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微子篇》:“子路从而后,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这段对话,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以为是荷蓧丈人责子路或隐讥孔子之词,持此说者以朱熹为代表;另一种则认为乃荷蓧丈人自谓之言,盖丈人自谓年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尔之师为谁又安能知?持此说者以宋吕本中为代表。 以上这两种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一经推敲都成问题。对此早已有人提出过疑问,例如清人俞樾在他的《古书疑义举例》一书中,对朱熹的这种解释就曾提出过质疑云:“若谓  相似文献   

2.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向用作对脑力劳动者,即对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的指责。导其源出自《论语·微子篇》荷蓧丈人与子路的一段对话。“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参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316页。) 对丈人之说有三解。一为嘲弄孔子:手脚不勤劳,庄稼都分不清,哪里能算得是老师呢?二为斥责子路:(你这个人)手脚不勤劳,庄稼都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三是丈人自说:(我年老了)手脚不勤劳,(眼也花了)庄稼都分辨不清,哪里能做你的老师呢? 仔细推究《微子篇)上下文原意,应以丈人自说为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论语二则·荷蓧丈人》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新编教学参考书译为“四体来不及勤劳,五谷来不及分辨,谁是你的先生呀!”这种译文使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和“孰为夫子”之间语义不连贯,同时,也误解了“孰为夫子!”一句的语法结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谁,主要有两种说法。吕本中《紫微杂说》中说:“四体不勤二句,丈人自谓也,”意思是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丈人自称的说法,朱熹《论语集注》中则说:“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  相似文献   

4.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必修)中的《荷蓧丈人”(选自《论语·微子篇》)第一段的原文如下: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子路拱而立。止子路  相似文献   

5.
关于《荷蓧丈人》的中心内容,第三册的课前“自读提示”是这样说的:“他(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为人臣应尽的责任。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说是积极的。《荷蓧丈人》章中就表明了这样的政治态度。” 由此不难看出,编者认为本文孔子批评的是隐者,依据是从开头到“行其义也。”但令人费解的是编者对本文最后一句“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的翻译是:“道不被当政者采用。已经知道了。”把矛头又对准了  相似文献   

6.
<正> 一、《论语·微子篇》中的是“子曰”而不是“子路曰” 在《论语·微子篇》中的“子路从而后”,一章,孔子给子路说,荷蓧丈人是隐士,叫他回头再找荷蓧丈人一趟。结果没遇上、回来给孔子交差后有一段议论,即:“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不出来做官是不适宜的。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的名分怎能废弃呢?只想洁白自身,却破  相似文献   

7.
一、《论语二则·荷蓧丈人》中“以杖荷蓧”一句,课本注释为“用杖肩挑着草编的田器”。对“蓧”字只注了音(diào),未加解释。依据这句的注释,“蓧”当然是“草编的田器”了。是什么草编的田器?真令人费解。《说文大字典》注“蓧”为“荷草竹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蓧”为“古代除草用的农具”,《辞海》将“蓧”注为“一种竹器,古代芸田所用”。因此,把“蓧”注为“古代除草的竹器”,把“以杖荷蓧”释为“用杖肩挑着除草的工具”,既通俗易懂,又符合文意。二、《书博鸡者事》引用《孟子》里的典故,称姓臧的上司为“臧氏之子也”,致使此人怨毒顿  相似文献   

8.
<正>短短一篇《荷蓧丈人》却将儒家与道家两类人物的人生选择,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要积极"出仕",行君臣之义;一个却主张"隐世"——逃避现实,洁身自好。按常理(也在《论语》其他篇目中),论辩双方为了说服对方,常常是唇枪舌剑,滔滔不绝,反复辩难,妙语连珠。而在《荷蓧丈人》中,孔子的忠实门徒子路与推崇"避世"隐居的荷蓧丈人之间的辩论,独出心栽,别开生面:你"硬"我软,你表现我静观,你往我来。双方从容应付,巧于周旋,  相似文献   

9.
《论语·微子》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在学界引起了热议,我们从三个方面解释其涵义。一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主语是孔子和子路这些人,即丈人表面指责子路,实际批评孔子;二是"不"在此句中是否定副词,符合《论语》整篇中"不"的意义;三是"分"当训为"粪",表除草义。因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解释为"你们这些人四肢不劳作,也不为庄稼除草,我哪知道谁是你的老师"。  相似文献   

10.
三变语出《论语·子张》:“子夏曰: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远望着,庄严可畏;向他靠拢,温和可亲;听他的话,严厉不苟。’”“三变”即三种变化。子夏的话是赞扬君子  相似文献   

11.
通常认为中国小说产生于诗歌散文之后,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才初具规模,唐以后逐步走向成熟。但是笔者通过对先秦诸子散文之一《论语·微子》中《荷丈人》的研读,认为《荷丈人》与小说发展有一定渊源关系。1.小说人物与《荷丈人》之人物小说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人物、情节和环境。据比较分析,《荷丈人》也具有生动而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特定而真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说艹条艹条艹条艹条艹》、明《荷丈人》具有小说的某些特征。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荷丈人》中共出现五位人物…  相似文献   

12.
“丈人”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指岳父,即妻子的父亲。但在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中其含义却有许多种。可以是指岳父、祖父、丈夫、家长或主人,也可以是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例如:①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②单于乃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汉书·匈奴传上》)  相似文献   

13.
《论语·微子》的“荷丈人”中有“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一句。高中语文课本将“为黍”解释为“用黍米做饭”。这种解释虽然能够讲得通,但不符合文言文翻译“信”这一原则(信·达·雅),即不符合古人生活的习惯。因为“饮酒”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设宴待客往往以酒菜为重,“杀鸡”为菜,那么“为黍”自然应该解释为“备酒”较为合适。这种解释可上溯到“黍”的本义,《说文解字》注:“黍可为酒,古从禾从水也。”“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杜甫的《羌村三首》“其二”中有“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一句,意…  相似文献   

14.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一般认为写于诗人隐居之地鹿门山,但从诗中所表现的恬淡情怀看,很可能作于后期。诗题中的“过”,不作“经过”讲,而是“过访”、“探访”的意思。诗的开头二句,平平写来,并无惊人之笔,但直言其事,来得非常自然。“具”,准备、置办。“鸡黍”,即小鸡和黄米。语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  相似文献   

15.
历来注家多认为《论语·微子》中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语是指责子路或孔子之辞。结合其所在语境来看,此语实为丈人自述之言,意谓我正忙于劳作,播种五谷。  相似文献   

16.
《捕蛇者说》之“说”字是一种文体的名称。这一义项是由“说”字的本义演变而来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释也。一曰谈说也,从言兑,会意。按兑亦声。《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孙诒让注:谓谈说所以明其意义。毕云,解说)《广雅·释诂二》:‘说,论也。’《周礼·大祝》:‘六曰说’。注,以辞责之。《礼记·少仪》:‘游于说。’疏为论说。”从朱骏声的解释来看,“说”有解说、论说的意义。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的取名来看,《说文解字》即为解释文字之书,其“说”字就是解  相似文献   

17.
似我这种读书人,愧生近五十年,身无长技,终年无非是与书打交道:买书借书读书教书偶尔也写写书。面对一房间的大大小小厚厚薄薄的书,感情常常很复杂。人们常讥笑读书人是“手无缚鸡之力”,又道“百无一用是书生”。连读书人的鼻祖孔夫子亦曾蒙羞于此,《论语·微子篇》载述: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可谓一语中的。但英国人培根却说:“知识就是力量。”与上述说法大相径庭。考诸人力,盖得其二:体能之力与脑能之力。后者是无形的,眼睛直接看不到,便容易被轻视以…  相似文献   

18.
<正> 一、《<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质疑 曾钢城同志《<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认为:陈白夜同志《“白日”与“红日”》(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所说的“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是不正确的,因为“‘说有易,说无难。’(赵元任先生语)《诗经·王风·大车》篇中有‘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一句。毛传:‘皦,白也。’孔颖达疏云:‘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言其明而可信也。’《说文》云:‘皦,玉石之白也。’”我觉得,“说有”似乎也难。  相似文献   

19.
一、“失时”范进进学以后,准备参加乡试,“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什么是“不要失了你的时了”呢?语文课本未注释,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也无“失时”条目。查《辞源》,在“失时”条下注有:“①错过时机。《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②无定时、《左传·庄》二十年:“哀乐失时,殃咎必至。”联系上下文,这两个义项都不适合。与②义项风  相似文献   

20.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中的“氓”是什么人?什么样的人在当时称为“氓”呢?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分歧较大.《说文解字》:“氓,民也.从民,亡声,读若盲.”许慎认为“氓”是个形声字,指的是“民”.《辞源》:流亡之民.《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孟子·滕文公》上:‘(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把“氓”看作是流亡之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