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透过以诗文为表征的心象符号我们发现陶渊明的性情在其仕隐人生中所表现出的对“物”的态度及与“名”的纠葛均与儒家的生存及人生价值观念深相契合,体现了“抑物扬志”“抑利扬义”的精神,从而表明其政治情结是以儒家学说为深沉依托的,由此构成的内部性格成为他政治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的一生中,曾数度为官,而每每又旋即辞官归田,这种复杂而矛盾的经历,为后人颇多揣测争议,但见仁见智,始终都没有对其归田的最根本原因得出较为一致的看法。笔者近日重读陶集,仔细搜检其思绪情感,难以割舍的秉性、对亲情故根本原因发觉其对田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深深依恋情结,这种情结包括他对田园生活旧的眷恋以及欲以诗文彰显于世的愿望.笔者以为这些因素才是陶公归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是沈从文的理想中的人生,是他用《边城》演绎和诠释的人生态式。这种人生的构想基于他故乡真实的生活,同时渗透着理想化的生活构建,亦真亦幻,以清丽的文笔和优雅的意韵为我们展示出一幅陶渊明“桃花源”式的生活画卷,令人对那种寓言式的返朴归真的生活与人生充满无限的向往。小说《边城》的人生形式首先表现为“真”,人格的“真”。这种人格的真来源于自然之“真”。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既是故乡的缩影,又是他心中构想的优美的生活生态。他对恬美纯净的自然有…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诗歌中有许多关于“鸟类”意象的诗篇。陶诗中的“鸟类”意象凝聚了诗人对新的人生理想和生存模式的探寻,是诗人在“天下意识”与“田园情结”、“归田之乐”与“穷困之忧”矛盾斗争中,经过寻觅、摸索、痛苦、彷徨、蜕变、超脱的心路历程之后才找到的精神家园。在他笔下,“鸟类”意象也就成为对自然追求的审美凝点,成为其自身人格力量的写照,也是我们透视陶渊明的淡泊情怀和心路历程,找到其返归自然而安然自适的的重要道途。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诗歌质而自然,充满着一种山水情怀,这与他"爱丘山"的本性相契合,与他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襟怀和意趣相统一。他作诗喜用山水意象,例如山和泽,他常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抒发其对山水的依恋和渴望与山水相融的情怀。同时,他的个性兼具厚重卓拔和圆融通脱的特点,故能恰到好处地把主观情感融入到客观物镜之中,达到无我之境,并向世人传达一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一体浑融,体现了陶渊明诗歌中深藏的山水情怀。  相似文献   

6.
通观陶渊明的诗。我们可以看出,其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的田园诗除了反映社会理想以及他对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方式的思考之外.还牵涉到东汉末以来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晚年创作的《桃花源记并诗》问世以来,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历代各家议论,仁智互见,纷纭杂陈。陶渊明构想的那个“桃源社会”,无疑是产生这一巨大魅力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学人们对“桃花源理想”产生的本源尤为注目,许多论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桃源理想的产生,决不是“向壁虚构,凭空臆造”的结果,而是渊源有自,有迹可求的。有人认为,它是在儒道理想与“无君论”的基础上参悟的;有人主张,它是陶渊明从躬耕实践、劳动甘苦中萌发、提炼出来的。当然,这些议论都是卓有见地的,正确的。但是若仅止于此,则是不够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因为在引发桃源理想的诸多因素中,还有同样重要的一个方面未被论及,或稍有所涉却语焉不详,那就是陶渊明向往乐土的情结。忽略了这一点,对桃源理想的探究就不可能追本溯源,觅得真释。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继续探讨寻绎一番。 纵览现存的陶渊明的诗文作品,我们发现,乐土情结不但确确实实存在着,而且始终搏动在他的心海中,令他梦牵魂绕,如痴如醉。大体说来,它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生成、发展和定型。 一、追慕上古的生成阶段。29岁以前的陶渊明正处在东晋王朝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时期,他  相似文献   

8.
何先光 《天中学刊》2006,21(3):26-28
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是农民革命的领袖,在他的身上体现出浓浓的农民情结。这种情结是一种对农民难以割舍的依恋之情,表现为对农民的真挚热爱,对农民问题的极大关注,对农民运动的高度赞扬,以及终其一生为农民谋权益的实践活动。农民情结对毛泽东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以及政治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天祥与陶渊明所处时代和经历的相似性,使得他具有陶渊明抽身险恶官场、退隐山林的情结,也同样富有陶渊明隐居中悠然自得和隐中欲仕矛盾心态的情结,更脱不开陶渊明“唯云甲子”的忠义情结。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具有自卑情结。自卑情结对他的人生追求、诗歌创作,以及田园生活等均产生了影响。具体表现为:推动他追求声名的高标准化、想象的完美化,以此获得对现实困境的超越和人生优越感。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的田园情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桃花源不仅仅是脱离现实的理想社会,实际上还是早期农业文明的体现,是《礼记》中所谓的“大同”境界。陶渊明看到在现实的基础上依靠圣人明君、个人才能、靠礼治来实现“小康”是不可能的。遂寄希望于“天下为公”的真正“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12.
在儒家那里,道问学和尊德性是统一的,为学和做人是合一的。对宇宙本体的追寻也就是对人生境界的提升。程颐的人生境界理想体现在其道德实践的“自性而行”中。“自性而行”是道德主体的自律命令,体现的是自由意志。而其自由的充分表达是他的“己与理一”的人生理想境界,但是,要实现这一理想境界,却必须有用敬和致知的功夫。  相似文献   

13.
文学研究史上对陶渊明思想的研究已成聚讼之势,儒、道、佛、墨之说各执一端,众说纷纭.实则陶渊明的诗文文本、所处时代特点、家世身世诸方面都透露出他思想的复杂性,呈现儒道兼具特色,通过对其儒学接受研究与儒学影响研究及陶渊明人生理想的探寻,可以发现儒家思想才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陶渊明将之作为安身立命的寄托,为人行事的准则;而道家思想则是愈合其心灵创伤的一剂良药,疗治其身体病痛的一种需要,也是他性格中委运任化、顺应自然的部分契合老庄的体现,是以他心仪孔学,而也每有与道玄相合之时.综合论之,其思想实为儒核道表.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思想,“至博、至大、至深、至约”,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文风。庄子是中国历史上富有特色的哲人和美学家。庄子美学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巨大影响,近年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有人认为,其哲学即其美学。我想补充一点,就是庄子美学更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人生自由的强烈愿望。庄子人生哲学就是要寻求一种逍遥自由,适意自得的艺术的、审美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只有在精神与“道”契合时才能达到。要达到与“道”  相似文献   

15.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的确,本文以精湛的艺术构思,体现了陶渊明浓浓的隐士情结。  相似文献   

16.
作品中体现的意象能使人感受到作家独特的心理变化。"失路"这一意象在许多作家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他们通过这一意象表达自己人生的理想和内心的感受,以及人生路上的坎坷。陶渊明在其诗歌中通过对失路意象的营造,充分表达出他在人生之路上困惑、迷惘及曲折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乡恋的历史     
人一旦离开故乡,就会有一种眷念故土、怀乡思亲的乡土之梦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无论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桑梓之情褪色,相反,离得愈远愈久,愈令人魂牵梦萦,挥之不去,这就是中国人强烈的乡恋情结。在中国文学史上,怀乡思亲的佳作可谓多矣,仅以诗歌而言,诸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些脍炙人口的清词妙句多得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构筑成怀乡诗题材的洋洋大观。然而这种乡恋情结始自何时?其历史渊源在哪里?一般认为,先秦时代的诸子…  相似文献   

18.
小说《大地》的主人公王龙身上既有“自卑情结”。又有“优越情结”,这种“个体卑亢意识”支配着他的所有行为,作家赛珍珠特殊的人生经历,她的自卑情结,是其创作《大地》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19.
深藏在陶渊明潜意识中的"原始情结"为"人生的余裕",这决定了陶渊明一生的行为出处。根据陶渊明"原始情结"从形成到释放的过程,陶渊明的人生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原始情结"的形成奠定期、压抑徘徊期和回归坚守期。  相似文献   

20.
长安是杜甫生活了近十年的地方,在那里,他满怀“安社稷,济苍生”的远大抱负.后因战乱四处漂泊,颠沛流离,对长安的依恋愈发强烈.因为长安在他这样的文人眼里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它已内化成了皇权的象征.所以诗人这样一种对故土家园的依恋不舍其实也是一种忠君思阙的情感体现,这种情感在他的《秋兴八首》中体现尤为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