口诀写出乘法或加法算式:四九三十六→( )×( )=36→( ) ( ) ( ) ( )=36。二是强化意义记忆。边背诵口诀边联想算式,如三六十八→6×3=18,6 6 6=6×3;或3×6=18,3 3 3 3 3 3=3×6。看算式联想乘法口诀。如4×3=12或3×4=12→三四十二。切实帮助差生理解相同加数连加与乘法的  相似文献   

2.
小学数学九册 P.5例2,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根据知识内在联系与教学基本规律,这节课需要在乘法意义、画图分析、形成知识结构等方面下功夫,才可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教法如下:一、基本训练开道。要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法,首先要懂得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与法则。因此,与它有关的知识需认真进行基本训练。如:(1)“叙述算式意义”训练。油印印发下述各题,要学生在式下括号内写出算式意义:30×5 30×4/5 4/5×30 40000×3/5……( ) ( ) ( ) ( )……使学生熟悉分数乘法的两种意义,特别是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提供计算结果,让学生设想出能得这一结果的许多算式的办法,使儿童的思维由一点向许多方面辐射,以培养其辐射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与相应的除法后,我向学生发问:“积是18的乘法算式有哪些?”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道:有2×9、9×2、3×6、6×3……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中的“乘法分配律”。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并能灵活运用。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师生、生生之间的良好情感。教学重、难点:乘法分配规律的应用和逆应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各色小木块若干。教学流程:一、复习铺垫,让知识在顺向中迁移1.口算。(先说一说运用什么方法使计算简便,然后再口算。)25×47×4125×562.计算。(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得数相同的就用等号连起来。)(1)(6 4)…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五册P.97例9“9×37 9×63”,意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书上结语)。但一位教师在教学此例时,认为不能说是“应用乘法分配律……”,而应该说是“应用‘因式分解’中的提取公因式法”。于是,他在上课时对学生说: 9×37 9×63的公因数是9,提取公因数9,得9×(37 63)。边说边板书如下:  相似文献   

6.
修订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对乘法概念的教学,在原教材基础上,进行了大力度改革。其中,乘法算式的读法和以前相比有了改变,取消了以往乘法算式的两种读法。规定在乘法算式中“×”读作“乘”,如6×5读作6乘5。改动后的乘法算式的读法和以前相比,简便多了,切实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当学生学习了除法的两种读法(60÷3可读作60除以3,也可读用3除60)后,问题出现了,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种:一是把学过的乘法或加、减法算式读错,如6×5读成了6乘以5,30 20读成了30加以20等。二是读错除法算式,如60÷3读成60除3。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通…  相似文献   

7.
“倍”的概念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之一。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是在讲了乘法的意义之后,在“用口诀求商”的应用题中。引进“倍”的概念的。可是在教学中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要求学生说出2的3倍是多少?即2×3=6,学生即会回答说:“6是2的3倍”,变成了6÷2=3。这样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对于小学生,究竟是用乘法的意义来建立“倍”的概念,还是用除法来建立“倍”的概念?考虑到以后  相似文献   

8.
在经过五组式题[如123×4 123×6与123×(4 6)等]的计算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算式比较它们的异同,然后揭示出“乘法分配律”。接着安排两个教学环节:一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分配律;二是教师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但是,在教学时,由于教师的失误而引发了学生的争论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对四则运算提出了一个“熟记”、十个“熟练掌握”、三个“较熟练”的要求,这是衡量学生计算能力的带法定性的标准。一个熟记是: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达到脱口而出。我们在邵阳市十所小学的三十个班进行了抽样考试,其中有20%以上的学生乘法口诀不熟,有的计算8×7,要从“一八得八”一直背到“七八五十六”才能算出得数。可见,要使小朋友熟练乘法口诀,达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解决:广拓途径,不为书本所缚 [现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新授课。教师出示26×2,让学生试算并说说是怎样想的。学生的想法很多,例如:(1)26 26=52;(2)25×2=50 1×2=2 50 2=52;(3)在头脑中列一个奖式,用竖式算出26×2=52;(4)30×2=60 4×2=860-8=52;(5)20×2=40 6×2=12 40 12=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中的“乘法分配律”,教材第64——66页的例6、例7及练习十四的部分习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并能灵活运用。2.培养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师生、生生之间的良好情感。【教学重、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和逆应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各色小木块若干。【教学流程】一、复习铺垫,让知识在顺向中迁移。1.口算(先说一说运用什么方法使计算简…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一位老师执教乘法运算定律中的“交换律、结合律”,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1.过程描述在利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便计算的一次练习中,老师出示习题,并问哪些算式可以简算。学生一一做了回答。其中125×9一题,老师为了让学生明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不能使计算简便,故意语气加重,留给学生一个空间。有部分学生说:不能,大部分学生保持沉默。过了一会儿,一个同学“唰”地站起来:“老师,我还有一种简便方法:125×9=125×(8 1)……”学生还没说完,老师就草率地说:“这是加,不能适用乘法结合律。”还没等学生说完,老师就命令他:“你坐下,…  相似文献   

13.
通用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二册64面的第4题是: 看一看哪些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再写出来。 5 5 5 3 3 3 2 2 2 2÷2 1 4 4 4 在一位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练习时,将“2 2 2 2 1”改写成了“2×4 1”。教师对此立即给予肯定。并赞扬说:“××同学肯开动脑筋,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分数应用题(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47页) 任课教师无锡市连元街小学周慧俐教学过程一、复习师:昨天我们开始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现在复习一下。(教师出示卡片:“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用去3/5,用去多少吨?”)请××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口算: (学生口算:3/4×12) 师:3/4×12,这  相似文献   

15.
(四) 特级教师阮端伦老师在讲授“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时,出示下面一组等式,要求学生观察、讨论: (5 41)×3=5×3 4×3 (9 15)×20=9×20 15×20 (5 30)×12=5×12 30×12 (25 5)×4=25×4 5×4 师:谁能用数学语言概括出左边算式的特点? 生:(相互启发)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师:谁能用数学语言概括出右边算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教学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师应引导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考方法;(2)能用2—6的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3)结合教学内容初步渗透事物间的互相联系、发展、变  相似文献   

17.
近期,笔者有幸参加了山东省枣庄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质课评选活动,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授课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禁连声赞叹.尤其是孙景权老师讲述执教的《乘法分配律》一课,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到课堂是快乐的、轻松的,也是成功的. 一、导入新颖,故事激趣 教师讲述数学小笑话《乘法分配律》引入新课.一个学生的作业本在“姓名”栏里写着:木(1+2+3).老师问:“这是谁的作业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是我的.”老师又问:“你叫什么名字?”学生:“木林森.”老师:“那你怎么这样写呢?”“老师,您不是说要学以致用吗?”“嗯,是呀……那你这是用的什么?”“乘法分配律.”老师恍然大悟.在这个环节,孙老师通过数学小笑话引入新课——乘法分配律,对初步预习过的学生来说一定会哈哈大笑,对没预习过的学生也会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相似文献   

18.
身为教师,都企盼自己的数学课堂能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方法的引领、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后继学习能力的获得。为了在数学课堂上实现心中的理想.我不断地实践与摸索着。下面结合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课堂回放一]  相似文献   

19.
数学模型,一般是指用数学语言、符号和图形等形式来刻画、描述、反映特定的问题或具体事物之间关系的数学结构。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很多的教师从其外形特征出发,出示4~6个符合乘法分配律特征的等式,引导学生观察等式,通过找出它们的相同点,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出等式模型:(a+b)×c=a× c+b×c。这样的教学过程,只注重外形记忆,轻视本质理解,因而学生容易受交换律、结合律的影响,产生思维定势,出现类似a×(b+c)=a×b+c的错误,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从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出发,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过程进行分析与解构,并自主建构数学模型,才能丰富和深化对乘法分配律的认知,有效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与演变,在充分感悟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对“分配”本质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20.
数学模型,一般是指用数学语言、符号和图形等形式来刻画、描述、反映特定的问题或具体事物之间关系的数学结构。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很多的教师从其外形特征出发,出示4~6个符合乘法分配律特征的等式,引导学生观察等式,通过找出它们的相同点,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出等式模型:(a+b)×c=a×c+b×c。这样的教学过程,只注重外形记忆,轻视本质理解,因而学生容易受交换律、结合律的影响,产生思维定势,出现类似a×(b+c)=a×b+c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