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校工作以德育为首,成材先成人,是大多人都意识到的问题,学校作为教育和培养人的基地,一直在这条路上不停地探索和实践,回顾和反思多年来学校德育的历程,我们察觉和悟出当前学校德育之所以滞后于变革的社会现实,落后于当今学生的实际成长需要,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章论述了当前中小学德育实践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提出其加强和改进德育方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小学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大业,现在的小学生再过几年、几十年将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21世纪将要求的主体性能进一步弘扬;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更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等独立的人格。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不同程度存在主体性失落的误区: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德育功能认识片面。学校德育主体在道德接受中的心理机制是:道德需要是学生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力和主要归因;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道德信念是中心环节,道德修养是关键。在此基础上,试构学校主体性德育模式:学校德育主体道德接受通式,品德结构模式,德育观念转变模式  相似文献   

5.
公主岭市黑林子镇中心校从第一次制订并实施《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提纲》,进行德育实验以来,取得一定成绩,成为德育先进校。1992年,学校又制订《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德育实验方案》。回顾和反思这么多年来学校德育的历程,察觉和悟出当前学校德育之所以滞后于变革的社会现实,落后于当今学生的实际,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教育与素质教育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学校德育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把学生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大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素质,促进社会道德的超越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21世纪要求人的主体性能进一步弘扬,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更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等独立的人格,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强烈的竞争意识、广泛的爱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我认为在研究德育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德育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9.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学校德育是主体性、发展性的德育.它不仅仅是解决学生德性的认知问题。而且要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证明,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德育是不可能取得实效的。目前德育实效性不高的主要成因是:  相似文献   

10.
史红 《吉林教育》2008,(5):95-95
研究德育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德育面临的新课题。所谓主体性,简单地说,就是人在所从事的物质活动或精神活动中所构筑、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的德育应以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德育说到底是教给社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育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采取有效的方法途径,不断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13.
从德育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表现入手,分析其原因以探究发挥学生在德育活动中主体性的策略,即明确学生主体性观念,通过在德育活动设计、内容、形式、追求等方面进行改革德育活动机制,建立有力的活动激励机制,切实保障学生主体性地位,从而提高德育活动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14.
15.
论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诸多问题: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德育功能认识片面。本文认为,对确定性知识的执迷,对学生主体性的“藐视”,重道德认识,轻道德需要与道德实践是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文章就此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6.
德育是学校常抓不懈的首要工作,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道德品质的培养比知识技能的习得更重要。然而在新形势下,在学校具体工作中,学校德育实效现状让人深感忧虑。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产生积极的道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启涛 《中国德育》2010,(5):24-25,51
在网络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青少年思想更加活跃,主体性、选择性明显增长,但网络文化及价值观的差异也使青少年在思想道德上的困惑更为加剧。网络时代需要一种独立、自主的道德人格,而主体性道德人格正是这样一种理想人格。它具有这样一些特征:自主判断、自主决定、自主行动,对于自己的选择自觉承担责任,具有德性创造能力。主体性道德人格需要主体性道德教育来塑造。  相似文献   

18.
我国学校德育:偏失、根源与改革思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郑向玲 《教育探索》2003,(12):83-85
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着几方面的偏失,表现为德育目标的理想化、片面化,德育内容的滞后性、运动化,德育过程的简单化、形式化,德育方式的单一化、封闭化。这些偏失的形成有化传统的因素,也有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为了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构建全面的、多层次的德育目标体系,革新德育内容,加强德育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能力以及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开辟多种教育渠道。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中的主客体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又都互为主客体,这已基本成为人们的共识。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当然也基本上符合上述规律,即德育的主体既是教  相似文献   

20.
刘翠华 《湖北教育》2004,(17):19-20
未成年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奠基工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各种新的教育形式和新的价值取向,学校德育工作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重视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在内容上求新,在形式上求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