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和创造者。那么如何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呢?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已由“灌输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已由“演绎书本”转向“引起活动”,课堂目标已由“提高应试能力”转向“促进学生发展”。在顺应这一转变中,以学生为本尝试创设多种教和学的情境,是实践新理念,营造新课堂,全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范舟 《江苏教育》2009,(4):29-31
高中新课程改革,有太多的理念与尝试。但集中到课堂教学领域,是否可以这样判断,人们的种种努力都在追求由比较注重“教”切实地转向注重“学”,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学习者在历经我们的教学活动之后,是否有实在的变化。道理也许非常简单——如果不能有效促进学习,我们的改革意欲何为?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可喜变化。在学习方式上,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合作交流多了,参与活动多了;在教学方式上,新课程强调教师角色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的平等对话多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大了。随着课堂教学的新变化,“管、卡、压”的传统课堂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陈东升 《教师》2011,(26):91-92
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实验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之一,是提高学生生物智力水平的重要手段。离开实验,学生将难以真正理解书本知识。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把课堂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转向注重过程、注重人格发展,而实验往往是过程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过程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克琪 《教育革新》2010,(10):36-37
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可喜变化。在学习方式上.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生在课堂上合作交流多了.参与活动多了。在教学方式上.新课程强调教师角色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课堂上学生和教师的平等对话多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大了。随着课堂教学的这样一些新变化,“管、卡、压”的传统课堂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特征,要求初中教材建设要实现从经典式教材转向材料式教材,从教材为教师的“教学之本”转向为学生的“学习之本”,从静态封闭转向动态开放,从注重学科性知识转向学科性与人文性知识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从传统的纸质教材转向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化教材.  相似文献   

8.
张燕 《考试周刊》2012,(88):137-137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实现两大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因为传统的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新形势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从“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且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教师教育模式创新与探索中,南京师范大学实行了"共同培养,双向强化"的模式。自2010年起,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等十个专业的师范生均由教师教育学院负责招生和管理。这一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有利于打破三个隔阂,即打破教师教育与师范生日常生活的隔阂,打破师范生培养中的学科专业隔阂,打破高校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隔阂。同时,有利于实现三个转向:在教育目的上,有利于实现从注重教育知识的获得到注重提升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向;在教育途径上,有利于实现从注重课堂教学到关注营造教师教育文化的转向;在教育策略上,有利于实现从注重听讲到注重教学做合一的转向。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师生关系由“控制者”转向“引领者”,教学方式由“敦的课堂”转向“学的课堂”。学生在教师、同学的指导、帮助、  相似文献   

11.
以新课程理念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晋耀 《云南教育》2005,(19):15-16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努力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探索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2.
董云 《教育探索》2007,(4):34-35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管理模式应从强调常规管理转向创新管理,从强调对有形资产的管理转向注意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从强调物本管理转向注重人本管理,从强调分工转向注重团队协作,从强调刚性管理转向注重柔性管理.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教研活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尤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昔日的“课堂教学”的教研,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同课异构”、“多次备课”、“磨课”、“说课”和“说题”教研活动等等,注重小中见大的教研理念,从而加快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推动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  相似文献   

14.
李达金 《考试周刊》2013,(90):176-176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是连云港市教研室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以学为主”、“以教促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课堂教学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教学生的学:教师由多讲转向少讲,注重学生多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势必带来教师角色的转变和重新定位。教师由原来满堂灌的教书匠、讲解员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激励者,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的主导作用没能完全发挥,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教学效果不强.那么导致教师角色缺失的原因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和创造者.那么如何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呢?针对这一课题,笔者从区域教研制度建设层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一、背景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新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程评价等进行全面转型,对基础教育的课程教学提出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要求义务教育的重点应该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学”;从“学科本位”转向“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在中小学教学设计中寻找适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已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教师的观念、角色与教学行为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课堂教学的功能与形式也逐渐由“知识课堂”、“智能课堂”转向“生命课堂”。但综观新课程改革几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们也觉得,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或由于教师视野和能力的局限,还由于一定客观条件的限制,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在纠正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一些弊端后,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的应对与解决,也将同传统的课堂教学弊端一样会使新课程改革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情境的创设,如故事情境、图片情境、操作情境、活动情境、信息情境、问题情境等,可谓形式多样。然而,我们也发现一些教师,由于对创设教学情境的意义和作用在理解上还存在偏差,经常导致教学情境的价值缺失,课堂热闹了,学生开心了,但教学的本质却淡化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迫切需要从追求形式的“美丽”转向注重内涵的“魅力”。本文试从几个教学情境实例的比较分析中,探寻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由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新课程背景下,我认为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应该体现“新”、“活”、“美”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虽然没有明确“生活教育理论”是其理论基础,但是课程改革实践却始终渗透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并对当下的课程改革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与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新课程确立的“三维目标”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更加注重学生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